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鄭板橋被世人稱為“揚州八怪”之一,鮮為人知的是,年輕時的他其實喜歡隨大流,一點兒也不怪。
鄭板橋癡迷于書法,每天三更起五更眠,將能利用的時間全用在練習書法上。可遺憾的是,從一開始,他就沒有走在正確的道路上。為了能早日出人頭地,他沒有按照自身的特點去練習,而是一味模仿他人書風。因此練來練去,毫無建樹,連一幅令他滿意的作品也沒有寫出來。這讓鄭板橋對自己產生了深深的懷疑。
有一天晚上,鄭板橋躺在妻子身邊休息,卻一點兒睡意也沒有,心思還停留在白天苦練的那幾個字上。由于思考得太過投入,想著想著,他不由自主地抬起手,把妻子的后背當成了紙面,以指代筆,橫豎撇捺地寫了起來。
不一會兒,還未睡熟的妻子就發覺了。她沒有打斷“走火入魔”的丈夫,而是不動聲色地說:“練字嘛,你有你的‘體’,我有我的‘體’,你老是在人家的‘體’上練來練去,就算出了問題,自身也察覺不到。這樣好像也練不出什么名堂來。我覺得你是不是要找找自己的‘體’?”
這可真是一語驚醒夢中人。其實,妻子一早就知道丈夫的書法是隨波逐流。好幾次,她都想勸告鄭板橋,這樣根本不會有什么出路。但考慮到丈夫生性倔強,容不得他人的批評和質疑,每每話到嘴邊,她又咽回肚子里。
這次,趁丈夫出神之際,她抓住難得的機會,一語雙關,巧妙而又委婉地提醒鄭板橋。鄭板橋如夢初醒,終于明白自己的問題出在哪里了。的確,這樣練下去,不要說有邯鄲學步、畫虎不成反類犬的危險,就算寫得再好也是別人的影子,豈會有自己揚名天下的機會?
第二天一早,鄭板橋果斷地將之前的作品付之一炬,徹底拋開了此前的桎梏。后來,“十分學七要拋三,各有靈苗各自探”成了他的方法論,他用隸體入行楷,創作出了為人稱道的“板橋體”,終成一代書畫名家。
編輯 高塬 / 美編 徐雪梅 / 編審 許陳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