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編輯職能從把關人拓展到學術經紀人,符合時代發展潮流,拓展方向是搭建學術傳播平臺、追蹤學術前沿和參與價值共創。科技期刊編輯逐步從幕后走向臺前,在做好把關人基礎上擔當學術經紀人角色,力求整合學術資源,多模態立體化滿足服務社會需要。編輯欲要成為合格學術經紀人,需營造知識服務場景、引領學術方向、發揮知識傳播效用、構建學術共同體,促成科技創新轉化為生產力,推動知識價值轉化和科研成果服務社會。
[關鍵詞] 科技期刊編輯 知識服務 出版把關人 學術經紀人
[中圖分類號] G23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9-5853 (2024) 03-0051-08
From Content Gatekeepers to Academic Agents: on the Functional Extension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Journal Editors
Cai Yinghui
(Academic Journal Department, University 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 and Economics,Beijing,100029)
[Abstract] The functional extension of journal editors from content gatekeepers to academic agents,is in line with the trend of the times. The path is to build an academic communication platform, track academic frontiers, and participate in value co creation. Editors should gradually shift from behind the scenes to in front of the stage, expanding their functions on the basis of being good gatekeepers, and providing academic agent service, in order to integrate academic resources, meet the needs of serving society. To become a qualified academic agent, editors need to create knowledge service scenarios, lead academic directions, leverage the effectiveness of knowledge dissemination, and build academic communities, promote the transformation of innovative ideas into productivity, facilitate the transformation of knowledge value, realize research achievements to serve society.
[Key words] Science and technology journal editors Knowledge service Content gatekeepers Academic agents
