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園是實施早齡教育的主要陣地之一,兼具保育、保教的雙重功能,需要緊密關注幼兒的現實成長需求與動態發展去開展豐富多元的區域活動,支持幼兒在各類區域活動中自主探究、創新實踐,由此促進幼兒心智的和諧發展。為了進一步提高幼兒園區域活動的質量水平,教師可在區域活動中應用大數據技術,既要據此實時捕捉并分析學情資料,也能充分利用大數據庫整合課程資源。本文將從六個角度,即利用大數據技術精準預設幼兒需求,設計區域活動主題;利用大數據技術有效調控區域環境,激活幼兒的已有認知經驗與想象能力;利用大數據技術整合資源媒介,優化區域活動的素材投放效益;利用大數據技術變革師幼互動形式,實現平等、雙向、立體的實時交互;利用大數據技術實現精準干預,滿足每一個幼兒的活動需求;利用大數據技術實現全過程記錄與追蹤,及時總結活動經驗與得失,闡述幼兒園應該如何利用大數據技術優化區域活動。
隨著信息化時代的到來,大數據教學逐漸被幼兒、教師接受與認可,而在區域活動中應用大數據技術有利于強化區域游戲活動的設置并提高幼兒的參與性和互動性,同時還能夠促使一線教師利用大數據資源實時地搜集、呈現幼兒需要的各類素材,動態捕捉并分析幼兒在區域活動中的動態變化、個體需求,由此設計精準輔導方案與策略,真正面對每一個幼兒提供必要的幫助。這就能夠有效重構師幼關系,形成以幼兒為中心的新形態。除此之外,在幼兒園區域活動中應用大數據技術也有利于通過海量數據全面分析幼兒在每一輪區域活動的成長、發展狀態,通過直觀數據客觀預設、反饋幼兒的素質水平,促使一線教師關注幼兒的可持續發展,并根據幼兒的動態成長不斷地調整、優化區域活動的結構與環境,將非常有利于提升區域活動的質量,也能夠真正做到為幼兒負責。因此,幼兒園應利用大數據技術優化區域活動的實施結構與實現條件,使得區域活動變得科學、高效。
1 利用大數據技術搜集幼兒需求,巧設活動主題
一直以來,對幼兒活動數據的分析存在不完整、低時效、欠科學的問題影響了一線教師有效地進行區域活動指導,也致使幼兒在區域活動中顯現出被動低效、缺乏興趣的學習特點。對此,教師可利用大數據技術自主調查幼兒的成長狀態、搜集幼兒的真實需求,從幼兒視角設計明確的區域活動主題,并由此設計區域活動實施計劃。為此,教師則可通過以下方式進行需求分析。
1.1 利用大數據技術設計調查計劃,了解幼兒的認知起點
大數據技術本就主張利用大量的數據信息為決策提供依據,教師也可嘗試利用大數據技術設計需求調查計劃,通過公平、公開、透明的線上調研活動實時了解幼兒的認知起點、需求等,由此預設區域活動的主題,以便有效激發出幼兒的活動興趣。
比如在開展種植區域活動之前,筆者便利用“問卷星”制作了一份網絡版調查問卷,在問卷中展現了各類植物的照片,幼兒需根據自己的認知經驗做出選擇,比如選擇對應植物名稱的植物照片、勾選種植實踐活動所需使用的勞動工具等。在前期調研中,各位家長可幫助幼兒念出題目要求,但是不能代替幼兒作答,盡可能真實地反饋問卷數據。待幼兒填寫完問卷內容之后,則可點擊“提交”,筆者會通過教師終端接收到問卷上傳數據。待幼兒問卷回收完畢之后,“問卷星”這一軟件則可自動生成各個問題的統計結果,也能自動生成統計圖表。對此,筆者便了解幼兒現階段所積累的種植知識,發現多數幼兒并不了解各類植物的名稱、植物結構等,也并不了解各類勞動工具的使用方法,普遍缺少種植知識與經驗。對此,筆者便根據數據分析結論設計了一輪種植實踐活動,旨在引導幼兒在種植實踐活動中逐步拓展自然知識。
