
“憑什么只有男孩可以選修科學,女孩卻只能學習烹飪和縫紉?”上世紀50年代,當小學生喬瑟琳·貝爾提出這個質疑時,沒人想到,她日后會成為大名鼎鼎的“脈沖星之母”。
1943年,貝爾出生于英國。父親是一名建筑師,喜歡閱讀,有次帶了一本關于天文學的書回家。貝爾看后便沉迷其中,還萌生了長大后做天文學家的念頭。
然而那時,她所就讀的小學并不允許女孩上科學課。萬幸的是,貝爾的父母沒有忽視她的沮喪,極力向學校爭取,最終打破規則。期末考試時,貝爾拿到了第一名,向學校證明女孩也可以學好科學課。
但此后,貝爾的科學之路并非一帆風順。在格拉斯哥大學讀大三時,她是物理學專業唯一的女生,每當她走進教室時,男生們都會對她吹口哨、發出噓聲。
貝爾沒有因此舉步不前,但仍難免留下一些“陰影”。1965年,當她被劍橋大學錄取為射電天文學系的研究生后,一度患上“冒名頂替綜合征”。“我總擔心劍橋大學是不是搞錯了人?他們發現搞錯后,可能就會把我開除。在他們開除我之前,我一定要盡最大的努力去學習”。
當時,她的導師安東尼·休伊什正在研究類星體。所謂類星體,就是一個極其明亮的星系核,其中心有一個超大質量黑洞。為了追蹤到更多的類星體,休伊什帶領貝爾等人建造了一臺巨大的射電望遠鏡。依靠它,宇宙中傳來的無線電信號可以被接收,并被記錄在長卷紙上,生成類似心電圖的曲線。
貝爾的任務是操作望遠鏡,每4天分析一次圖紙上的信息。這不是一項輕松的工作——這架望遠鏡收集的信號很多,每天產生的曲線需要用30多米長的圖紙來記錄。
1967年11月的一天,貝爾注意到一個不尋常的信號。在121.8米長的圖紙中,這個信號大約只占2.5厘米。很多人一不小心就會遺漏掉的細節,貝爾關注到了,并在這個信號旁邊打了個問號。即便導師休伊什認為它只是電子干擾產生的,但貝爾堅持認為它值得關注。
一個月后,貝爾發現了第二個同樣的脈沖信號。休伊什懷疑貝爾的設備設置錯誤,于是讓別人用另一臺射電望遠鏡去觀測。當那臺望遠鏡捕捉到同樣的信號時,休伊什才確信:貝爾是對的。
1968年,在收集了足夠多的數據后,師徒倆在《自然》雜志上發表了一篇介紹脈沖星的論文,瞬間引起全球天文學界的關注。
脈沖星是一種致密的球形物體,屬于“中子星”家族,會從磁極發射輻射。由于其精確的脈沖,天文學家可以使用脈沖星作為地標來繪制宇宙地圖,或利用脈沖星來測試愛因斯坦的廣義相對論并探測引力波。因其是測試物理學、探測時空和研究宇宙黑暗區域的有力工具,脈沖星被認為是20世紀最重要的天文發現之一。

然而,貝爾萬萬沒想到,一些記者卻區別對待她和休伊什:有關專業的問題,他們只找休伊什回答;采訪貝爾時,他們只問她個人問題,比如她有過幾個男朋友、頭發是什么顏色……
1974年,休伊什因為發現脈沖星而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這是該獎項首次頒發給天文學領域的科學家,但貝爾對這一突破性發現的貢獻,一點也沒有被提及。
當時有人認為,諾貝爾獎之所以沒有頒給貝爾,就是因為諾貝爾委員會一向“冷落”女性。天體物理學家費里亞爾·奧澤爾說:“貝爾不僅幫忙建造了用于進行觀測的陣列(即那臺射電望遠鏡),也是那個首先注意到脈沖星信號的人。”不少人為貝爾鳴不平,認為她是“脈沖星之母”,諾貝爾獎將她排除在外是不公正的。
不過,貝爾本人倒是看得很開,“諾貝爾物理學獎第一次授予研究星星的人,這是一個巨大的突破。我很自豪是因為我的星星開創了這個先例”。
此后數十年,貝爾依然將熱情傾注在天文學研究中。由于丈夫的工作變動,她和家人要經常搬家。每到一個新城市,她都要給距離最近的天文臺寫一封求職信,謀一份工作。她一邊仰望星空,至今已發現約5000顆脈沖星;一邊照顧家庭,如今她的兒子加文·伯內爾也是一名優秀的物理學家。
值得一提的是,貝爾曾數次到訪中國。2017年,她來到貴州,大贊中國“天眼”(FAST)是捕獲脈沖星的好“獵手”:“我希望它可以發現圍繞黑洞旋轉的脈沖星。如果FAST無法觀測到這樣的脈沖星,就沒有其他望遠鏡可以做到了。”
這些年來,貝爾獲得了非常多的榮譽:英國皇家天文學會會長、物理研究所所長、大英帝國司令勛章和女爵士勛章。2018年,她還獲得了世界上目前獎金最高的科學類獎項——基礎物理學特別突破獎,獎金為300萬美元,以表彰她發現脈沖星這一杰出貢獻。獲獎后,她把獎金全部捐獻給英國物理學會。
貝爾呼吁更多女性能參與到天體物理學研究中來。“應該鼓勵更多女性參與科研,因為我們正在浪費很多科學天才。”她說,她要用自己的故事告訴人們,女性可以做科研,擅長做科研,而且享受做科研。
(作者單位:北京大學地球與空間科學學院)
編輯 許曄/美編 苑立榮/編審 張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