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立德樹人”是我國人才培養的重要原則。人才培養離不開教材建設,教材是育人養德的重要支撐。教材既是教學內容的物質載體,也是教師和學生之間聯系的媒介,在教學中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文章基于無人駕駛航空器系統工程系列教材的出版實踐,探討編寫思政內容須遵循政治性和思想性、科學性和準確性、親和性和先進性、行業性和針對性、拓展性以及國際化視野等基本原則。從五個方面挖掘思政元素:發揚科學精神,培養創新思維;弘揚愛國精神,激發愛國熱情;崇尚強軍興軍的職業精神,強化使命擔當意識;弘揚傳統文化,堅定文化自信;講述科技進步,建立裝備自信。在信息化時代,要借助數字技術將思政內容融入系列教材中,以發揮“互聯網+”的倍增放大功能,擴大信息量,強化閱讀體驗;同時運用線上教學平臺,為思政內容的融入提供更多機會和相應條件,拓展教師與學生交流互動的渠道。最后,文章探討思政內容融入專業教材中的注意事項,包括與專業課內容同向而行、相對均衡、隱性融入、統籌規劃以免重復等方面。思政內容和專業內容一樣,都要緊跟時代發展,在摸索中前行,在實踐中總結提煉,不斷推陳出新,并在一輪又一輪的教材修訂中不斷完善。文章旨在為搜集、撰寫專業教材思政內容,以及整理、審讀這些內容的出版同行提供參考。
關鍵詞:立德樹人;思政內容;數字化;專業教材;無人駕駛航空器系統工程
中圖分類號:G641;V11-4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8883(2024)12-0216-04
課題項目:本論文為2023年度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出版社科研項目(重點)“航空航天專業教材思政內容編寫及思政元素挖掘”研究成果,項目編號:CBKYXM2302
2016年12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強調,“要堅持把立德樹人作為中心環節,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實現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開創我國高等教育事業發展新局面”[1];2019年,習近平總書記在全軍院校長集訓開班式上指出,“要全面貫徹新時代軍事教育方針,全面實施人才強軍戰略,全面深化軍事院校改革創新,把培養人才擺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培養德才兼備的高素質、專業化新型軍事人才”[2];2020年,教育部印發《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提出“必須將價值塑造、知識傳授和能力培養三者融為一體”,讓“所有高校、所有教師、所有課程”都承擔好育人責任[3];2023年11月,教育部辦公廳發布的《“十四五”普通高等教育本科國家級規劃教材建設實施方案》將“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堅持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4]列為教材建設的指導思想。顯然,思政內容已經成為教學育人的必要元素,必須貫徹到人才培養的所有環節。
人才培養離不開教材建設,教材是育人養德的重要支撐。可見,從某種程度上來說,教材質量直接影響人才培養質量[5]。一本好的教材,既要具備科學性、啟發性,又須具備先進性和教學上的適用性,亦須具備思想性。
基于以上背景,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出版社在策劃出版無人駕駛航空器系統工程系列教材(以下簡稱“系列教材”)時,在專業內容主線不斷、邏輯不亂的前提下融入思政內容,以踐行立德樹人的教育理念。系列教材為軍校任職教育用書,主要講授飛行原理、空氣動力學、通信與導航等課程的知識,是理工類學科。但教材內容與國家重大戰略、先進技術、國防科技緊密相關,這就要求思政內容在與學科專業屬性、育人元素結合時,須深度挖掘其中蘊含的愛黨愛國的家國情懷、不畏強敵的英雄主義情懷、勇于探索的科學精神、堅忍頑強的拼搏精神和追求完美的工匠精神,以培養學生求真務實、敢于創新的精神,以及對國家、民族、軍隊的認同感、歸屬感和自豪感。
