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甘肅省小隴山林區具有重要的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對推動當地林業經濟發展至關重要。為推動小隴山林區經濟效益與生態效益的雙提升,為區域林業可持續發展提供科學決策依據,針對小隴山林區林業產業的發展現狀,分析其存在的森林資源利用不足,多元價值未被挖掘;產業結構單一,經濟發展缺乏動力;創新能力不足,科技應用水平較低;生態與產業發展不協調,缺乏整體性規劃等主要問題和發展瓶頸,并提出開發與利用森林資源多元價值、優化產業結構與培育新興業態、強化創新驅動與科技支撐、堅持生態優先與產業協同發展等針對性的可持續發展對策。
關鍵詞 可持續發展;多元價值開發;產業結構優化;小隴山林區
中圖分類號:F326.2 文獻標志碼:C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24.14.080
甘肅省小隴山林區作為我國重要的森林資源之一,承擔著維護生態平衡、保護生物多樣性的重任,同時是地方經濟發展的重要支柱。近年來,隨著社會對生態環境保護的日益重視和林業產業結構的不斷調整,小隴山林區林業產業的發展面臨前所未有的機遇與挑戰。筆者旨在通過系統梳理和分析小隴山林區林業產業的發展現狀,揭示其存在的主要問題和發展瓶頸,并在此基礎上提出針對性的可持續發展對策。研究將綜合運用文獻綜述、實地調查和數據分析等多種研究方法,以期為小隴山林區乃至更廣泛區域的林業產業可持續發展提供科學決策依據和實踐指導。
1 發展現狀
1.1 研究區域概況
小隴山林區位于甘肅省東南部,地跨長江、黃河兩大流域,是嘉陵江、渭河中上游地區重要的水源涵養林區和甘肅省東南部重要的生態屏障。該區域地理位置獨特,四周環繞的秦嶺山脈和隴山山脈為其創造了一個相對封閉的生態環境。小隴山林區屬于典型的溫帶季風氣候,年均氣溫為7~12 ℃,年降水量在800~1 000 mm,雨熱同期,為森林的生長和繁衍提供了得天獨厚的條件[1]。
1.2 林業資源現狀
小隴山林區擁有廣闊的林業用地和豐富的森林資源。最新森林資源清查數據顯示,林區總面積達到
30萬hm2,其中林業用地面積占85%,森林覆蓋率高達70%。林區針葉林、闊葉林及混交林等多種森林類型并存,為生物多樣性的保護提供了堅實的基礎。
1.3 林業產業發展情況
近年來,小隴山林區的林業產業得到了長足發展。據統計,林區內已建成木材加工企業20余家,年加工能力達到50萬m3,產品涵蓋家具、地板、門窗等多個領域,遠銷國內外市場。同時,林區積極發展林下經濟,通過種植中藥材、食用菌等林下作物,有效提高了林地利用率和產出效益。此外,新興業態如森林康養、森林體驗等生態旅游項目逐漸興起,吸引了大量游客前來觀光和休閑度假。
2 存在問題
2.1 森林資源利用不足,多元價值未被挖掘
小隴山林區長期以來的經營策略偏重于木材生產,而對森林的多元價值,如生態服務、文化傳承、科研教育等,缺乏足夠的認知和開發。森林資源的利用方式單一,多元價值未能得到充分挖掘和利用,這既限制了林區經濟的多樣化發展,也影響了區域生態平衡和環境保護。
2.2 產業結構單一,經濟發展缺乏動力
小隴山林區的產業結構相對單一,過度依賴傳統的木材采伐和加工業,新興產業和服務業發展滯后。這種單一的產業結構使林區經濟對木材市場的波動非常敏感,一旦市場需求發生變化,林區經濟就可能面臨嚴重的困境。同時,缺乏多元化的經濟增長點使得林區經濟的整體競爭力和抗風險能力較弱。
2.3 創新能力不足,科技應用水平較低
小隴山林區在林業科技創新方面存在明顯的短板。林區的科研投入不足,科技創新能力和水平有限;林區的科技應用和推廣體系也不完善,科技成果轉化率低。這些問題限制了林區林業產業的技術升級和效率提升,也影響了林區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2.4 生態與產業發展不協調,缺乏整體性規劃