1.2 利用大數據技術分析幼兒特點,設計適宜的區域目標
通過大數據技術進行前期調研,并由此確定了幼兒的認知起點、現有經驗等基本情況之后,教師則可繼續利用大數據技術完善學情分析,由此預設幼兒在各類區域活動中的學習興趣、學習能力、可能取得的學習進步等,由此設計難度適宜、幼兒喜聞樂見的區域活動。同時,教師也可根據數據反饋預設適宜的區域活動目標,突出區域活動的多種功能,以便更科學、更高效地進行活動指導,在不影響幼兒自主性的前提下實現科學反饋。
仍然以上述種植區域活動為例,為了設計出幼兒喜歡的種植區域活動,筆者便繼續利用大數據技術統計了幼兒對于種植蔬菜、水果、花卉、綠植等活動的喜好,發現多數幼兒都想要通過區域活動種植蔬菜,也想要參與蔬菜采摘與烹飪等活動。為此,筆者設計了“種植蔬菜”這一區域活動,并由此預設了區域活動目標。
目標一:通過種植實踐活動了解青菜、茄子、青椒等蔬菜的生長環境,掌握挖土、澆水等種植技巧。
目標二:通過種植蔬菜活動了解各類蔬菜的顏色、形狀、味道等,正確辨認各類蔬菜的種類,掌握蔬菜的名稱。
目標三:在種植蔬菜的過程中靈活使用各類勞動工具提高勞動效率,樹立熱愛勞動、珍惜勞動成果、認真負責等勞動觀念,感悟勞動的價值。
值得一提的是,在區域活動的前期準備階段利用大數據技術預設活動目標并不是為了“控制”幼兒,而是要提前評估每一輪區域活動可能產生的教育教學作用,也要預設幼兒在區域活動中可能實現的多方面發展,要盡量全面、深入地挖掘區域活動的多種功能,以便由此促進幼兒的素質發展,提高區域活動的效率。
2 利用大數據技術優化區域環境,發揮幼兒聯想
區域活動的環境創設效果將直接關系著幼兒的心智成長,直觀、形象、具體的區域環境也有利于啟迪幼兒,促使幼兒展開聯想、激活幼兒的已有經驗等,便于提高幼兒的活動積極性。對此,教師可自主整合利用各種大數據技術,從中選擇創設區域環境的優質資源,由此優化區域活動的實施環境,充分發揮幼兒的聯想,使得幼兒能夠全面投入其中。
2.1 利用圖文并茂的靜態資料創設區域環境
大數據技術能夠綜合處理圖畫、文字等資源,也便于由此促使幼兒自主攝取關鍵信息。其中,幼兒普遍存在語言儲備不足、識字寫字能力低下的現實問題,所以在大數據技術的支持下,教師應選擇圖文并茂的靜態資源創設區域環境,由此啟迪幼兒,使得幼兒能夠順利實現可持續發展。
比如在“建構游戲:漂亮的房子”區域活動中,筆者便整理了不同風格的房屋建筑物照片,據此創設了區域環境,引導幼兒展開聯想與想象,選出自己最喜歡的房屋建筑風格,并由此畫圖,設計房屋造型,然后便可利用建構材料自主搭建房屋造型。在此過程中,幼兒可隨時查看自己喜歡的房屋建筑物照片,筆者利用照片介紹不同風格房屋建筑物的共同特點,由此培養幼兒的審美意識,使其能夠在建構游戲活動中充分地實現個性化表達。
2.2 利用聲像結合的動態資料創設區域環境