課程思政是一種教育教學理念,其教學目標是把人的思想政治培養與專業發展教育相結合,提煉專業課程中蘊含的文化基因和價值范式,充分發揮課程的德育功能,在知識學習中以潤物細無聲的方式對學生進行理想信念層面的精神指引。本文圍繞課程思政的教學目標,結合系列教材的內容特點和讀者對象,提出如下思政內容編寫原則。
(一)政治性和思想性
將黨的二十大、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重要會議精神融入教材,體現新思想,反映新實踐;堅持正確的政治方向,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鑄魂育人。傳播科學的思想,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將國防教育、家國情懷、使命擔當等作為教材思政內容的重要選材原則[6]。
(二)科學性和準確性
教材中的思政內容必須是科學的、準確無誤的,所有思政內容都必須符合科學規范,并對其進行科學的表述,保證其正確性。無論是人物、事件乃至文化,都必須經得起科學的檢驗,不能有似是而非的內容,更不能有不嚴謹甚至偽科學的內容。
(三)親和性和先進性
將鮮活的人物、真實的事件、生動的故事作為思政內容的主體,使思政內容更具趣味性、故事性,并能讓學生看得見,感受得到;與新聞人物、熱點事件結合,選取關注度較高的熱點素材,適度延伸,言之有物,接地氣,以增強思政內容的可讀性,提升學生的興趣,增強學生的代入感。
(四)行業性和針對性
新時代軍事教育方針就是堅持黨對軍隊的絕對領導,為強國興軍服務,立德樹人,為戰育人,培養德才兼備的高素質、專業化新型軍事人才。系列教材的思政內容要緊緊圍繞這一方針,在國防建設和強軍改革成果中,提煉艱苦奮斗的民族精神、改革創新的時代精神、強軍興軍的職業精神、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
(五)拓展性
航空航天是一門相對年輕的學科,脫胎于力學、機械、電子、通信等眾多學科,并與數學、物理、化學、生物科學、天文學有廣泛而緊密的聯系。選取航空航天思政內容必須放寬眼界,從更為寬泛的學科中尋找思政元素,豐富和擴展思政內容[7]。
(六)國際化視野
無人駕駛航空器系統工程歸屬于航空航天領域,該領域代表著科技發展的最高水平。這就要求思政內容必須保持相當的先進性,汲取國際上的最新成果,以開放、合作的態度保持與世界先進技術同步發展,引領行業發展方向。通過了解前沿技術的優勢以及面臨的挑戰,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與國際化視野[8]。
基于上述編寫基本原則,系列教材主要從科學精神、中國傳統文化、家國情懷、使命擔當、科技和文化自信等方面深入挖掘思政元素。
(一)發揚科學精神,培養創新思維
科學精神就是實事求是、求真務實、開拓創新的精神,強調理性與實證性是科學精神的核心,探索與創新是科學精神的活力源泉。正是因為有這種精神,人類才能不斷突破,不斷取得科學成就,不斷推動社會向前發展。從嫦娥奔月到萬戶飛天,從達·芬奇設計的撲翼機到萊特兄弟成功試飛世界上第一架飛機——飛行者一號,從我國“東方紅一號”人造衛星發射升空到載人航天計劃全面實施,人類探索浩瀚宇宙的腳步從未停歇。堅韌頑強的科學精神和探求新知的創新精神無疑起著巨大的推動作用,從這個角度挖掘航空航天學科領域蘊藏的思政內容,可以發現更多寶藏。
(二)弘揚傳統文化,堅定文化自信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思政內容的重要資源,是與熱愛國家、熱愛民族密切相關的重要內容。航空航天雖然是現代科學,表面上看與我國傳統文化關系不大,但我國古代杰出的科學發明和貢獻同樣可以融入專業教材中,也是專業思政內容的來源之一。例如,在《無人機空氣動力學》教材中引入竹蜻蜓的介紹。關于竹蜻蜓的描述,最早出現于晉朝的著作中,這種簡單而神奇的玩具被稱為“中國螺旋”,20世紀30年代誕生的直升機螺旋槳就是根據其形狀和原理發明的。
(三)弘揚愛國精神,激發愛國熱情
我國航空工業誕生于內憂外患的舊中國,從誕生之日起就肩負著航空強國、振興中華的殷切期望。中國航天則是在“我們也要搞衛星”的豪情中前行,在外界技術封鎖中獨立發展,科研工作者們依靠過人的智慧和頑強拼搏的精神,取得了一項又一項比肩世界先進水平的科技成果。航空航天人與生俱來的家國情懷是思政內容不竭的資源。
例如,從“中國航空之父”馮如以航空救國為奮斗方向,到“兩彈一星”元勛錢學森歷盡千辛萬苦回到祖國的懷抱,再到楊偉、楊利偉等新一代航空航天人繼續為我國航空航天事業埋頭苦干,一代又一代科學家以國家富強和民族振興為己任,其家國情懷薪火相傳,激勵人心。
(四)崇尚強軍興軍的職業精神,強化使命擔當意識
