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模糊限制語能體現主體對概念范疇的認知,是說話人維護面子的語用策略,同時也是說話人構建自身認知立場的語用資源。[1]以美國經典情景喜劇《老友記》為例,分析劇中包含的模糊限制語在元語用層面上的功能類型及說話者體現的元語用意識。研究發現,《老友記》主人公的情景對話在大腦經過語言選擇后使用了大量的模糊限制語,是思維有意識地使用語言的自反功能意識及自我選擇,能有效提高人們的溝通能力,達成良好的交際效果。
[關 鍵 詞] 模糊限制語;元語用功能;元語用意識;《老友記》
一、引言
在日常交際中,無論是聽話人還是說話人都無法全面按照語言的表面意義來進行意義的完整呈現。著名語言學家Verschueren指出意義是不可能完全透明公開的,即無論如何面面俱到,話語措辭所蘊藏的隱含意義總比明確表達得更多,語言意義完全外顯只是一種理想境界。[1] 模糊限制語可對話語中信息的真實程度、涉及范圍等進行修飾,也可表示說話人或作者對某一內容進行的主觀推測,或提出客觀依據,或對話語的內容進行間接性評價等等。[2]作為一種普遍且典型的模糊表達手法,它在語言運用中具備獨到的功能性,能夠有效地擴大言語的信息涵蓋面,使表述更為含蓄禮貌。這種特性使得它在避免直接、顯性的語言表達時,展現出獨特的價值。文章結合實例,對模糊限制語進行元語用功能和元語用意識選擇層面的分析,目的在于分析模糊限制語的元語用功能,以減少誤解,達成良好交際效果。
二、元語用使用和元語用意識
基于雅各布森的功能主義,Silverstein在1976年進行了相關研究,提出了“元語用”這一術語概念。Verschueren提到人對語言的輸出使用實則是一種有意識的選擇且是極具創造性的心理過程,他認為人們在運用語言時都是一種有意識的表達。在構建語言表達時,說話人通過對話語意義的不同意識反應,展現了其元語用意識的多樣性和深度。元語用意識在話語形式層面上發揮著重要的語用功能。模糊限制語作為元語用意識的一種顯著標志,不僅揭示了說話人在語言輸出時的思維邏輯與心理狀態,還在這一過程中決定了其語用策略,為聽話人準確解讀話語的深層含義提供了線索。
三、模糊限制語
模糊限制語最早由學者Lakoff提出,即指那些把事情弄得模模糊糊,從邏輯推斷上語義含糊、在真假值之間界定不清的詞語。[3]這種語言現象是客觀存在的,人們通過使用模糊限制語使自身語言表達更委婉準確并可接受,在交際過程中能更好地輸出自己不確定的觀點,并給會話留有余地,保全說話者的面子,可以部分改變話語的真假值,具有故意模糊、弱化威脅、體現謙虛禮貌、保守表達以避免極端的功能,同時也是說話人的元語用意識指示語。[4]近年來,模糊限制語的研究正呈現日益多元化的態勢,當前的研究焦點廣泛分布于語義分析、翻譯實踐以及二語習得等多個研究領域,具體包括以下幾方面:(1)模糊限制語類型研究。此階段的研究主要關注對模糊限制語類型的列舉和簡單劃分。(2)模糊限制語的語用功能研究。學者對模糊限制語的研究主要聚焦于其語用功能的深入探究,并廣泛采用數據語料庫作為研究基礎,以實現更為精確和全面的分析,自此對模糊限制語的研究出現了語用轉向的趨勢。從語用的角度審視模糊限制語,研究者多依據人際交流、禮貌原則等對多樣化的語篇類型諸如學術論文、科技文獻、商務評論等,進行細致的分析和探討。除了上述視角,模糊限制語的研究還涉及對比語言學、語言習得與教學、社會語言學等多個領域,這些研究視角為我們提供了更為豐富和多元的理解。在當前研究背景下,值得關注的是,隨著計算機技術的飛速進步及語料庫語言學的蓬勃發展,這一趨勢使得越來越多的研究者傾向于利用語料庫對模糊限制語進行深入的定量分析,以揭示其語言使用規律和特點。模糊限制語在語言中起到了一種掩飾或淡化說話人在特定方面知識或信息不足的作用,把不便明說的話模糊處理,避免出現歧義。通過運用模糊限制語,說話人能夠巧妙地保護聽話人的尊嚴,體現良好的禮貌素養,并有效維持人際關系的和諧。
四、模糊限制語的分類
學者何自然將模糊限制語分為變動型和緩和型兩大類。變動型模糊限制語在溝通中具備多重功能,它們不僅能夠對話語的含義進行靈活調整,為話語內容設定一個變動的界限,還可以在必要時對原話語進行某種程度的修正或微調。在探討變動型模糊限制語時,通常可以將其細化為兩大類別:程度上的調整表達(adapters)和范圍上的模糊界定(rounders)。其中,程度變動語是用于調整話語真實程度的模糊限制語,使得描述不再局限于事態的實際情況,而是帶有一定的靈活性。例如kind of,sort of,more or less,quite,highly,some way等詞語,均屬于程度變動語。范圍變動語則是另一種變動型模糊限制語,通過設定特定的理解范圍來限制話語的變動幅度。