知識服務產業的未來發展圖景,有賴于知識產出和成果轉化的相輔相成。當前人工智能(AI)、大數據、ChatGPT等蓬勃發展,深刻影響科技期刊發展格局和期刊編輯職能。隨著出版環境和信息技術變化,期刊編輯的把關人職能受到一定挑戰;在面臨技術更新、平臺數字化、溝通方式多元化的情境下,編輯職能要做到堅守本職功能與開拓創新的有機結合,即由期刊守門人向學術經紀人轉變,在提升專業素養和做好質量把關的同時,主動“走出去”聯系學界和讀者,提供信息服務、引領學術方向、推進學術傳播、促成學術成果轉化,適應形勢變化和應對時代挑戰,在期刊內容生產和學術創新中發揮作用。本文聚焦編輯職能轉變,認為編輯在論文發表、質量審核、學術規范和技術創新中發揮把關職能的同時,要拓展學術經紀人職能,在學術增值服務方面發揮更大功能。編輯要轉換思維和承擔學術經紀人角色,培育優質稿源、推動學術交流和為作者、用戶提供優質服務,建構知識服務場景和媒介服務以便更好服務社會、推進科研創新。
期刊編輯職能隨科技發展和社會進步持續轉變。既有文獻分析視角各有不同,有從歷時態分析編輯職能延伸,探討編輯手段、服務理念等方式的轉變[1];有基于案例認為編輯要駕馭大數據,在營銷推廣、數字出版等過程發揮更大作用[2];還有從數字出版[3]和網絡環境[4]角度分析編輯的職能變化,認為編輯要提升技術素養和服務意識[5]。現有研究認為編輯職能轉變是常態性的,但存在的問題是:過于強調技術影響,對編輯本體作用重視不足;對編輯服務職能相對忽視;對編輯的價值取向和經驗關注不夠,激勵作用發揮不足。編輯處境多較為被動,未從賦能增效、出版經紀人等角度深入闡釋,對編輯的服務社會、助力科研功能未予發掘。學術經紀人理論并非無源之水,1996年就有觀點提出編輯學者化、經紀人化[6],認為編輯要做好經理人[7]、經紀人[8],另有研究從經紀人視角證實編輯在服務學術中的作用[9]。學術經紀人契合編輯的職能轉化方向,在科技期刊持續與人工智能結合的過程中,編輯要主動從學術經紀人角度發揮學術引導、信息傳播和全流程服務功能,整合數據資源和案例信息,通過深度參與學術過程實現科技成果的價值共創,不斷拓展學術前沿的廣度和深度,推動科技發展和社會進步。
1 科技期刊編輯職能演變的邏輯進路
每逢出版業有重大變局發生時,編輯職能總會隨之變化。當前人工智能技術引發巨大變革,分析編輯職能拓展方向,或可減少編輯工作中的困惑。
1.1 編輯職能演變的歷時態分析
編輯的產生源自社會分工,編輯職能受社會環境、技術水平、政治因素、經濟文化等影響而不斷變化。梳理編輯職能轉變可以發現,“信息篩選和編輯加工是基本職能,選題策劃和營銷是新生重要職能,數字技術使編輯職能升級,編輯若要勝任則必須提高媒介素養”[10]。近代編輯成為獨立職業,源自晚清工業化發展,紙媒等傳播學術思想載體的興起,1792年創刊的《吳醫匯講》系我國科技期刊的萌芽,1900年的《亞泉雜志》是我國最早的科技期刊,編輯職能隨著期刊覆蓋范圍的延伸而持續拓展。人工智能對期刊界乃至出版業影響深遠,編輯要從數據資源把控角度調整職能,提升運用大數據能力和知識服務水平,推出學術精品、促進科技思想傳播和提升期刊影響力。當然,在編輯職能演化過程中,要有堅持真理的勇氣,這可能影響科技發展進程,是矢志追求的目標。
1.2 編輯職能轉變的現實驅動
科技創新對編輯職能有著重要影響,在云計算、人工智能、區塊鏈等技術驅動下,期刊界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這將引致編輯職能轉變。首先,技術發展驅動。在信息技術迅猛發展的情境下,數字出版成為期刊更新迭代的核心動力,學術編輯作為期刊的核心力量,需要面對機遇、迎接挑戰,積極拓展職能,將新思維、新技術、新方法與日臻完善的期刊出版流程緊密結合,擴大期刊美譽度,提升學術內容質量。其次,學術增值服務驅動。當前知識付費成為普遍共識,編輯在稿件篩選、發送外審、對接學者、加工出版等職能之外,要基于學術經紀人視角兼顧資源整合、信息服務和成果推介,充分發揮自身在知識服務方面的優勢,在信息供給、引領學術潮流、學術傳播、成果轉化方面發揮作用。最后,用戶市場驅動。“科技期刊要以用戶需求為導向,深入分析不同用戶群體的多元化需求”[11],期刊經營能力、市場拓展水平也應受到關注,有科技期刊以尚未市場化為由拒絕拓展編輯職能并非明智之舉。學術經紀人是通過特定途徑居中協調,推進學術資源整合,促成科技成果轉化,提升學術團隊創造力和影響力,以此獲得激勵的個人或團體[12],契合市場需求和社會服務目標。期刊管理者要推進出版內容、發行渠道和經營模式轉型,編輯則提升學術素養、編輯能力和主動求變,在期刊發展中發揮更多主導作用。編輯團隊要樹立學術經紀人意識,為讀者、學者和作者在學術傳播方面提供優質服務。
