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湖南益陽南縣地花鼓舞蹈作為地方傳統藝術,其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不僅是當地群眾生活的一部分,也是地區文化認同與傳承的重要載體。隨著社會快速發展與現代化進程的推進,地花鼓面臨諸多挑戰,最嚴峻的是傳承這一難題。新一代青少年對傳統文化的興趣減弱,加之現代娛樂方式的多樣化,使得地花鼓藝術的傳播與接受受到限制。傳統地花鼓的表演形式與傳播手段已難以滿足現代觀眾的審美需求與消費習慣。因此,研究花鼓的傳承與發展,尋找創新與保守平衡點,對保護和振興這一非物質文化遺產具有重要意義。
[關 鍵 詞] 地花鼓;傳承人;文化載體;傳播形式
基金項目:2022年藝術學院國家級創新訓練項目“湖南紅色文化背景下南縣地花鼓的傳承與創新”(項目編號: 202213836001)。
湖南益陽南縣地花鼓作為一種民間藝術形式,是湖湘地區傳統文化與明清時代的文化、地理環境相結合的產物,對湖湘民俗文化具有重要且深遠的影響。湖南地花鼓是一種獨特的舞蹈形式,具有濃厚的地方特色和文化內涵。本文主要介紹了湖南益陽南縣地花鼓舞蹈的概況和傳承情況,并分析了傳承中存在的問題。為了解決這些問題,提出了一些具體措施,有望促進湖南益陽南縣地花鼓的傳承和發展,保護和弘揚這一獨特的地方文化藝術形式。
一、湖南益陽南縣地花鼓概述
(一)湖南地花鼓舞蹈概況
湖南益陽南縣的地花鼓舞蹈,作為一種與農耕文化緊密相關的藝術表現形式,不僅體現了湖南人民的情感與湖湘文化的獨特魅力,也是湖湘歷史文化的重要代表。地花鼓歷史久遠,對其藝術形式與文化價值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論與實際意義。南縣作為一個以移民為主體的縣城,居民從不同地區遷來,他們將各自的傳統文化和習俗融合在一起,形成了具有南縣特色的風俗文化。地花鼓便是在這樣的文化交融中誕生和發展的,它起源于早期的民間山歌、戲曲、勞動號子,經過時間的積淀與演變,逐漸形成具有明顯南縣特色的地花鼓藝術形式。地花鼓的舞蹈動作具有樸實自然和粗獷的特點,音樂旋律歡快高亢,能充分體現出湖南人民生活的熱情與豪放。在表演中不論以何種形式展現,總離不開小丑、小旦這兩個經典角色,其以獨特的表演風格與角色特征增加了表演的趣味性與觀賞性。地花鼓通常在中國傳統節日如元宵節、春節或者其他喜慶的社會場合中表演,不僅是文化娛樂的一部分,更是社區聯絡感情和傳遞文化價值的重要活動。2006年,地花鼓藝術由于其獨特的文化價值和廣泛的社會影響,被列入湖南省第一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這一認定標志著地花鼓的文化地位與歷史價值得到了官方和社會的廣泛認可。2011年5月,地花鼓藝術又被納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不僅為地花鼓藝術的保護和傳承提供了法律與政策支持,也可促進地花鼓文化的廣泛傳播與國內外交流。地花鼓作為一種充滿活力的傳統藝術形式,其在現代社會中的傳承與發展,依然承載著傳達地方文化、增強社區凝聚力及促進文化多樣性的重要使命。
(二)湖南地花鼓舞蹈起源
湖南地花鼓舞蹈作為一種深植于湖湘文化土壤的民間藝術,其起源與發展融合了豐富的地方特色與歷史傳統。地花鼓的命名與形式可追溯到南宋時期,最初與田歌、茶歌、山歌小調緊密相關,歌舞表演形式在農耕社會中起到傳遞情感與社區娛樂的重要作用。《新年雜詠》一書中關于清乾隆年間的描述顯示,當時燈宵舞隊和“村田樂”已經有了明確的“花鼓”表演形式,表演者扮演花和尚、花公子等角色,通過擊打花鼓來表達節日的喜悅與歡慶。地花鼓在明清時期的地方縣志中頻繁出現,這說明其已成為湖南地區普遍流行的民間娛樂活動。這一時期的地花鼓不僅僅是舞蹈,更是一種社會文化現象,它在各種節日和慶典中扮演著核心角色,尤其是在春節和元宵節等傳統佳節中。地花鼓以其獨有的魅力和節奏感,調動村民的參與熱情,增強了社區的凝聚力。地花鼓的舞蹈動作樸實自然、粗獷而不失歡快,音樂旋律高亢激昂,體現了湖南人民的生活哲學和審美情趣。這種藝術形式的傳承與發展,不僅保存了湖南地區的文化特色,也為文化傳承提供了豐富的素材與現代啟示[1]。