除了圖文資料之外,聲像一體的動畫、視頻、音樂等大數據資源也非常有利于活躍幼兒的思維,更易于豐富幼兒的感官認知,有利于提高幼兒在區域活動中的效率水平。對此,教師可利用聲像結合的動態資源創設區域環境,直觀再現區域活動的主題意義,由此優化幼兒的行為表現與思維狀態,從而真正地為幼兒的可持續發展做好充分的準備。
比如在“舉辦生日宴會”美工實踐活動中,筆者便從大數據資源中整理了《生日快樂歌》,還專門搜集了不同風格的生日宴會圖,據此創設了區域環境。在聲像資源的共同啟發下,幼兒順利被喚起了生活記憶,也熱情地討論、分享了自己過生日的經歷,以及對于生日宴會的期待、向往等。在此基礎上,幼兒可利用各類美工材料自主裝扮教室,按照生日主題布置宴會所需的環境,據此設計宴會活動,如跳舞、吃蛋糕、分享禮物等等。根據幼兒的動態需求,筆者也會播放符合生日主題與氛圍的歌曲,由此豐富幼兒的直接體驗,使其能夠全身心地投入到區域活動之中。
3 利用大數據技術優化資源媒介,豐富活動素材
就目前來說,教師經常會根據園內所積累的固定素材去設計單一、固定的區域活動,也因此影響了幼兒的全面發展。但是,在大數據技術支持下,教師可利用大數據資源構建涵蓋更多元、獲取更便捷、效能更顯著的資源庫,隨時根據各類區域活動的需求靈活調用各類資源媒介,將切實豐富區域活動的資源媒介,也有利于促使幼兒實現個性化成長,將更易于促使幼兒實現全面進步與可持續發展。因此,教師應利用大數據技術優化區域活動的資源媒介,盡可能地滿足幼兒的多元、個性化需求。
以繪本閱讀活動為例,常規的繪本閱讀活動是根據幼兒園統一購買的繪本讀物展開的,但是要想不斷地更新繪本資源庫需要大量的資金投入,而這也就導致很多幼兒園不會經常購買繪本資源。在大數據技術的支持下,教師可利用線上平臺整理電子繪本,根據幼兒的動態成長去組織繪本閱讀活動,使得幼兒能夠長期地閱讀繪本,也能養成從閱讀中生成智慧、解決成長問題的好習慣,以便逐步引導幼兒養成良好的自主閱讀習慣,為幼兒的可持續發展做好充分的準備。在此方面,筆者從大數據平臺中整理了多個幼兒繪本網站、繪本資源庫。在這些網站中,我們可以直接輸入繪本的名稱,或者是搜索繪本的類別,從中選擇適合不同年齡段幼兒的繪本資源,由此組織繪本閱讀活動。比如本班幼兒在情緒管理方面存在問題,經常會通過大哭大叫的方式表達自己不滿的情緒,但是卻并不知道隨便發脾氣所產生的負面作用。對此,筆者便從繪本數據庫中搜索了“情緒管理”類的繪本,從中選擇了符合幼兒認知特點的繪本資源,即《我變成一只噴火龍了》,利用這一電子繪本組織了區域活動,使得幼兒能夠通過有趣的故事知道亂發脾氣會傷害身邊的人、傷害自己。
從上述案例中可以看出,利用大數據技術構建資源庫的好處在于:第一,獲取方式便捷,且成本低廉。現階段有很多電子版繪本閱讀平臺都會免費提供豐富的繪本資源,所以教師并不需要支付金錢,可以隨時調取相關資源,將切實拓展區域活動的資源媒介;第二,可隨時根據幼兒的成長需求搜索、使用大數據庫中的優質資源,有利于促進幼兒的健康成長。在上述案例中,教師發現幼兒普遍存在情緒管理問題之后便從大數據平臺中搜索了情緒管理類的繪本,又根據幼兒的成長特點選擇了具體的繪本資源,據此設計了繪本閱讀活動,通過繪本探究引導幼兒了解了亂發脾氣的壞處,初步培養了幼兒的情緒管理意識。這就能夠對幼兒的現實成長產生積極的促進作用,提高繪本閱讀活動的效率水平。因此,為了更有效地發展幼兒的素養,教師可利用大數據技術構建高質量、廣闊的數據資源庫,以便真正為幼兒的未來成長做好充分的準備。