2 職能堅守:期刊編輯的出版把關人功用
學術質量是科技期刊的生命,編輯職能有選題策劃、稿件甄選、組稿審讀、編校加工等,把關職能貫穿其中,以此滿足科技期刊高水平、高質量的發展要求。編輯把關是對文章質量負責,要審核政治方向是否正確,判斷學術成果能否達標;要檢驗實驗數據為真、研究方法科學、結果可重復,避免出現學術不端撤稿的情況,質量把關作用不容忽視。
2.1 編輯把關職能的闡釋
從質量把關角度而言,“把關人”概念由美國社會心理學家盧因(Lewin)于1947年提出。當前編輯把關職能主要是:對知識內容的審核,對出版質量的把控,對學術規范的堅守,分析學術價值。第一,內容審核方面,編輯把關是信息審核和成果傳播的過程,審核作品內容是否符合期刊要求,促成科技成果為人所知。第二,出版質量方面,編輯在海量稿件中鑒別精品,在稿件初審、復審程序中提出中肯意見;對出版物進行編輯加工,推動稿件通過審核并見刊,提升稿件質量。第三,學術規范方面,編輯把關也是在凈化學術環境,淘汰不符合學術規范的作品尤其是涉嫌抄襲的論文。第四,考量學術價值,編輯要判斷學術價值是否契合期刊定位,檢驗論文的科學性和創新度;通過數據挖掘和科學理性決策,查詢文章和影響因子、科研支持項目、榮獲獎項、同行評議等,識別作者科研水平和能力,形成作者研究能力畫像。
2.2 編輯把關職能的持續深化
在人工智能時代,編輯仍要加強政治把關、法律倫理把關和有效信息把關。第一,即便AI技術日新月異,也很難對政治標準作出判斷,編輯仍需“鍛造數據分析和價值發現能力、提高智能環境下的把關能力”[13],做好政治把關和標準判斷,分析論文是否有違社會公德,是否符合主流價值觀。第二,法律倫理也是信息技術難以判斷的,比如南方科技大學賀建奎基因編輯嬰兒論文曾投稿《自然》(Nature),就對編輯的法律知識和倫理觀念形成挑戰,科學研究不能突破法律界限。第三,編輯有效利用信息技術,持續優化編校技術和采編手段,依循體例規范判斷研究方法是否有效,快速查找數據來源、驗證實驗結果,從蛛絲馬跡中甄別有效信息,從億萬數據中辨明真偽,把控出版物質量和避免造假,推動學術產業鏈繁榮發展。
3 從把關人到學術經紀人:編輯職能拓展方向
科技期刊編輯對科研的作用是:“引導研究方向、規范研究流程、保證研究質量、服務社會需求”[14],編輯要做好把關人,主動革新思維和順應數字出版趨勢。編輯傳播學術思想、追蹤前沿動態、參與價值創造,是承擔學術經紀人職能和開展社會服務的過程,此為職能拓展方向。
3.1 以期刊平臺為樞紐,傳播學術思想
編輯在做好內容把關基礎上,以期刊平臺為樞紐推進學術思想傳播。編輯依托期刊和利用人工智能技術,“可以深度開發文獻、識別讀者需求、優化內容分發、助力學者科研、提升傳播效果、解析并反饋傳播效果”[15],搭建作者、讀者之間的溝通平臺,甄選出有效信息服務社會。第一,編輯熟悉國家政策導向,有超越學科窠臼的視野,可以通過期刊社建構的學術資源共享平臺,為企業和公眾提供知識服務,在信息供給等方面發揮學術經紀人作用。第二,國家戰略需求和科技攻關目標并不會直接轉化為科研動力,要有專業團隊構想和付諸實踐。編輯可以在做好審讀的同時進行知識服務功能拓展,這也契合學術經紀人職能。第三,優質期刊社為編輯提供平臺,鼓勵編輯與學者團隊增強互動,爭取優秀稿源和拓展市場渠道,為長期合作奠定基礎。南京信息工程大學期刊部編輯將學術經紀人概念具體運用,認為“學術期刊作為交流的媒介和平臺能夠把學者與受眾聯系起來”[16]。編輯熟悉科技成果使用范疇、推介手段、市場需求情況,了解專利保護和促進成果轉化的方法,轉型為學術經紀人有天然優勢。第四,在學術思想和信息技術更新迭代的情境下,編輯基于學術前沿促成社會和學者團隊溝通,商討擬定重點選題,提供學術爭鳴平臺;聚焦知識服務平臺構建、學術成果轉化和技術升級改造,與審稿人、學者和讀者形成良性互動,促進產學研更好結合、社會需求得以滿足,這符合大眾對編輯知識服務身份的認知。
