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名退役軍人,我依然關注著軍人的生活,平時喜歡讀《軍嫂》雜志。《軍嫂生活》《兵家常事》《圍城內外》等欄目,始終圍繞軍人家庭,講述軍嫂、軍人、軍娃等群體的故事,十分好讀、有味。
近期,讀罷2024年第7期《軍嫂》雜志一些文章,感慨良多,也想談點淺見。
《從一封信開始……》是蘇蘇整理的父親蘇劍與母親譚修睿的愛情故事,頗具傳奇色彩,讀來引人入勝。從1979年2月的那封慰問信開始,一條紅領巾、一張糖紙、一張合影、兩只保溫杯套、一篇優質稿件,見證了譚修睿從小到大的成長過程,也見證了蘇、譚之間時斷時續、不斷升溫的情感。
結婚多年后,譚修睿又陪護和守候罹患癌癥的蘇劍,她的真情付出感人肺腑。如軍嫂、心理咨詢師楚涯點評的那樣——愛情由親密、激情、承諾三元素構成。我覺得,夫妻之間恪守承諾尤其重要。人生航船遭遇險灘的時候,莊嚴的承諾讓夫妻倆可以重揚風帆。
《從一封信開始……》是女兒眼中的父母關系,有甜蜜、有波折、有堅守,而文章《父子“天路”》則講述兒子視角下的動人父子關系。
雖然,王豪只在兒時與父親王兵共同生活過7天,還沒有來得及當面喊一聲“爸爸”,父親就犧牲在二郎山上。但長大后,王豪繼承父親遺志,到父親生前所在部隊服役,成為“兵二代”。
“我穿上軍裝,像不像當年的你?”穿越時空的叩問,兩代軍人的精神相通,特別動人心弦。軍營,讓兩代人有了更為緊密的親子聯系,也有了另一種特殊的父子“交流”。
“老戰士倒下了,新戰士補上來;父輩離開了,后輩頂上來……”川藏線上的兵,如此前赴后繼。
與前兩篇不同,《警察婆媳如閨蜜》讀起來就很輕松。這不僅與作者丁瀟瀟的文筆有關,更因為她幸運地有一個開明好婆婆。
“看不出我們是姐妹嗎?”“遙祝我最想念的小棉襖瀟寶榜上雙優題名,讓遠在西南邊陲的媽媽為你自豪!”婆婆的戲語和賀詞,文學與情感含量都相當高,溫暖如春。作為讀者,我也從中感受到了春風拂面。
上述三篇文章分別展現了父母愛情的純正、父子親情的深沉、婆媳感情的溫暖,可以說,作者們都把親密關系寫得較為透徹。處理好人際關系不易,寫文章時更需巧思、妙筆,才能既反映出軍人的意志與品格,又傳達出令人信服的人情味,亦非易事。
優秀的作者大都能在寫“關系”上下功夫,而不是讓主人公一味地唱獨角戲,自說自話。
期待《軍嫂》雜志呈現更多這樣優秀的作品,為軍人、軍屬提供“味道好極了”的精神食糧。
(作者為退役軍人,中國散文學會會員、中國自然資源作家協會會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