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互聯網+”背景下涌現的智慧課堂教學模式彌補了高校傳統思政課教學的不足,從學生的實際需求出發,依托“云-臺-端”智能化學習平臺,有利于激發學生學習的自主性,提高師生互動率。智慧課堂教學模式的創新實施使高校思政課走向智慧化、信息化、技術化的道路,推動學生的全面發展。
關鍵詞:智慧課堂;高校思政課
引言
“互聯網+”使人們的生活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隨著時代的發展與科技的進步,“互聯網+”與教育進行了深度的融合,使傳統教育模式受到巨大沖擊。傳統高校思政課教學枯燥乏味,智慧課堂教學模式依托“云-臺-端”平臺,不斷發展高校思政課智慧課堂模式,有利于推進教育智能化、信息化進程,有效提升教育質量。
1. “互聯網+”對傳統思政課教學模式的沖擊
傳統思政課的理論知識較多,以教師講授為主,忽略了學生學習的主體性,教學質量有待提高。智慧課堂通過人工智能、大數據處理分析學生的視頻瀏覽時間、瀏覽次數、課后習題參與度與正確率等有效信息,實時監測學生的學習數據,有益于實現個性化教學,更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做到真正意義上的因材施教。現代教育技術手段的運用使得思政課教師能夠在智能化教學環境中創設諸如對話、情景模擬等系列新要素,讓課堂主體由教師變為學生[1]。
與傳統課堂“講臺+黑板”教學環境不同,信息化智慧課堂教學模式對課堂的布局、形態等進行了重構,甚至打破了傳統課堂的時空限制,創建全新的課堂環境。這種課堂環境基于物聯網、移動化智能終端、電子書包等核心軟硬件技術,實現了學習環境的智能化。教師和學生可通過各種平臺實現課堂教學,如學習通、課堂派等,使學習資源觸手可及。而“云-臺-端”信息化平臺能夠處理相關數據,分析學生差異化的學習情況,推送個性化學習資源,幫助學生查漏補缺,教師也能更有針對性地進行教學,從而有效提升教學質量。
2. “互聯網+”背景下智慧課堂的理論基礎
智慧課堂把學習活動、溝通交流以及科學信息技術融合在一起,為學生和教師提供一個良好的智能化、個性化學習空間,作為一種“云-臺-端”智能化學習空間,已經具有完整的課堂教學體系[2]。“云-臺-端”分別指智能云服務、教室智能平臺、智能端。智能云服務提供了資源管理服務和MOOC/SPOC在線學習資源,該服務提供了瀏覽微課及評價功能,還為教師提供了充足的教研資源,有利于教師進行個性化備課和精準學情分析。教室智能平臺由通信中樞、數據中心、能力中心、控制中心構成,具有多種交互、智能批改、語音搜索、課堂智能管控、智能推薦教學資源等功能。智能端包括教學管理終端和智能環境終端。教學終端可運用工具對智慧課堂進行數據采集,智能環境終端包括教學板、監控設備等智能設備。
3.“互聯網+”背景下高校思政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3.1 思政知識與智慧課堂模式難以結合
智慧課堂模式一方面為教師提供了豐富多彩的教學資源,為學生創設生動有趣的學習環境;另一方面易使傳統的知識教學淪為新媒體教學的附庸,教師在融合新舊兩種方式時,容易忽視兩者內在的聯系,過于注重智慧課堂平臺的功能,忽略知識本身的重要性,面臨思政知識與智慧課堂模式難以結合的新困境。
3.2 “互聯網+”背景下教師職業素養不足
“互聯網+”背景下,社會對教師的要求逐步提高,高校思政課教師需要掌握理工科知識和信息技術的使用技巧,因此各高校教師若缺少必備的技能,不但影響思政課教學質量、教學進度,還會弱化資0FvA9zgNOBTfnriB13+wZfmAvb/XCfpLc/gU59W34Q8=源整合效率。此外,由于受到時代與年齡的限制,思政教師的教學模式單一、思維方式單調,導致思政課氛圍較為枯燥乏味。
3.3 “互聯網+”技術與教育方法配合不當
在互聯網和大數據未普及的年代,智慧課堂、翻轉課堂等現代化的教學方式還未涌現,思政課課堂最常用的教學方法是情景教學法、互動教學法等。但在智慧課堂模式出現后,教師在教學實踐中選擇教學方法時,并未充分利用互聯網、新媒體的優點。對于不同的知識教學環節,應選擇相應的技術輔助教學,“互聯網+”技術與教育方法配合不當,限制了思政課智慧課堂模式的開展[3]。
4. “互聯網+”背景下高校智慧課堂教學模式創新的實施策略
4.1 利用網絡平臺創建課程
從投屏技術、PPT演講等方式走進課堂后,高校逐漸開啟平臺課程,而疫情使智慧課堂正式進入教學生活,教師以班級為單位創建本門課的學習平臺。由智能云服務、智能平臺、智能端組成的“云-臺-端”信息化平臺為智慧課堂提供了數據、資源支撐,幫助教師建立網絡學習空間,進行課程編排,使課前準備、課中督學、課后評價等環節更加智能化、信息化、技術化。具體實踐架構圖如圖1所示。
4.1.1 課前準備