3.2 圍繞科研建構服務鏈,追蹤學術前沿動態
編輯按照守門人原則把關論文質量,以服務科研為導向、向學者團隊提供服務網絡,追蹤學術前沿動態。第一,編輯職能要隨技術發展持續更新,推進科研發展和搭建信任合作平臺,促進知識匯聚、信息共享、成果應用,夯實學術創新的基礎。如“《自然》(Nature)雜志希望發表的是能夠反映最重要的科研成果的論文”[17]。第二,編輯對學術發展前景有敏銳的洞察力,科學預測評估知識產權應用前景,與科學家商榷研究方向。高錕1966年7月在《英國電子工程師學會學報》(Proceedings of the Institution of Electrical Engineers)發表《介電波導管的光波傳送》,論文刊發日期成為光纖通訊誕生之日,編輯和審稿人關注研究計劃,對推動光纖發展頗有助益,直到35年后還進行學術溝通,是合作的典范。第三,學者思維理念持續更新,已刊發學術作品卻呈靜止狀態,關鍵在于科學家和相關人員的不懈堅持和推陳出新。編輯對學術團隊情況較為了解,為學者提供研究方向建議,此乃超越期刊界別而服務學術發展。第四,編輯通過選題方向影響學者團隊,持續追蹤前沿和挖掘學者潛力,充分傳播創新思想和信息知識,這是編輯職能遵循學術規律的體現。
3.3 拓寬知識服務范疇,參與學術價值創造
編輯利用處于價值鏈樞紐的優勢,推介學術團隊和提供學術增值服務,助力科技創造價值。第一,編輯要“重構為文化選擇者—文化創新者—文化把關者—文化推廣者……文化推廣者就是說編輯也要做商人,做文化商人”[18],這并非鼓勵唯利是圖,而是從知識服務角度出發,推進文化和科技產業發展。編輯順應學界潮流和觀點碰撞趨勢,拓寬職能范圍,推進科學普及。第二,學術推廣和打造學術品牌。《物理學報》主編、中國科學院院士歐陽鐘燦介紹,日本多個諾貝爾物理獎獲得者的文章主要在《日本應用物理雜志》(Japanese Journal of Applied Physics)和京都大學理論物理研究所主辦的雜志發表[19],這有助于系統品牌打造和持續創新推動。第三,從知識服務來講,編輯應跟進學術發展和科技應用情況,傳播知識和交流信息。緣于信息不對稱和技術評價不成熟,學術產出與社會需求錯位。“美國有專門的成果轉化機構和專業化的成果轉化隊伍,技術成果轉化辦公室作為橋梁將科研人員與產業界緊密聯系起來”[20]。因此,要打破學科壁壘和促成科研團隊整合資源攻關,實現科技研究與商用價值的融合發展。第四,搭建學術交流和成果發布平臺,讓科技成果順利面世,解決信息梗阻、促進資源整合、夯實合作基礎,讓學術資訊及時發布、科研成果迅即獲知、市場試水及時反饋,推動理論創新、倡導學科交叉、力促成果轉化。
4 學術經紀人:編輯服務社會的路徑探析
編輯職能拓展到學術經紀人,要持續了解社會需求,借助數字媒體提升溝通水平,為國家集聚人才,推動學科發展,協力推動知識社會化和科技成果轉化。
4.1 打造知識服務場景,推進學術服務社會
《關于深化改革 培育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意見》指出,“到2035年,我國科技期刊綜合實力躍居世界第一方陣,建成一批具有國際影響力的品牌期刊和若干出版集團”,為科技期刊和編輯指明了發展方向。編輯職能拓展是適應時代變化,發揮編輯專長來解決學者不擅長事項的需要。有學者對商業規則不熟悉、對專利估值不清、對權益認識不到位,從而對研究環境造成負面影響,這些正是編輯職能拓展為經紀人的可為之處。編輯依托期刊社推進服務體系升級改造,聚焦學科“為科研生命周期各環節提供智能化、個性化的服務”[21],搭建學術資源整合和交流平臺;與學者團隊建構互動關系,持續與學者合作。編輯要在學術發展中起到引導和護航作用,充分發揮黏合劑功能,研究國家科技導向和尋求政策支持;規范研究流程和確保論文質量,敦促學者把學術作品打磨得日臻完善,推動知識積累和科技進步。
