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新媒體時代,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已成為教育教學領域的一個重要改革方向。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結合傳統課堂與在線教學的優勢,能夠為學生提供更靈活、更高效的學習體驗。文章運用文獻研究法、案例研究法等,以兒科學課程為例,探討新媒體時代醫學課程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的具體策略。文章介紹混合式教學模式的內涵,并分析互補型、翻轉型和合作型這三種基本模式。互補型模式注重線上線下內容的互補性,翻轉型模式強調學生課前自主學習與課堂深入討論的結合,合作型模式則旨在促進學生間協作學習與經驗分享。研究認為,兒科學作為一門研究從胎兒至青少年生長發育、營養衛生、保健和疾病防治等方面的臨床醫學課程,內容繁雜,學習難度大。因此,在教學實踐中,應結合兒科學的特點,采取科學的教學策略。基于此,文章圍繞教學內容設計、教學方法選擇、教學平臺建設和評價體系構建四個方面,提出具體的策略。在教學內容設計上,要注重貫穿基礎知識點和學習前沿學科知識;在教學方法選擇上,要綜合運用以問題為中心的兒科教學模式;要重視教學平臺建設,為學生提供豐富的教學資源和互動交流空間;要采用科學、全面的評價方式,客觀評價學生的學習成果和綜合素質,為改進教學提供依據。
關鍵詞:新媒體;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兒科學;教學內容設計
中圖分類號:R-4;G64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8883(2024)12-0150-04
課題項目:本論文為2022年度黑龍江省教育科學“十四五”規劃省重點課題“線上線下教育融合的教學方式在 兒科臨床教學中的應用”研究成果,項目編號:GJB1422280
新媒體時代,數字化、人工智能、物聯網等技術快速發展,深刻影響著各行各業,教育領域亦不例外。兒科學作為醫學教育中的重要一環,教學質量直接關系到未來兒科醫生的專業水平和醫療服務質量。在這一背景下,如何有效利用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策略強化兒科學的教學效果,成為醫學教育領域值得思考的重要問題。
混合式教學模式是網絡在線教育與傳統課堂教學的一種深度融合。學生通過網絡平臺,能夠隨時隨地接觸到豐富的教學資源,自主安排學習進度,提前預習和復習課程內容,從而提高學習效率。同時,線上學習中的互動環節,如在線討論、小組協作等,有助于培養學生的合作精神和溝通能力。在混合式教學模式下,教師不再僅是知識的傳授者,還是學生學習的引導者和促進者。他們通過設計合理的教學流程,提供針對性的學習資源,引導學生逐步深入學習。而學生則成為學習的主體,需要積極參與到線上線下的學習中,主動思考、探索和實踐,從而構建自己的知識體系[1]。此外,通過線上線下的交流互動,教師可以及時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調整教學策略,以滿足學生的個性化需求;而學生則能夠在互動中發現問題、解決問題,提升自己的學習能力。
目前,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的基本模式有三種:互補型模式、翻轉型模式和合作型模式。
(一)互補型模式
互補型模式旨在實現線上教學與線下教學的優勢互補,進而獲得最佳的教學效果。在這種模式下,線上教學主要負責教授基礎知識和技能,通過預先錄制的視頻、音頻、互動練習等方式,讓學生在課前自主學習[2]。在課堂上,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線上學習情況,有針對性地輔導和拓展。例如,可以組織小組討論、角色扮演、案例分析等活動,讓學生在互動中深化理解、提升技能。此外,互補型模式還強調形成性評價的重要性。教師通過線上學習平臺收集學生的學習數據,可以及時了解學生的學習進度和效果,以便在線下教學中進行針對性的指導和調整。
(二)翻轉型模式
翻轉型模式體現了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理念,強調學生的自主學習和教師的個性化指導。在這種模式下,線上教學提供豐富的學習資源和自學任務,包括微視頻、在線測試、學習導航等,供學生根據自身情況和進度自主學習。
