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這屆年輕人又有了懟人新詞,隨處可見的“那咋了文學”,再次印證了他們在從不內耗的道路上越走越遠。
簡單來說,“那咋了文學”相信生活中各種各樣的問題,三個字就可以解決,就是:“那咋了?”比方說,我作為一個重度內耗患者,連續熬夜加班三四天,就想周五請個假,都要研究半天想什么理由,甚至還要去問問要好的同事:“領導會不會嫌我很麻煩啊,加幾天班就請假?”同事說:“完全不會,領導甚至懶得問你理由。”我反駁:“不可能,他肯定覺得我事兒多!”同事哈哈大笑:“那咋了?”看她那副無所謂的樣子,我勇氣上頭,趁熱打鐵提了請假申請。沒想到,領導秒批!
自此,我成為“那咋了文學”的忠實踐行者。前兩天,8年不見的“朋友”突然在微信上找我:“小雅啊,我剛看你朋友圈照片,最近是不是發福了,女人到中年得注意身材管理啊。”我強忍著滿腔怒火,翻著白眼回了她一句:“那咋了!”神奇的是,發完之后,那邊自覺吃癟,乖乖閉麥,給我樂了一下午。
不過,“那咋了”好用,也要分場合。同事小勇人如其名,估計平時各種梗看多了,在公司也勇于使用。上次大老板來聽部門匯報,聽完PPT之后,他問:“這半年的銷售額同比下降了15.2%,我看你們都分析出原因了,后續的改進措施是怎么規劃的?”部門領導就開始講規劃,講完后大老板又問:“那如果沒有達成怎么辦呢?”這原本是一句平平無奇的工作問詢,意在讓大家討論下其他方案,結果小勇脫口而出:“那咋了?”眾人眼瞅著大老板的臉色從紅變成白,會議室里安靜得連呼吸聲都聽得一清二楚。最后還是部門領導用一句“年輕人會玩梗啊”暫時結束了這場尷尬,但從此我們再也沒在公司開大會這種場合見過小勇了。
玩梗需適度,靈活使用“那咋了”,確實可以幫我們擺脫糾結、焦慮和不必要的自我證明,堪稱內耗患者的福音。然而,生活并非處處都能用“那咋了”來應對。對于我們在意的人和事,我們還是要認真對待,放在心上。
編輯 高塬 / 美編 苑立榮 / 編審 許陳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