搭建服務網絡,在知識服務社會過程中發揮功用。編輯要勤走高校和科研院所,了解社會需求、發揮引導功能,做到聯系知名專家和發掘新秀并舉。審時度勢推進科研創新,促進學術效益提升和科技影響力發展。搭建交流平臺以促成學術成果溝通,讓市場對學界情況有所了解;及時更新學術思想和維護專家庫,圍繞主題形成專項學術梯隊,開發出符合社會需要的衍生產品;聯系編委推薦優質稿件,針對熱點難點問題提出學界觀點,讓學術產品的附加值體現出來。
4.2 科學選題引領學術方向,整合推介學者團隊
科技期刊編輯是學科前沿資訊的傳播者,承擔啟迪新知和知識傳遞的作用。第一,學科之間本應互補,卻由于分工過細而只見樹木不見森林,編輯職能拓展在于整合學術資源、打破學術藩籬和引領學術發展,“及時調整服務內容和方法,使增值服務的效果最大化”[22],讓學術產品以最佳的姿態呈現。第二,編輯確立目標、規范方法、完善程序、總結規律,利用人工智能工具追蹤科技前沿,明確選題方向引導學術潮流。第三,從學術氛圍營造來講,編輯對青年學者多些鼓勵,增強學者溝通交流,推動學者持續研發和汲取新知,為人才成長創造有利條件。引導學者和編輯精誠合作,定期研討選題方向,共同推進學術品牌塑造,推動學術產品進入市場。第四,主動調整定位和創新服務理念,敏銳識別科技創新作品,從復雜現象中抽絲剝繭,接納有獨立見解論文,拒絕庸俗之作,在審稿過程提出有益修改意見,幫助作者提升學術水平,推進學術創新。
期刊編輯為科技創新提供標準服務,推介學者團隊及其學術思想。第一,“在歐美等發達國家,科技期刊在相當資本投入的前提下,完全市場化運作,深挖細分需求、銷售推廣服務,獲取收益也推動著不斷創新服務”[23]。可見期刊和編輯不必受當前運營機制束縛,要重視學術產品市場營銷和市場需求,為學者和讀者提供優質服務。第二,編輯依托期刊社為科研人才培養搭建平臺,定期與前沿學者聯絡,專業團隊對應相應專家,吸引重量級學者刊發文章,做好服務接洽工作,提升期刊影響力的同時推介學者思想。第三,編輯充分利用網絡平臺和信息技術,擴大學者學術作品傳播的空間,通過多種途徑進行學術推廣;與學術團體和其他傳播平臺等密切合作,為有潛力的學者爭取在專業年會(如地理學會、光學學會等)發表學術觀點的機會,提升學者的影響力和知名度。第四,優化成果發布路徑,推動學術信息共享、數據集成有效。在優化成果展示平臺過程中,推進學者與社會的交流溝通,保證科技產品經受檢驗。
4.3 發揮知識傳播作用,增強期刊和學術出版競爭力
編輯要發揮橋梁和信息傳播作用,在學者和社會之間牽線搭橋。第一,期刊編輯要有公義格局,在推進學術產品策劃、宣傳、推廣以及選題、約稿、宣傳過程中定向發力,形成編輯、學者、讀者的良性互動,讓學術產品體現應用價值。第二,鑒于學術產品聚集在實體市場或網絡平臺展示,海量信息匯聚、參與企業良莠不齊,需要篩查出有實力的學者團隊、適合市場需求的學術產品和有資質、有意愿承擔的企業,促進人才和學術產品充分展示,以免出現信息孤島現象。第三,信息征集層面,編輯追蹤產學研結合的科技研發,建議學者團隊研發時就面向企業需求,通過專利轉讓和技術服務產生實際收益;多途徑搜集需求、匯聚各方意見,了解大眾對科普知識的興趣所在,通過網站、公眾號和現場訪談等促進互動;圍繞用戶需求進行分析,“借助人工智能技術,根據不同用戶的需求提供個性化、精準化的知識服務”[24],創新方式方法進行信息服務。第四,推進學術信息共享,操辦學術會議拓寬學術溝通渠道、促進學科融合;推動學者產出與企業應用有效銜接,促成志同道合者信息互通,探知消息并預防出現學術不端,讓知識傳播和成果轉化之路更加順暢;培養潛在長期讀者和用戶,推動學術成果轉化、科技產品和版權輸出,讓信息傳播為科技發展助力。