線下教學則聚焦于學生的個性化輔導和解決問題。教師可以通過一對一或小組輔導的形式,針對學生在自學過程中遇到的問題進行解答和指導[3]。教師還可以設計一些實踐性和創新性強的學習任務,讓學生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鞏固知識、提升技能。翻轉型模式對教師的能力要求較高,需要他們具備扎實的專業知識、豐富的教學經驗和敏銳的觀察能力。
(三)合作型模式
合作型模式是一種跨時空、跨領域的教學模式。在這種模式下,線上教學匯聚了眾多優秀教師的智慧和力量,他們分別負責錄制自己最擅長的課程內容和相關領域知識講解,供學生在線學習。線下教學則由本校教師或輔導員負責組織和實施。他們可以根據學生的需求和興趣,結合線上課程資源,設計多樣化的學習活動和任務[4]。合作型模式不僅可以實現教師資源的共享和優化配置,還能夠促進校際交流與合作。通過共同研發課程資源、開展教學研討等活動,各校教師可以相互學習、取長補短,共同提升教學質量和水平[5]。然而,這種模式也需要構建完善的合作機制和評價體系,以確保各校之間順暢溝通和有效利用資源。
新媒體時代,信息技術的迅猛發展對醫學教育產生了深遠影響。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作為一種創新的教學模式,為醫學課程的改革與發展提供了新的契機。將線上平臺的便捷性與線下課堂的互動性相結合,可以打破傳統教學的時空限制,實現醫學知識的高效傳遞與技能的精準培養。
(一)教學內容設計
新媒體時代,在兒科學課程的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中,教學內容設計是核心環節,其直接關系到教學效果和學習體驗。針對兒科學的特殊性和實際需求,教學內容設計應體現時代性、科學性、實用性和互動性。
首先,教學內容應緊密圍繞兒科學課程大綱和教學目標構建。線上教學內容可以涵蓋基礎知識、病例分析、在線討論等模塊,旨在提供靈活多樣的學習方式,滿足學生隨時隨地學習的需求。基礎知識模塊可以通過錄制高質量的視頻課程、制作交互式圖表和動畫等形式,生動形象地展示兒科學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病例分析模塊可以引入真實的臨床案例,讓學生在模擬的情境中分析和解決問題,提升臨床思維能力。在線討論模塊則鼓勵學生圍繞熱點話題、疑難問題等展開討論,促進思想碰撞和知識共享。線下教學內容則側重于實踐操作、技能培訓和臨床實習等方面。通過組織實驗、實訓、見習等活動,學生能夠親身參與到兒科學的實際工作中,掌握必要的臨床技能和操作方法[6]。同時,線下教學可以結合校園文化和地域特色,開展形式多樣的社會實踐活動,如健康宣教、義診等,讓學生在實踐中深化對兒科學知識的理解和應用。
其次,教學內容設計應注重傳承與創新相結合。兒科學作為臨床醫學的重要分支,知識體系龐雜。因此,在設計教學內容時,要貫穿解剖學、生理學、病理生理學、微生物學、免疫學及診斷學等多學科基礎知識,課堂注意回顧和串聯基礎知識點,引導學生建立扎實的臨床基礎[7]。深入挖掘兒科學的歷史與傳統,將前輩們的智慧和經驗融入其中。同時,要關注最新的研究進展和臨床實踐,將前沿知識引入課堂,使學生能夠站在學科前沿,把握時代脈搏。這種傳承與創新的結合,有助于培養學生的臨床思維能力和創新精神。
最后,教學內容設計應充分考慮學生的個性化需求。每個學生都有不同的學習風格和興趣點,因此,需要提供多樣化的教學內容和學習路徑,以滿足學生的個性化需求[8]。例如,對于基礎薄弱的學生,可以提供詳細的講解和豐富的例題;對于學習能力強的學生,可以提供更高層次的學習資源和挑戰任務。還可以利用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技術,實時監測和分析學生的學習情況,為每個學生提供精準的學習建議和指導。
(二)教學方法選擇
線上教學方面,視頻講座成為傳遞知識的重要途徑。例如,通過邀請兒科專家舉辦在線講座,學生可以深入了解兒童生長發育的規律、常見疾病的診斷與治療等方面的知識。這些講座不僅可以讓學生接觸到前沿的醫學理念,還可以為他們提供與專家互動交流的機會,從而加深對兒科學的理解。在線測試也是線上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通過定期發布測試題目,學生可以檢驗自己的學習成果,及時發現自己的不足之處,并加以改進[9]。同時,互動討論區可以為學生提供一個自由發表觀點、交流學習的平臺。在這里,學生可以圍繞某個病例或主題展開討論,分享自己的看法和經驗,從而培養批判性思維和溝通能力。