系列教材為部隊院校的教材,根據軍隊院校辦學育人方向要求,課程思政重點圍繞聽黨指揮、服從命令、理想信念、鑄魂育人、強軍責任、使命擔當等方面開展,確保培養的人才絕對忠誠、絕對純潔、絕對可靠[9]。例如,講述我國首位航母艦載機英雄飛行員戴明盟的故事[10]。戴明盟帶頭試飛高難科目和風險項目,第一個駕機在遼寧艦成功著艦和起飛,培養了一支精干專業的艦載戰斗機飛行指揮員和教官隊伍,推動艦載戰斗機飛行員培養取得重大突破,為我國航母戰斗力建設作出重要貢獻。戴明盟忠誠于黨、矢志強軍,不斷挑戰自我的精神,就是系列教材思政內容的重要素材。
(五)講述科技進步,建立裝備自信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對比世界先進航空工業,我國現役裝備的發展實現從測繪仿制到自主研制再到自主創新的歷史性跨越[11]。可從我軍裝備發展、航空及相關領域的研究熱點、與發達國家的科技差距并努力縮小這種差距等方面入手挖掘思政元素。從我國研制的無人靶機“長空一號”首飛成功,到“無偵-5”裝備部隊,再到多款無人機問世,每一次進步都代表著我國無人機設計和制造水平又上了一個新臺階,由此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運用新媒體新技術使工作活起來,推動思想政治工作傳統優勢同信息技術高度融合,增強時代感和吸引力”。隨著教育信息化的發展,在新形態一體化教材中融入數字化的思政內容備受關注。通過信息技術,教材由單一的紙本呈現形式向靜態的高清圖片,再到動態的音頻、視頻以及動畫,甚至具有交互性的數字化形式轉變[12]。
同時,新形態一體化教材可實現智慧課堂、紙質教材、在線課程三位一體,學生可以通過在線課程平臺自主學習、互動交流,最終達到快速獲取信息、拓展學習深度和廣度、增加互動交流的目的。隨著“讀屏”時代的到來,教材內容的呈現形式更加多元化,思政元素也應充分發揮信息化背景下“互聯網+”的倍增放大功能,借助數字化的形式,擴大信息量,強化閱讀體驗[13]。
(一)音視頻資源增強感官沖擊力
二維碼技術作為溝通紙質教材和數字資源的橋梁,符合思政內容不宜占用太多篇幅的融入要求,借助智能手機、平板電腦等移動終端讀取的圖像、音頻、視頻、動畫極大地擴展紙質教材的內容,使思政內容以更加多樣化、形象化的方式呈現。例如,在講解飛機的機動性時,可以調用航展上我國新型殲擊機的飛行表演視頻;在講解空氣動力學時,可以展示我國自行研制的新型戰機超聲速飛行時產生音爆云的視頻;在講解無人機發展史時,可以放映多種先進無人作戰飛機的視頻,輔以專業的解讀,使教材內容生動有趣。與文字表達相比,視覺沖擊更讓人振奮。
(二)課堂互動強化授課效果
線上教學平臺為思政內容的融入提供了更多機會和條件,使教學形式從相對封閉轉為開放,拓展了教師與學生交流互動的渠道。借助線上教學平臺,學生可通過即時交流反饋、討論、彈幕等方式參與課堂互動、專題討論,增強學習的積極性和獲得感;教師可以充分了解學生對思政教學的需求,為學生提供更多的學術信息和思政內容,并引導學生進行學術思考和價值探索,增強學生的學術能力,同時鼓勵學生積極發表自身看法,及時掌握學生的思想動態,并作出正面引導。
(一)與專業課內容同向而行
專業課以傳授專業知識為主,在選擇思政內容時,必須注意思政內容與專業內容的相關性,將價值塑造、知識傳授和能力培養緊密融合。思政內容與專業內容的價值取向和學習目標必須一致,二者須同向同行,相得益彰,形成協同效應[14]。
(二)相對均衡
專業教材中的思政內容不能破壞專業內容的邏輯結構,不能影響專業內容的完整性。思政內容應順勢而為,在內容數量上應做到張弛有度,不能喧賓奪主[15]。在講解深度上可以點到為止,給學生更多自己理解、消化和發揮的空間。
(三)隱性融入
專業課中的思政內容涉及面廣,但體系性不像專業知識那么強,可以采用碎片化的表述形式,如專題研討、拓展閱讀、引言等,將思政內容像撒鹽入水一樣融入專業教材中,在保證專業教材的主體功能不變、專業性和技術性不減的情況下,使顯性的專業知識與隱性的思政內容有機融合、相得益彰,讓學生在不經意間受到思政內容的熏陶。
(四)統籌規劃,避免重復
系列教材的專業知識關聯性強,所涉及的思政內容也具有一定的共性,因此思政內容要做好頂層設計、統籌規劃。根據各門課的專業特點、教學安排、教學目標,以及思政內容的載體形式、融入方式等,對思政內容進行分類整理,有側重地將其分散于各本教材中,避免交叉重復,降低學習效率。
(五)其他注意事項
第一,系列教材所涉的航空航天領域與國家重大戰略緊密結合,重大戰略往往與國防機密有關,因而須有足夠的保密意識。