高校思政課是由不同專業的學生組成的班級,學生的學科背景差異較大。首先,在學生加入課程后,發送問卷調查和課前習題,有利于教師掌握學生的學習基礎。其次,教師了解基本情況后,可以制作預習資料,如自制微課。微課是“互聯網+”背景下涌現的新型數字化教學資源,常見的微課制作方法有錄屏工具錄制,手機、相機拍攝,可汗學院模式等[3]。教師還能在“中國大學MOOC”、清華大學“學堂在線”“Udacity”等大規模開放在線課程網站中,尋找免費、優質的課程。最后,將預習資料以課件形式上傳至智慧課堂平臺,讓學生自主預習。平臺可自動批改客觀題部分,并且將正確率、錯誤選項等數據以圖表形式呈現給教師,以便于教師了解學生預習情況,高效安排教學任務,合理運用學習資源。教師的備課渠道也得到了拓寬,大幅提升了備課的時效性、準確性。在預習過程中,學生可以享受更有針對性的教學,有利于攻克薄弱環節,優化學習體驗感,顯著提高學習效率。
4.1.2 課中督學
互聯網的普及,可幫助教師充分利用網絡資源、信息技術輔助高校思政課的開展。上課前,教師可以自行選擇簽到方式,包括二維碼、手勢、密碼、GPS定位簽到等;在課程導入過程中,智慧課堂模式有利于創設思政課的教學情境,與傳統思政課枯燥無味的“填鴨式”教學模式相比,更容易激起學生的情感共鳴。在教學過程中,可采用“多屏教學”,包括教師計算機設備、投影儀設備、學生移動設備等。教師發布相關題目,投影至大屏幕,學生現場作答,這樣能及時了解學生的知識點掌握程度。傳統課堂上,老師只能指定兩到三個學生回答問題或者板書,但在平臺上教師可以收集學生的回答,并運用智能批改功能,快速、準確地了解學生的知識掌握情況,將參考答案投屏,與學生共同分析,學生也可以使用移動設備與教師、同學進行互動。
4.1.3 課后評價
課程結束后,基于“互聯網+”的智慧課堂平臺會根據學生的學習情況進行個性化的作業推送。教師可以通過學生的課后測試成績和課后作業完成情況,深入了解學生對本節課所教授知識點的掌握情況,借助智能化、數字化的智慧課堂平臺對學生的學習情況進行多元動態分析,并且及時對課程實施情況作出評價總結。除此之外,智慧課堂模式還有錄制功能,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學習情況,選擇薄弱環節的教學回放進行觀看,及時拾遺補闕。
4.2 全面加強師資“現代化建設”
學校應該開設相關入職、在職培訓,上崗前對教師進行考核,要求熟練掌握雨課堂、超星學習通、課堂派、藍墨云班課、Nearpod等智慧學習平臺的使用方法,熟練運用智慧教學軟件,積極與學生在課堂互動平臺互動,利用課堂管理工具維持課堂秩序,還要學習使用在線學習平臺準備課件。教師自身也要提高主觀能動性,不斷拓寬知識面,緊跟時代的步伐。
4.3 明確智慧課堂模式下高校思政課的教學目標
智慧課堂模式下高校思政課的教學目標為“立德樹人”,但傳統課堂圍繞學生的思政成績評判教學目標的實現程度,從而忽略了思政課的本質任務。因此在確立思政課智慧課堂的教學目標時,要使思政課教學與“大數據”“云-臺-端”信息化平臺等信息技術高度融合,提升教學質量,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4.4 充分利用智慧課堂教學評價功能
與傳統思政課堂相比,智慧課堂具有更為客觀的評價方式,因此高校思政智慧課堂教學應該以“大數據”為支撐,逐漸由總結性評價向過程性評價轉換,由單一性評價向綜合性評價轉換,由人工評價向智能性評價過渡。“互聯網+”時代的大數據技術,一個明顯的特點就是數量龐大、維度豐富。若想收集、處理、分析這些龐大且復雜的數據,離不開智能化分析技術[4]。教師在課前、課中、課后根據學生的差異化情況,給予學生個性化的學習體驗,結合課后測試和課后作業情況,開展多元動態分析評價,因材施教,幫助學生建立完善的知識體系。
4.5 “人工智能+”在高校思政課的應用
2022年,人類進入生成式人工智能(AIGC)元年,虛擬現實技術(VR)、情感計算、AI寫作等使教育由“互聯網+”邁向“人工智能+”時代,高校思政教育應緊跟時代步伐,充分利用大數據、AIGC、物聯網等尖端技術,增強思政課教學的智能化。整合思政課教學資源,如慕課、微課、VR實驗室資源等,為高校思政課的實施提供強有力的支撐。
結語
“互聯網+”背景下智慧課堂模式進入高校思政課,滿足了學生個性化、多樣化的學習需求,但也面臨著種種困境,包括思政知識與智慧課堂模式難以結合、“互聯網+”時代教師職業素養的不足、“互聯網+”技術與教育方法配合不當等。應利用網絡平臺創建課程,全面加強師資“現代化建設”,明確智慧課堂模式下高校思政課的教學目標,充分利用智慧課堂教學評價功能,強化“人工智能+”在高校思政課中的應用,以切實增強高校思政教學的實效性。
參考文獻:
[1]劉大虎.信息化智慧課堂教學模式在高職院校思政課教學中的應用研究[J].深圳信息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9,17(6): 34-37.
[2]夏越.基于智慧課堂的高校思政課教學模式研究[D].長春:吉林大學,2023.
[3]王璐,孫曉東.智慧課堂教學模式在高校思政課中的應用探究[J].教育理論與實踐,2022,42(30):58-61.
[4]梅萍,韓靜文.大數據應用于高校思政課評價的優勢、困境及策略[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22(15):32-35.
作者簡介:代夢琪,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國教育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