線下教學方面,利用以問題為中心(PBL)的兒科教學模式,讓學生主動思考、自習和討論,不僅限于記住基礎知識,更重要的是學會運用知識分析問題、解決問題。要真正學好兒科學,不僅需要串聯臨床醫學基礎知識,還需要綜合運用倫理學、心理學、教育學等多個學科的知識和技能[10]。例如,在營養性維生素D缺乏性佝僂病的課程中,不同時期的臨床表現、生化改變和影像學特征,學生們會覺得學起來難、忘得快。因此,教師要從課程準備階段就讓學生們復習生化、病理生理課程中鈣磷調控,以及兒科學總論中兒童各時期的發育特點,在課堂上啟發性提問,串聯理解各知識點背后的邏輯,從而融會貫通;同時以現實臨床病例加深學生們對疾病的認識,明確預防疾病的重要性以及從我做起進行科普宣傳的必要性,最終使學生們從“要我學”轉化為“我要學、我會用”。
此外,新媒體技術還為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帶來了更多新的教學方法。例如,遠程示教可以讓學生實時觀看手術操作、臨床檢查等過程,打破時間和空間的限制;虛擬仿真實驗則可以模擬真實的實驗環境,讓學生在虛擬空間進行實踐操作,提升實踐技能[11]。這些方法不僅能為學生提供更加豐富多樣的學習體驗,還能為培養他們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創造有利條件。
(三)教學平臺建設
新媒體時代,教學平臺作為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的重要支撐,對提升兒科學課程的教學效果和學習體驗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一個功能完善、操作便捷的教學平臺,不僅可以為學生的自主學習和協作學習提供便利,還可以為教師提供高效的教學管理工具,從而實現教學資源的最大化利用和教學效果的最優化。
首先,教學平臺應具備課程管理功能。通過平臺,教師可以上傳課程資料、發布課程公告、管理學生信息、跟蹤學生學習進度等,實現對課程的全面掌控。對于兒科學這樣的專業課程來說,課程管理功能尤為重要[12]。例如,教師可以通過平臺發布兒科學的教學大綱、教學計劃、教學課件等,讓學生提前了解課程內容和教學安排,做好學習準備。同時,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學習情況和反饋,及時調整教學策略,確保教學質量。
其次,教學平臺應提供在線學習功能。學生可以通過平臺觀看視頻講座、閱讀電子教材、完成在線測試等,實現隨時隨地學習。在線學習功能可以幫助學生更加靈活地安排學習時間,鞏固和拓展所學知識。例如,學生可以利用課余時間觀看兒科學的視頻講座,了解兒童生長發育的規律、常見疾病的診斷和治療方法等;還可以通過在線測試檢驗自己的學習成果,及時發現并彌補知識漏洞。
再次,教學平臺應具備互動交流功能。通過平臺,學生可以發起討論話題、參與小組討論、向教師提問等,與他人實時交流互動。這種互動交流不僅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主動性,還可以培養他們的團隊協作精神和批判性思維[13]。在兒科學課程中,互動交流尤為重要。例如,學生可以圍繞某個兒科病例展開討論,分享自己的看法和經驗;還可以向教師請教某個疑難問題,獲得及時的解答和指導。
最后,教學平臺應提供作業提交功能。通過平臺,學生可以提交作業、查看作業批改情況等,實現作業的電子化管理和便捷化操作。作業提交功能可以幫助學生及時了解自己的學習情況,發現不足之處并加以改進;還可以為教師提供便捷的作業批改工具,減輕工作負擔。
(四)評價體系構建
首先,對于兒科學的知識掌握情況,評價體系應涵蓋基礎理論和臨床實踐兩個方面。基礎理論方面,可以通過在線測試檢驗學生對兒童生長發育規律、兒童常見疾病及其發病機制等知識點的掌握程度[14]。例如,設置關于兒童營養與喂養、兒童保健與預防等方面的選擇題和簡答題,要求學生在規定時間內完成并提交答案。臨床實踐方面,可以通過案例分析來評價學生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教師可以選取真實的兒科病例,讓學生分析和討論,提出診斷意見和治療方案,從而檢驗其臨床思維能力和實踐操作能力。
其次,針對兒科學的技能操作,評價體系應重點關注學生的動手能力和實踐技能。在兒科學教學中,實踐操作是培養學生臨床技能的重要環節。因此,可以通過實踐操作考核來評價學生的穿刺技術、急救技能等兒科常用技能的掌握情況。例如,設置模擬靜脈穿刺操作環節,要求學生按照規范流程進行穿刺操作,并對其操作的準確性、熟練度和無菌觀念等方面進行評價[15]。此外,還可以設置急救技能考核環節,模擬兒童窒息、驚厥等緊急情況的處理過程,檢驗學生的應急反應能力和急救技能水平。
再次,學習態度是評價體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兒科學課程中,學生的學習態度直接影響其學習效果和臨床能力的培養。因此,可以通過課堂表現、作業完成情況、在線學習時長等指標來評價學生的學習態度。例如,觀察學生在課堂上的參與度、注意力和互動情況,檢查學生的作業完成情況和質量,統計學生登錄在線學習平臺的次數和學習時長,等等。這些指標可以反映學生對待學習的態度是否端正、是否積極主動投入學習以及是否善于利用線上資源提升自我。