二、湖南益陽南縣地花鼓傳承中存在的問題
(一)地花鼓文化傳承人青黃不接
湖南益陽南縣地花鼓文化在傳承過程中面臨的主要問題是傳承人青黃不接,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方面是老一輩的地花鼓藝人逐漸減少,年輕一代對傳統藝術的興趣不高,難以找到愿意長期學習并從事地花鼓表演的年輕人。老藝人的技藝與經驗沒有得到有效傳遞,造成文化斷層。另一方面是現有傳承機制不適應現代社會需求,缺乏系統培訓與激勵措施,使得潛在的年輕傳承人難以通過傳統方式獲得必要的學習資源與支持,造成地花鼓藝術后繼無人的窘境,嚴重威脅地花鼓傳統文化的持續發展。
(二)地花鼓文化傳播形式單一
湖南益陽南縣地花鼓文化在傳播形式上表現出明顯的單一性,主要依賴傳統的面對面教學與現場表演方式,較少運用現代傳媒技術與平臺。單一的傳播方式造成地花鼓文化的受眾范圍受限,難以觸及更廣泛的年輕人與其他地區的群眾。特別是在數字化、網絡化時代背景下,單一的傳統表演形式難以滿足現代人獲取信息的習慣與消費方式,使得地花鼓文化的影響力與吸引力受到限制。這種傳播方式的局限性還不利于地花鼓文化的創新與多樣化發展,因為缺乏與其他文化元素的交流融合機會,難以形成與現代社會相適應的新表達方式,這些問題不僅減少了地花鼓文化的生活實踐場景,也影響了其長遠的發展。
(三)文化創新不足
南縣地花鼓在傳承與發展過程中面臨的顯著問題是文化創新不足。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創新意識薄弱,地花鼓的傳統表演者與組織者過度重視傳統形式的保存,忽視了創新必要性。保守的態度造成藝術形式與表演內容較為單一,難以吸引新一代觀眾的興趣。
二是藝術形式僵化,長期以來地花鼓的表演形式沒有較大變化,主要還是傳統舞蹈與音樂組合的形式,缺乏與現代藝術的結合,如現代音樂、舞臺技術等,使得表演過時且缺乏吸引力。
三是跨文化融合不足,在全球化的文化交流背景下,地花鼓藝術未能有效吸收并融合其他文化元素,例如,使用西方樂器或舞蹈元素來提高表演的多樣性與現代感。這些問題共同影響著地花鼓的傳承與現代化發展進程,限制了其在當代文化中的影響力。
(四)地花鼓文化載體單一
地花鼓文化載體的單一問題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地花鼓表演形式相對固化,缺乏創新性與多樣性,無法吸引更多的觀眾;二是傳統的面對面教學方式仍然占主導地位,缺乏利用現代科技手段進行線上教學與推廣;三是地花鼓文化的傳播范圍受限,局限于當地傳統場合或節日,難以覆蓋更廣泛的社會群體與地域[2]。這些問題使得地花鼓文化的傳承與發展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制約,需要采取相關措施促進其多樣化發展與傳播。
三、湖南益陽南縣地花鼓的傳承與發展策略
(一)構建以高校、企業、藝術家為核心的傳承人培養體系
為有效傳承與發展湖南益陽南縣地花鼓藝術,可構建一個以高校、企業、藝術家為核心的傳承人培養體系。首先,高校可發揮教育資源集中的優勢,開設地花鼓相關的專業課程,吸引學生深入研究地花鼓藝術。通過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教學模式,培養學生對傳統文化的興趣,鼓勵其探索創新地花鼓現代化的表達方式。其次,企業可通過贊助、投資地花鼓的表演活動、比賽、文化節等,為地花鼓藝術提供必要的資金與市場推廣支持。企業也可與高校合作,為學生提供實習與就業機會,使傳承人能將所學知識應用于實際工作中,進一步促進地花鼓藝術的商業化與職業化發展[3]。此外,藝術家作為傳承人的直接承載者,應積極參與到教育過程中,通過工作坊、研討會、師徒制等形式,直接將知識與技能傳授給年輕一代。藝術家可通過跨領域合作,將地花鼓藝術與現代音樂、舞蹈、視覺藝術等其他藝術形式結合,創作新的藝術作品,以此吸引更廣泛的觀眾群體。通過多方參與的培養體系,不僅可以保證地花鼓藝術的傳統被保留與尊重,還能確保其在現代社會中的持續發展。
(二)借助新媒體平臺打造多元化地花鼓文化傳播矩陣