4 利用大數據技術變革互動形式,實現平等交互
隨著幼教改革的逐步推進,重構師幼關系、突出幼兒的自主性也已經成為普遍的共識,教師應在區域活動中主動變革師幼互動形式,與幼兒平等交流、和諧溝通,支持幼兒在區域活動中進行探究、創造,使其能夠形成良好的自主學習能力,以便真正為幼兒的可持續發展做好充分的準備。具體來說,教師可以通過以下方式利用大數據技術變革師幼互動形式。
4.1 利用大數據技術調控區域活動,突出幼兒的自主性
區域活動雖然具有生成性、自主性、實踐性的特點,但是教師也應科學調控、有效預設區域活動的結構、環節等,利用大數據技術實時監測幼兒的動態表現,為此投放各類活動素材、應用各類技術,全力突出幼兒的自主性。
比如在一輪自主游戲“丟沙包”活動中,筆者便利用大數據技術統計本班幼兒丟沙包的次數,在游戲活動中主動發言、積極互助的次數等,動態記錄了幼兒的活動表現。但是,隨著幼兒發言次數變得越來越少,筆者便意識到幼兒在本輪區域活動中的自主性降低,興趣也變得萎靡,所以想要變更游戲內容與規則,以便進一步提高幼兒在區域活動中的自覺性與創造性。對此,筆者便提出增加“對抗”規則的建議,即幼兒自由分組,通過丟沙包的方式積累游戲積分。這一游戲機制再一次激發出了幼兒的活動興趣,也營造出了一定的緊張氛圍,便于提高幼兒的專注力,進一步提高了幼兒的積極性與參與度。
通過前后數據的對比可以發現,增加了“對戰”制度之后,幼兒的活動積極性普遍變得高漲起來,他們也非常虛心、主動地學習了其他成員投擲沙包的技巧與經驗,實現了互幫互助、團結合作。接下來,幼兒便可在對戰游戲中丟沙包,也會為了避免被投中而選擇使用一些遮擋物,如墊子、八字平衡木等。后來,也有不少幼兒開始使用生活用品制作“沙包”,比如將報紙團成一團、用針線或者膠布將散落的布料縫成圓形,等等。
4.2 利用大數據技術進行科學輔助,深化幼兒的探究效益
在區域活動中,教師的科學輔導與精準反饋同樣是發展幼兒素質水平的重要保障條件之一,教師也應利用大數據技術進行科學輔導,實時地、精準地幫助幼兒,為幼兒解惑答疑,以便由此深化幼兒的探究效益,使其能夠順利積累有效的活動經驗。
依然以“丟沙包”區域活動為例,筆者利用智能軟件拍攝了本班幼兒在區域活動中的行為表現,利用實錄視頻、投擲數據等分析了幼兒的學習特點。通過各類數據的反饋可以發現,幼兒在區域活動中丟沙包的“命中率”并不高,雖然情緒高漲、興趣濃厚,但是卻難以對準其他成員順利投擲沙包,這也說明幼兒缺少良好的投擲能力。對此,筆者利用大數據技術進行了科學輔導,演示了投擲沙包的正確姿勢,告訴幼兒要學會用眼睛觀察自己與其他人的距離,也要考慮其他成員正在移動的特點,所以可以朝著對方移動的方向調整丟沙包的方向。這樣一來,便可幫助幼兒調整投擲沙包的方式,有利于幫助幼兒積累有效的投擲經驗。
5 利用大數據技術實現精準干預,做到因材施教
在幼兒園區域活動中利用大數據技術能夠自動采集兒童成長數據并在云端進行大數據分析,這就便于各位教師實時分析幼兒的學習需求,并從幼兒視角設計具體的干預指導策略,由此實現因材施教,為促使幼兒實現健康成長做好充分的準備。在此方面,教師則可通過以下方式利用大數據技術實現精準干預。
