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邀名師康艷,語文高級教師,多次獲得征文比賽優秀指導教師榮譽,指導學生作品榮獲“自立自強”主題資助征文一等獎、南寧市“傳承家風”主題征文特等獎。
每個人都要學習與他人相處。有時,我們為避免沖突而不愿表達自己的想法。其實,坦誠交流才有可能迎來真正的相遇。這引發了你怎樣的聯想和思考?請寫一篇文章。
(2024年高考全國甲卷)
浩蕩的大河總是激流澎湃,生命的長河里也難免人與人的摩擦。拉羅什科曾說:“真誠是一種心靈的開放。”其言道破了人與人真正的相遇源自心與心的溝通。中國哲學似乎更勝一籌,《論語》中有言“揖讓而升,下而飲,其爭也君子”,其言君子之交的“雅”與“正”在于即便雙方態度不同,也可以在爭論中獲得心靈真實的溝通、靈魂真正的相遇。
君子之爭,碰撞的是思想,獲得的是智慧。
君子之爭,并非簡單的口舌之辯或利益之爭,而是基于不同觀點、理念的深入探討與交鋒。這樣的爭執,如同兩塊燧石相互敲擊,總能激發出思想的火花,照亮彼此的認知盲區。當貧賤的賣油老翁以“惟手熟爾”來告訴康肅公技藝之強何在的時候,康肅公的一“笑”讓我們看見了他內心的反思。在《親密關系的核心是友誼》中作者提到“對我來說,強烈的生命感受主要來自緊張,而不是快樂”。如果說生命中的爭執總是難以避免,或許只有智慧的碰撞才能讓我們得以在思考中聆聽自己心靈的聲音,在思考中窺見智慧的模樣,遇見自己,看見世界。
面對汨羅汩汩江水,我們吟誦《離騷》“乘騏驥以馳騁兮,來吾道夫先路”的千古名句,我們敬佩三閭大夫“舉世皆濁我獨清”鐵骨錚錚的時代之諫。懷王未接受,故楚國亡,然而這如鐘磬、如木鐸的“溝通”回響,卻讓一個民族歷經戰爭、災禍而生生不息?!吨G逐客書》雖句句刺耳,卻終讓強大的秦國更加穩固,秦始皇與李斯成為中國歷史蒼穹中一對耀眼的君臣。而《過秦論》《六國論》彰顯的更是中國文人寧死勸諫的真實人格、高尚風骨。
喧嘩時代,普通人往往在認知上窄化,甚至曲解了“沖突”的內涵。庸俗的“沖突”,總是逞一時意氣,言不及義便怒目相視,于是陷入口角之爭;而高雅的“沖突”,當為尋求“愈辯愈明”的真理,不介意當面的針鋒相對,更不辭遠隔千里的書信之爭。100 年前,泰晤士河邊恩格斯與馬克思思想的碰撞,誕生了偉大的友誼;100 年后萊茵河畔的巴黎用薰衣草紫色跑道,詮釋了法國浪漫之都對奧林匹克的個性理解。
不避君子之爭,并非鼓勵無謂的爭執與沖突,而是倡導一種基于尊重、理解與成長的溝通方式。身處國際形勢風云激蕩的時代,無論面對怎樣的爭端和矛盾,我們當以“感受他人疼痛” 的真誠表達自己的態度,以“致虛極,守靜篤”的空杯心態傾聽他人的觀點,從而讓真實驅走虛偽,用相遇激蕩智慧,以交流實現共贏。
因為,唯有不逃避君子之爭,方能收獲心靈之友。
這是一個極具思辨力的作文題目,考查的不僅僅是學生謀篇布局的能力,更是洞察時代、剖析歷史的人文素養。本文的寫作中,我使用了一種有別于“三段論”的議論文寫作方法,思路類似清單的形式,可概括為“聚焦題目背景——明確中心觀點——探究觀點價值——深挖歷史價值——思辨問題所在——提出時代策略”。行文呈現出縱深式的層進邏輯,在步步深挖中讓論點的內涵得以彰顯。我們在寫這一類型的作文時都可以借鑒這一篇例文,使用這一種寫作清單式的結構。
素材使用可以更多元、更靈活。我寫作此文時,使用了本期的《達到虛和靜的狀態》《他人的疼痛也是我的疼痛》《不為人知的代筆故事》《親密關系的核心是友誼》等多篇素材,不僅出現在敘例也出現在議論中。只有多樣化、靈活化的素材運用才能讓文章更具說服力和可讀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