借助新媒體平臺打造多元化地花鼓文化傳播矩陣的關鍵在于充分利用數字技術與互聯網資源來擴大地花鼓藝術的影響力。地方政府、文化部門應發揮主導作用,與專業新媒體團隊合作,策劃實施一系列基于新媒體的推廣活動。首先,可創建官方的社交媒體賬號,如微博、微信公眾號、抖音,發布關于地花鼓的演出視頻、教學視頻、文化講解等內容,定期更新,建立良好的粉絲基礎。利用直播平臺實時直播地花鼓的現場表演或重大活動,讓無法到場的觀眾也能在線上觀看,增強參與感與互動性[4]。其次,地花鼓研究機構可與在線教育平臺合作,開設地花鼓藝術的在線課程與講座,激發年輕人的學習興趣。這些課程可由經驗豐富的藝術家主講,結合虛擬現實或增強現實技術,提供沉浸式學習體驗。最后,為更廣泛地推廣地花鼓文化,還可開發專門的移動應用程序,集教學、表演、互動、社區功能于一體,用戶可通過應用程序學習地花鼓舞蹈、參與在線比賽、與其他愛好者交流心得。通過新媒體策略的綜合運用,地花鼓文化傳播將更多元化,能觸及更廣泛的受眾,特別是年輕一代,從而推動地花鼓藝術的傳承與發展[5]。
(三)加強政府與社會各界對地花鼓文化的支持
為加強地花鼓文化的現代性與審美性探索,地方政府應當與文化部門、藝術院校、私營企業合作,共同制定并實施一系列創新策略。一方面,文化部門應資助地花鼓藝術項目,特別是那些能融合現代技術如虛擬現實、增強現實技術的項目,用以提升表演視覺與感官體驗。政府可設立專項基金,支持藝術家、設計師合作開發以地花鼓為主題的數字內容與互動應用,如手機應用、在線游戲,以此吸引年輕受眾;私營企業則可通過贊助地花鼓表演與文化節等活動,增加地花鼓藝術的市場曝光率與商業價值。另一方面,文化部門可成立專門的工作團隊,該團隊應包括藝術家、文化學者、市場營銷專家、技術開發人員,共同探索將地花鼓文化與現代審美更好地融合[6]。通過這些具體措施,地花鼓傳統藝術能以更加現代、全球化的形式展現,增強地花鼓的吸引力與競爭力。
(四)推動地花鼓舞蹈進校園,豐富地花鼓文化載體
推動地花鼓舞蹈進入校園并豐富文化載體,需要教育部門、學校、地花鼓藝術團體的共同努力。首先,教育部門應與地方政府協調,將地花鼓藝術納入學校課程體系,開設特色課程,讓學生從小接觸并學習地花鼓的歷史與技藝。其次,高校應邀請地花鼓藝術家與傳統文化專家定期來校開辦工作坊和舉辦講座活動,讓學生直接從傳承人那里學習地花鼓的表演技巧,并了解其文化背景。再次,高校可與地花鼓藝術團體合作,共同組織地花鼓表演和比賽,鼓勵學生參與演出,從實踐中深化對地花鼓文化的理解和熱愛。高校還應增加地花鼓藝術在校園媒體與出版物中的曝光,如學校報紙、網站、年度文化節目,以提升地花鼓文化的校園影響力。最后,教育部門可設立獎學金與獎勵機制,表彰在地花鼓藝術學習與表演中表現突出的學生,激發全校學生對地花鼓藝術的學習興趣[7]。通過實施這些具體措施,地花鼓舞蹈不僅能在學校中得到傳承與發展,還能激發學生對本土文化的自豪感與探索欲,推動地花鼓傳統藝術在現代社會中的持續性發展。
四、結束語
通過深入探討湖南益陽南縣地花鼓舞蹈的傳承與發展策略,研究發現為保護與振興地花鼓非物質文化遺產,必須采取創新舉措以適應現代社會的需求。加強地花鼓文化的現代性與審美性,利用新媒體平臺擴展其影響力,推動其進入教育系統,是確保地花鼓傳統藝術生生不息的關鍵。通過這些綜合策略的實施,不僅可以激發更多年輕人的學習興趣,也有助于地花鼓藝術形態創新與多樣化發展,從而使地花鼓在全球化的文化交流中占有一席之地,使地花鼓文化持續繁榮,豐富湖湘及其他地區的文化生活。
參考文獻:
[1]董彥妮. 山西萬榮花鼓藝術特征及文化傳承研究 [J]. 黃河之聲,2022(22):10-12.
[2]張華. 南縣地花鼓的“雙創”策略 [J]. 藝海, 2022(10):94-96.
[3]韓陽,孫云海. 天皇花鼓發展存在的問題與對策 [J]. 今古文創,2021(27):99-100.
[4]方辛. “互聯網+”視域下海岸花鼓的發展與傳承模式構建 [J]. 藝術評鑒,2020(21):35-37.
[5]王怡歡. 淺論湖南南縣地花鼓舞蹈的創新與發展 [J]. 音樂天地,2020(8):34-40.
[6]徐峰. 民俗體育花鼓燈文化的傳承與發展探究 [J]. 喀什大學學報,2020,41(3): 84-86,99.
[7]張英. 翼城花鼓在山西舞蹈教學中發展性探究 [J]. 黃河之聲,2019 (9): 21.
作者單位:湖南信息學院藝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