5.1 兼顧幼兒的共性需求,實現集體輔導
在區域活動中,教師應利用大數據技術客觀分析、動態追蹤幼兒的共性需求,由此設計集體輔導計劃與反饋策略,及時為幼兒解惑答疑,引導幼兒總結自己在區域活動中所生成的智慧、能力等,確保幼兒能夠在區域活動中順利實現素質發展。
比如在“科學探究:磁鐵的秘密”中,本班幼兒便可使用磁鐵去吸附各類金屬制品,觀察磁鐵對于各類金屬物品的吸附作用,也可將不同的磁鐵放在一起,觀察磁鐵之間的兩極吸附、排斥反應。在這一區域活動中,幼兒能夠動態積累觀察經驗,但是卻難以掌握磁鐵的性質。對此,筆者利用大數據技術整理了與磁鐵相關的科普資料,結合圖畫、視頻以及學生的實踐經驗介紹磁鐵的兩極性質,也根據幼兒的科學探究經驗匯總了磁鐵對各類金屬制品的吸附作用,通過生動、直觀的示意圖引導幼兒總結了活動經驗,由此豐富了幼兒的科學知識儲備。
5.2 關注幼兒的個性化需求,做到因材施教
每一個幼兒在區域活動中都有可能會產生不同的需求,教師也應利用大數據技術實時監測并診斷幼兒的個性化需求,據此組織差異性、個性化的輔導活動,優化教師反饋效益,促使幼兒實現個性化學習。
依然以“科學探究:磁鐵的秘密”區域活動為例,筆者利用大數據技術記錄并分析了幼兒的個性化需求,發現有的幼兒面臨著素材短缺的問題,只能用磁鐵去吸附同一種金屬制品:有的幼兒則不擅長進行統計、記錄等,所以無法準確總結磁鐵對各類金屬制品的吸附作用等等。對此,筆者根據大數據技術的實時反饋進行點撥與輔導,幫助幼兒獲取各類活動素材,也會指導幼兒學習科學觀察與記錄的方式方法,實時幫助幼兒,使其能順利完成科學探究任務。
6 利用大數據技術進行全過程記錄,歸納活動經驗
大數據技術不僅能夠實時反饋幼兒在各類區域活動中的成長狀態,也具有云儲存的強大功能,能夠動態搜集、上傳、儲存、處理與幼兒成長有關的各類信息。對此,教師在區域活動中利用大數據技術全面記錄幼兒的行為表現、活動效益、個性特點等,據此歸納區域活動的得失與成效,評估、反思區域活動的實際效益,由此促使幼兒實現可持續發展。
在大數據技術的支持下,筆者利用智能平臺分別記錄本班幼兒在語言、藝術、數學、科學、體育健康等區域活動中的動態表現,實時上傳區域活動實錄視頻、電子版的活動觀察記錄表,以及各位家長的后續反饋信息等等。在每一輪區域活動結束后,筆者都會在智能平臺中撰寫活動評語,分析每一輪區域活動的優勢、劣勢,據此調整下一輪區域活動的實施方案。進而,筆者利用大數據技術進行對比、綜合,進一步分析幼兒在各類區域活動中的素質發展狀態,由此評估區域活動是否有效、是否能夠滿足幼兒的成長需求等,由此設計出更符合幼兒成長需求的區域活動。
總而言之,在幼兒園區域活動中利用大數據技術進行結構調整與資源整合將有利于提高區域活動的質量,也有利于滿足幼兒的多種需求。為此,教師可利用大數據技術搜集幼兒的成長信息,精準預設幼兒需求,由此設計區域活動,并在活動中利用大數據技術創設區域環境、創新師幼互動形式、實現精準輔導等,全面記錄、有效掌握幼兒學習成長狀態,不斷地根據幼兒的成長需求優化區域活動的結構與質量,以便更有效地促使幼兒實現可持續發展。
(作者單位:江蘇省昆山開發區綠地幼兒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