第二,與宗教有關的內容,必須慎用,并在出版審讀過程中加強把關。航空航天發展史中的代表性人物的宗教屬性往往會穿插在其人生經歷中,此時須注意,不得出現傷害其他宗教人士情感的表述方式和內容,不得違反國家宗教管理的相7FRScN9aMNqlkpQDOigM3Q==關規定。
第三,航空航天領域的技術合作離不開國際交流,思政內容所用措辭要符合國家規定,不得出現有損國家形象和國際合作的內容。
在專業課教材中融入思政內容對當前人才培養的重要性日益顯著,這是國家對教材建設提出的新要求。思政內容和專業內容一樣,需要緊跟時代發展,在摸索中前行,在實踐中總結提煉,不斷推陳出新,并在一輪又一輪的教材修訂中不斷完善,以期不斷發揮立德樹人的積極作用。
參考文獻:
[1] 習近平.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 開創我國高等教育事業發展新局面[N].人民日報,2016-12-09(01).
[2] 習近平在全軍院校長集訓開班式上強調 貫徹新時代軍事教育方針 深化軍事院校改革創新 培養德才兼備的高素質專業化新型軍事人才[N].人民日報,2019-11-28(01).
[3] 教育部關于印發《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的通知[EB/ OL].教育部網站,(2020-05-28)[2023-04-22]. http://www.gov. cn/zhengce/zhengceku/2020-06/06/content_5517606.htm.
[4] 教育部辦公廳關于印發《“十四五”普通高等教育本科國家級規劃教材建設實施方案》的通知[EB/OL].教育部網站,(2023-11-20)[2024-03-22]. https://www.gov.cn/zhengce/zhengceku/ 202312/content_6919662.htm.
[5] 楊明緒,李林,王超勇.軍隊院校任職教育裝備教材建設的研究[J].教育教學論壇,2022(2):153-156.
[6] 楊曉東,甄國紅,姚麗亞.應用型高校專業課程思政教材建設關鍵問題之思[J].國家教育行政學院學報,2020(5):68-74.
[7] 趙延永,蔡喆,馮穎,等.航空航天專業教材思政內容編寫原則及思政元素挖掘[C]//第二屆全國高等學校航空航天類專業教育教學研討會論文集.北京: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出版社,2021:594-601.
[8] 姬瑞鵬,徐明.卓越工程師培養中工程實踐課程思政建設研究[C]//第四屆全國航空航天類課程思政教學改革論壇論文集.北京: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出版社,2024:112-115.
[9] 董受全,劉億,王少平.貫徹新時代軍事教育方針深化軍校課程思政建設[C]//第四屆全國航空航天類課程思政教學改革論壇論文集.北京: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出版社,2024:54-58.
[10] 董超,柳文林,胡家林,等.飛行原理系列課程思政案例庫建設[C]//第四屆全國航空航天類課程思政教學改革論壇論文集.北京: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出版社,2024:44-48.
[11] 姜坤英,劉文波,吳瓊.弘揚航空報國精神 航空人責無旁貸[N].中國航空報,2023-03-10(03).
[12] 王瑾瑾,閆國立.基于學生應用能力培養的新形態一體化醫學統計學教材建設研究[J].中國中醫藥現代遠程教育,2024(2):203-206.
[13] 夏雨.高校思政課教輔出版數字化轉型的幾點思考[J].新聞研究導刊,2020,11(14):158-159.
[14] 李博川,鄭靜.新工科背景下工程中的數值方法課程教學改革[J].高教學刊,2024(9):127-130.
[15] 單晨偉,譚靚,張釗,等.課程思政的系統性融入和教學方法研究[C]//第三屆全國航空航天類課程思政教學改革論壇論文集.北京: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出版社,2022:66-71.
作者簡介 董瑞,副編審,策劃編輯,系本文通訊作者,研究方向:圖書出版、教材建設。 趙延永,副編審,北航出版社副社長,研究方向:企業管理、圖書出版、教材建設。 蔡喆,副編審,策劃編輯,研究方向:圖書出版、教材建設。 龔雪,編輯,策劃編輯,研究方向:圖書出版、教材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