這些模糊限制語常常與數字結合使用,包括about,or so, probably, something,presumably等。而第二類緩和型模糊限制語也可劃分為兩類:直接緩和語(plausibility shields)和間接緩和語(attribution shields)。直接緩和語體現了說話者對于某事件發表的直接推論或評價,多用第一人稱表示,如I think, I wonder, as far as I am concerned等。間接緩和語則通過援引第三方看法的方式進行佐證,通過間接的方式表達發話人對某件事情的看法或者評價。常見的表達方式包括 according to,it is said that,somebody says that。
五、《老友記》中的模糊限制語的元語用分析
模糊限制語在日常交際中大量使用。一般而言,如果發話人有特殊的交際目的,他在做出語言選擇時元語用意識往往會在較大程度上參與指導與調控,最終使做出的語言選擇有明顯的語用特征。[5]當研究者側重于對語言表達選擇背后的元語用意識進行系統深入的研究時,則為元語用分析。這種分析旨在揭示元語用意識在語言選擇過程中的功能和作用,特別是它如何指導我們進行有選擇或創造性地語言運用。通過細致的研究,我們能夠更好地理解元語用意識如何影響我們的語言選擇以及這種影響背后的機制。這樣的研究有助于我們更全面地理解語言使用的復雜性和多樣性。
(一)擴大話語信息量,傳達更精確的話語信息,提高話語的順暢性和可理解性
Phoebe: I could, I could do it. What is it?
Chandler:Well, my secretary will be out for a couple of weeks...
Phoebe: I could become a professional secretary.
在探討Chandler請求Phoebe暫代秘書職務的情境中,他使用了“a couple of”這一范圍變動語來說明他秘書將要離開的時間維度。雖然“ a couple of ”這一表述在數量上并未提供精確的時間信息,但這正是其作為模糊限制語的特點,旨在靈活表達而非量化描述。盡管這種做法在某種程度上違反了合作原則中的數量準則,即信息的詳盡性,但它嚴格遵循了質量準則,這種模糊限制語的使用避免了過于絕對的斷言,實則提高了話語的真值承諾程度,使得表達更為準確和靈活。
(二)會話合作的表現
在會話中,遵循Grice的合作原則至關重要。根據這一原則,說話人應當致力于提供真實且充分的信息,確保話語的真實性,避免無根據的陳述。在交流過程中,模糊限制語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它允許我們以一種相對不確定的方式表達那些可能正確但又不便明確闡述的觀點或信息,從而巧妙地避免了可能引發的尷尬和不必要的猜測。
Monica: Maybe you don’t have to wait him to propose to you, and maybe you could propose to him instead!
Rachel: I think it could be kind of great.
在這段對話中,在討論Phoebe是否應該主動向男友求婚的劇情時,Monica呈支持的態度,她使用了“maybe”這樣的模糊表達,不僅傳達了她的支持,也體現了她尊重Phoebe的自主決定,不希望自己的意見過于強勢。相比之下,Rachel對于這一提議持有疑慮,她采用了“kind of ”這樣的模糊表達,以較為委婉的方式傳達了自己的不確定性,同時也避免了直接表達強烈的反對意見,保持了對話的和諧氛圍。
(三)減輕責任,保護自我
在人際交流的廣闊領域中,當涉及某些敏感或可能引發爭議的話題時,人們傾向于運用模糊限制語來維護談話的和諧氛圍。學者徐暢賢在其研究中指出,模糊限制語的一個重要功能就在于它們能夠巧妙地模糊發言者與話語之間的直接聯系。在這一過程中,間接緩和語扮演著舉足輕重的角色,通過引用或暗示第三方觀點,它們為發言者提供了更為靈活的表達方式,進一步增強了模糊限制語在保護發言者免受潛在沖突中的效用。
Monica: Do you need our help?
Mr. Boyle: Well, kids. Here’s the deal. According to my client’s willing, he would like to leave all his earthly belongings to“the noisy girls who in the apartment above mine.”
Monica:Well, how about his family members?