最后,協作能力是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中需要重點培養的一種能力。在兒科學課程中,有許多需要團隊合作完成的任務,如病例分析、小組討論等。因此,可以通過小組討論、團隊項目等方式來評價學生的團隊協作精神和溝通能力。例如,觀察學生在小組討論中的發言次數、內容質量和互動情況,評估學生在團隊項目中的分工合作、任務完成情況和團隊貢獻,等等。這些指標可以反映學生的團隊協作能力和溝通能力,以及是否具備兒科醫生所需的職業素養。
現代信息技術的發展,為兒科學課程的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提供了有力的支撐。通過合理的教學內容設計、教學方法選擇、教學平臺建設和評價體系構建等策略,兒科學課程的教學質量和效果能夠得到有效提升。未來,隨著新媒體技術的不斷發展和創新應用模式的不斷涌現,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將在醫學教育中發揮更加重要的作用。在實踐中,需要更多的醫學教育工作者和一線醫師不斷探索創新,為培養高素質的醫學人才作出更大貢獻。
參考文獻:
[1] 段純,全斌,王妮,等.基于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模式的《傳染病學》課程思政教學探索[J].醫學理論與實踐,2024,37(5):886-889.
[2] 張劍,梁玲玲,苗延青,等.線上線下混合式團隊教學在醫學類院校有機化學課程教學中的應用與實踐[J].教育現代化,2020,7(50):139-142,153.
[3] 宋俊,閆立志,李寧,等.以問題為導向的教學法聯合病例討論教學法在兒科學教學中的應用效果[J].婦兒健康導刊,2024,3(3):182-185.
[4] 周會,汪光云,李璐,等.病例教學在中醫兒科學專業生物化學課程中的設計與應用[J].廣東化工,2024,51(3):186-188,182.
[5] 李娜,張妤,丁婧,等.高仿真智能模擬人結合PBL教學法在兒科學教學中的應用研究[J].創新創業理論研究與實踐,2024,7(2):165-168.
[6] 陳鵬,于國英,黃薩,等.高等醫學教育課程改革及發展[J].國際老年醫學雜志,2024,45(1):1-5.
[7] 康蘭,趙帥,杜鳳玲,等.基于“1+N”平臺模式的翻轉課堂在留學生兒科學教學中的探究[J].中國當代醫藥,2024,31(2):145-148,161.
[8] 林洋洋,王得利,林娜,等.線上線下混合教學在口腔醫學專業課教學中的應用研究[J].中國高等醫學教育,2024(1):126-128.
[9] 樊瑛,潘玉嬌,程曉多,等.醫學課程在線教學學習效果評價體系研究[J].中國中醫藥現代遠程教育,2024,22(2):180-182.
[10] 張鳴號,馬婷,李建寧,等.臨床前基礎醫學綜合實驗教學體系的構建與實踐:以國家級一流本科線上線下混合課程為例[J].寧夏醫科大學學報,2023,45(11):1166-1170.
[11] 郭欣.基于互聯網的高職醫學課程融合式教學分析[J].互聯網周刊,2023(22):81-83.
[12] 陳羽,卿穎.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在《預防醫學》課程中的應用思考[J].繼續醫學教育,2023,37(10):29-32.
[13] 商杰森,程懷志,郭斌,等.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在我國醫學教學改革的研究熱點和趨勢分析[J].中國衛生事業管理,2023,40(4):302-305.
[14] 馮嘉軒,郭寰宇,樸喜航,等.開展“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的意義探討[J].現代商貿工業,2022,43(14):169-170.
[15] 張巍,侯建成,李妍,等.“生物化學”課程混合式教學模式探析[J].吉林醫藥學院學報,2020,41(3):231-232.
作者簡介 邵巍,主治醫師,研究方向:兒科教學。 孟 微,主治醫師,研究方向:兒科教學。 楊 景超,醫師,研究方向:兒科教學。 李 宇婷,醫師,研究方向:兒科教學。 管 英偉,副主任醫師,系本文通訊作者,研究 方 向:兒科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