在過去的開發中,小隴山林區在一定程度上忽視了生態保護的重要性,存在過度開發和破壞生態平衡的問題。同時,林區的產業發展與生態保護之間缺乏有效的協同機制和整體性規劃,導致兩者在一定程度上存在沖突和矛盾。這種不協調的發展模式既影響了林區的生態環境質量,也制約了林區經濟的長期健康發展。
3 可持續發展對策
3.1 開發與利用森林資源多元價值
為實現小隴山林區林業的可持續發展,必須摒棄傳統單一追求木材產量的模式,轉向全面、深入開發與利用森林資源的多元價值。
3.1.1 生態服務價值化的實施路徑
生態服務價值化是將森林提供的生態服務,如碳匯、水源涵養、生物多樣性保護等,通過評估和交易的方式轉化為經濟價值。為實現這一目標,需要建立科學、全面的評估體系,量化各項生態服務的價值。同時,構建公平、透明的交易平臺,確保生態服務價值的順利轉化。還要通過政策引導和市場機制,激勵更多的企業和個人參與到生態服務價值的購買和提供中,從而形成良性循環。
3.1.2 非木質林產品開發的策略與重點
非木質林產品開發是林區多元價值利用的重要組成部分。針對小隴山林區的特點,應重點發展草藥、食用菌、森林蜜等具有地方特色的林下經濟產品。在開發過程中,注重產品的品質提升和品牌建設,通過科技創新和深加工技術提高產品附加值。同時,加強市場推廣和渠道建設,將優質產品推向更廣闊的市場。
3.1.3 森林旅游與康養產業的融合發展
依托獨特的自然景觀和生態環境,小隴山林區發展森林旅游與康養產業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在發展過程中,應注重將旅游業與康養產業深度融合,打造集觀光、休閑、度假、療養于一體的綜合性旅游
目的地。
3.2 優化產業結構與培育新興業態
針對當前小隴山林區產業結構單一、發展動力不足的問題,需要通過產業結構優化與新興業態的培育,為林區經濟發展注入新活力。
3.2.1 產業升級與轉型的路徑選擇
產業升級與轉型是林區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必由之路。1)應引導傳統木材加工企業向精深加工方向發展,通過引進先進設備和技術,提高產品加工精度和附加值,從而擺脫低水平競爭。2)鼓勵企業采用新技術、新工藝,如環保型生產技術、節能減排技術等,以減少資源消耗和環境污染,提升企業形象和競爭力。3)政府應給予政策支持,如提供技術改造補貼、減免稅費等,以降低企業轉型升級的成本和風險。
3.2.2 新興業態的孵化與培育策略
新興業態的孵化與培育是優化林區產業結構的重要內容。結合小隴山林區的資源優勢和市場需求,可以重點發展以下新興業態。1)森林碳匯。通過科學評估和管理森林資源,參與國內外的碳交易市場,實現碳匯價值的轉化。2)生物質能源,利用林區豐富的生物質資源,開發生產生物質燃料、生物質發電等清潔能源。3)森林體驗教育,依托林區的自然景觀和生態環境,開展戶外拓展、自然教育等活動,滿足公眾對自然體驗和教育的需求。
3.2.3 產業鏈整合與延伸的關鍵環節
產業鏈整合與延伸是提高產業整體競爭力的有效手段,應加強產學研一體化合作,通過建立研發平臺、共享技術資源等方式,推動科研機構、高校和企業之間的深度合作,促進科技創新和成果轉化[2]。同時,促進上下游企業之間的合作與聯動,形成緊密的產業鏈合作關系,實現資源共享、優勢互補和協同發展。關注產業鏈的薄弱環節和缺失環節,通過引進龍頭企業、完善配套服務等方式進行補鏈和強鏈,提升整個產業鏈的競爭力。
3.3 強化創新驅動與科技支撐
小隴山林區作為一個典型的林區,應當強化創新驅動,充分利用科技資源,以提升林業的綜合效益。
3.3.1 構建高水平科研平臺與合作模式
為了實現林區的科技創新,搭建高水平的林業科研平臺,與高校、科研機構進行深度合作。通過建立聯合實驗室、共享研發設施等方式,吸引國內外優秀的林業科研人才和資源,共同針對林區的關鍵問題進行科研攻關。此外,科研平臺可以定期舉辦學術交流會議,推動最新林業科研成果在林區的應用和推廣[3]。
3.3.2 探索科技成果轉化的有效機制
科技成果的轉化一直是林業科技創新中的難點和痛點。為了實現科研成果與產業需求的有效對接,需要建立一套完善的科技成果轉化機制。這包括成果評估、市場推廣、產業孵化等一系列環節。特別是成果評估環節,應當組織由產業界、學術界等多方參與的評估團隊,明確科研成果的實用性和市場潛力。