當Heckles先生去世并留下遺囑,其中涉及“the noisy girls in the apartment above me”時,Boyle律師需要巧妙地傳達這一信息給Monica等人。在履行其作為律師傳達遺囑的職責時,Boyle先生面臨一個挑戰:如何在不冒犯Monica等人的同時,準確傳達Heckles先生的意愿。為了應對這一挑戰,Boyle先生采用了“according to”這一間接緩和語。他通過引用“According to Mr. Heckles”的方式,既明確了話語內容的客觀性,又間接地傳達了遺囑的內容,從而減輕了自己作為傳達者的責任。這種策略不僅有助于維持與Monica等人的良好關系,也體現了Boyle先生作為律師的專業素養和溝通技巧。通過這種方法,Boyle先生成功地傳達了遺囑的要點,同時避免了可能引發的尷尬或沖突。
(四)維護對話的連貫性
在交流過程中,若發言者面臨對某事物解釋不足或對某觀點把握不定的情形,他們可能會有意識地借助模糊限制語來掩飾自身對所述內容的不確定性。這種策略旨在避免直接表達可能帶來的尷尬或誤解。通過使用模糊限制語,發言者能夠在不損害其信譽的同時,展現出更加審慎和負責的態度。
Monica: What , why this girl will call me?
Mrs Geller. She would like to be involved in cooking or something, or relates to food, or... Well.
Monica: No, I don’t own a restaurant, I actually have a job in a restaurant.
在這段對話中,Monica詢問母親女孩為什么會打電話給她,但母親實際上并不清楚確切的原因,由此選擇避免直接給出缺乏證據的回答。為了不違反合作原則中的質量準則,即盡量提供真實且充分的信息,她采用了“something, or...or”這樣的范圍變動語來模糊地表達可能的原因。
(五)避免尷尬
在幽默詼諧的對話中,說話人時常巧妙地運用模糊限制語,以其不確定的語義給聽話者帶來一片遐想空間,既展現了個人的幽默風趣,又巧妙地避免了直接回答可能引發的尷尬,使交流更加輕松愉快。
Rachel:Terry, I know clearly that I haven’t worked here for long, but I was thinking, would you accept it that be possible if I got 100 dollars advance on my salary?
Boss: An advance?
Rachel: Therefore, I can spend Thanksgiving with my family members. Because every year we go skiing, normally my father pays for my ticket...but I sort of have started this whole independent thing.
Rachel在向老板提出預支薪水的請求時,她的言辭中巧妙融入了多種模糊限制語。從“normally(我不會這么做)”到“sort of(有點緊急情況)”,再到“really(需要這筆錢來應對一些突發狀況)”,她通過這些詞匯的靈活運用,將內心的掙扎和無奈展現得淋漓盡致。同時,她的直接緩和語“I know clearly(這可能有點唐突)”和“I was thinking(是否有可能)”也進一步強調了她的尷尬和猶豫,使整個對話充滿了幽默和生動性,成功塑造了一個真實且有趣的角色形象。
(六)充當緩和手段(mitigator)
常出現于禮貌拒絕對方好意或禮貌駁回對方請求的對話場景中。
Chandler: Oh...Thanks. While I just don’t actually see me in a large white hat.
此對話中Chandler 處于失業狀態,Phoebe介紹Chandler 應聘自己客戶餐廳廚師一職,Chandler 認為他不適合廚師這份工作。但是在拒絕時為避免表現出不領情的態度,因此說自己的廚藝還沒有達到當廚師的水平。Chandler采用了模糊限制語just,禮貌拒絕別人好意,這也是說話人在經過元語言意識的調控和引導選擇的結果。
六、結束語
模糊限制語作為元語用意識的一種表現形式,具備獨特的元語用功能,在言語交際中發揮著多重作用。首先,它們反映了特定語境下的復雜因素以及說話者自身的認知思維和能力,這些要素以一種共同的方式影響著說話人選擇何種方式來表達自己的意圖。其次,對于受話者而言,模糊限制語提供了豐富的線索,這些線索不僅有助于他們理解話語的字面意義,還能引導他們挖掘出話語背后的深層含義,從而構建出更加準確和全面的語境關聯。通過對模糊限制語的元語用意識及其元語用功能進行深入分析,有助于提高溝通能力,并產生良好的交際效果。
參考文獻:
[1]卓麗.模糊限制語的元語用分析:以兩份經貿白皮書為例[J].山東外語教學,2023,44(2):40-48.
[2]何自然,陳新仁. 當代語用學[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2.
[3]冉永平. 語用學:現象與分析[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
[4]馮琨,郝強.禮貌原則視角下《老友記》中模糊限制語的使用研究[J].戲劇之家,2018(23):228.
[5]鄭義,段維彤.模糊限制語的語用功能研究:以《老友記》為例[J].瘋狂英語(教師版),2013(3):150-153.
作者單位:山東科技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