3.3.3 林業智能化發展的戰略布局與實施策略
隨著現代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林業智能化已成為不可逆轉的趨勢。小隴山林區應當積極布局林業智能化發展,通過運用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技術手段,提高林業生產和管理的智能化水平[4]。例如,可以利用遙感技術和地理信息系統技術,實現對林區森林資源的精準監測和評估;通過智能化設備和物聯網技術,實現對林區生態環境和病蟲害的實時監控和預警;借助人工智能算法,優化林區的采伐和撫育策略,實現林業資源的可持續利用。
3.4 堅持生態優先與產業協同發展
在小隴山林區的可持續發展進程中,堅持生態優先原則并實現生態與產業的協同發展是至關重要的。這不僅關乎林區的生態平衡和環境保護,也直接影響林區經濟的長期穩定和健康發展。
3.4.1 嚴格生態保護制度的構建與執行
為確保森林資源的可持續利用和生態系統的穩定健康,必須制定并嚴格執行一系列生態保護政策。這些政策應包括但不限于嚴格的采伐限額制度、生態保護區劃定與管理、生物多樣性保護策略等[5]。同時,應建立專門的生態保護監管機構,負責監督政策的執行情況,并對違規行為進行嚴厲處罰。還應加強生態保護意識宣傳教育,提高公眾對生態保護重要性的認識,形成全社會共同參與的良好氛圍。
3.4.2 生態補償機制的完善與創新
生態補償機制是實現生態與產業協同發展的重要手段。通過建立和完善生態補償機制,可以對生態保護行為給予經濟激勵,對生態破壞行為實施懲罰。具體而言,可以通過設立生態補償基金、實施生態稅收政策、推行綠色信貸等措施,為生態保護提供經濟支持。同時,應積極探索市場化的生態補償模式,如生態產品認證、生態服務交易等,通過市場機制引導企業和個人主動參與生態保護行動[6]。
3.4.3 綠色發展模式的探索與實踐
推動林區經濟由高速增長向綠色發展轉變是實現經濟與生態雙贏的必由之路。為此,應積極探索和實踐綠色發展模式。這包括推動林業產業結構優化升級,大力發展循環經濟、低碳經濟等綠色產業;加強林業科技創新,提高資源利用效率和生態效益;推廣綠色消費理念和生活方式,引導公眾養成節約資源、保護環境的良好習慣。
4 結語
筆者深入探討了小隴山林區在多元價值開發、產業結構優化、創新驅動發展及生態與產業協同等方面的策略與路徑。結果表明,通過全面挖掘森林資源的多元價值、優化產業結構并培育新興業態、強化科技創新支撐及堅持生態優先原則,小隴山林區有望實現經濟效益與生態效益的雙提升,推動可持續發展。這些研究成果為小隴山林區乃至更廣泛區域的林業發展提供了重要參考和借鑒。
展望未來,小隴山林區在可持續發展的道路上仍面臨諸多挑戰和機遇。隨著全球氣候變化和生態環境問題的日益嚴峻,林區的生態保護任務將更加艱巨。同時,新興科技的不斷涌現和市場需求的多樣化為林區的產業發展提供了新的契機。因此,小隴山林區需要積極探索符合自身特點的可持續發展模式,為實現全球林業的可持續發展做出更大貢獻。
參考文獻:
[1] 王蕾,李春波,楊卿.數字經濟賦能林業高質量發展:作用機制與空間效應[J].西部經濟管理論壇(原四川經濟管理學院學報),2024,35(1):36-49.
[2] 何家德.林業碳匯發展中的主要問題及應對策略[J].林業科技情報,2024,56(1):87-89.
[3] 朱晶晶,崔萌,李洋.陜西地區林業資源發展情況及其生態保護作用研究[J].中國林副特產,2024(1):80-82.
[4] 葛子靖.樂山前瞻布局發展林業碳匯的調查與思考[J].中共樂山市委黨校學報,2024,26(1):94-100.
[5] 權軍年.智慧林業管理技術在西北地區林業基層管理中的應用[J].現代園藝,2024,47(4):152-154.
[6] 孔凡斌,王寧,徐彩瑤.山區林業產業發展對城鄉收入差距的影響機制:基于就業與收入中介效應的視角[J].自然資源學報,2024,39(1):62-83.
(責任編輯:張春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