編輯發揮自身優勢,推動學術出版更有競爭力。第一,“《科學》(Science)的編輯對創新成果具有卓絕的預見性和高度的敏感性”[25],這也是其能夠成為著名學術期刊的原因之一。我國科技期刊持續參與國際競爭和創辦英文刊,努力融入國際學術主流;若能第一時間介入科技成果產生過程并使之刊發、推動成果轉化,顯然會更好地推動學術傳播和產生更多經濟收益。第二,我國期刊與國際一流期刊尚有差距,欲吸引高水平稿源,要與科學家同呼吸共命運,“加強科技出版人才隊伍建設,尋求社會效益和市場效益的共贏”[26]。從國際廣泛承認的知識產權收益來講,編輯作為學術經紀人,要幫助學者抉擇可能創造收益的學術產出,及時調整科研方向;保障學者的權益不受侵害,促成其獲得合法收益。第三,編輯要有全球視野和法治觀念,助力期刊在科技界更有競爭力,避免出現短視和套利現象,從客戶評價、社會反饋、銷售數據、損耗情況得出結論,感知民眾需求和加強學術推廣。第四,編輯攜手學者共同發力,打造學術品牌和增強期刊競爭力,確保學術作品經得起檢驗,提升學術成果影響力。
4.4 助力學術共同體建設,知識成果轉化見成效
編輯職能關鍵在于服務科研、服務學術,要有期刊社、科研團隊和編輯通力協作。第一,緣于學術發展有不同路徑和方向,編輯要發揮協調溝通優勢,促成學者團隊跳出思維窠臼向交叉領域推進,建構起各方同心合作的事業共同體。第二,編輯要深入思考阻礙學術發展的原因,從內因層面查證,推動學者和企業求同存異和聯合確定研發目標,做好信息咨詢服務工作,推動實現優質資源共享;期刊社整合編輯團隊力量,為科研團隊和企業提供“包括風險領域知識圖譜、風險知識智能分析與檢索以及風控方案推薦等形式的知識服務”[27];讓學術產品更多為人所知,讓學者的知名度大增、讓市場對科技產品了解,提供更多適應社會所需的服務。第三,學術共同體建設與期刊集成發展并行不悖,因此,要依托期刊社通過上下游聯動拓展產業鏈,如愛思唯爾身兼科學技術和醫學信息提供商多重角色,旗下有《柳葉刀》(The Lancet)等醫學期刊,建有臨床醫生(ClinicalKey,CK)全醫學平臺,對于學術共同體建設的意義不言而喻。編輯要提升鑒別水準和綜合素質,配合期刊適應數字出版的發展要求,將以期刊為載體的學術產品傳播到更廣闊的領域。
編輯職能要促成知識服務社會和科技價值回歸。第一,學術研究不能筑于空中樓閣,光有好的作品還不夠,還要有成果轉化和實際收益;“期刊編輯需要強化市場意識與服務意識,在堅持內容為王的前提下,實現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雙豐收”[28]。第二,從服務社會角度而言,編輯發掘新知識新思想,策劃組稿讓學者的思想為人所知;探知科研院所產出的科研成果,找到合適的切入點向讀者和企業推廣;培養探查學術水平的能力,確保學術產品真實可靠。第三,從轉化路徑來講,要保障發表路徑通暢順利。如5G極化(Polar)碼是土耳其埃爾達爾·阿里坎(Erdal Arikan)教授于2008年發現,把論文發表在IEEE學會的期刊,華為工程師將之工程化后多方合作形成5G標準,這是產學深度合作的典范。因此,編輯要運用學術會議、技術研討會、商品交易會等平臺,告知專家專利轉化過程中的風險,甄別成果可靠性;促成科研成果惠及民眾,這是對學者、學術產品和社會等關涉各方負責。
5 結 語
編輯集研究、策劃、生產、傳播等角色于一體,職能從出版把關人到學術經紀人方向拓展。編輯職能在不斷演變過程中,可承擔學術經紀人職能,在搭建交流平臺、推進學術傳播、成果轉化方向發力,促進知識服務社會。本研究將學術經紀人引入期刊編輯職能,路徑探索仍需持續深入。在人工智能技術加持下,編輯深度參與學術產品生產和輸出過程,持續拓展職能以適應知識服務發展,為建設科技強國貢獻智慧和力量。
注 釋
[1]黃欣.試論編輯職能及其“棱鏡效應”[J].中國出版,2014(17):47-50
[2]韓嘯.大數據下編輯的理念創新與職能定位[J].中國編輯,2019(3):50-53
[3]許華芳.期刊編輯在數字化轉型道上的職能轉變[J].編輯學刊,2016(6):80-84
[4]吳燕.數字出版時代編輯職能的變與不變[J].出版科學,2015(1):27-28
[5]劉江霞,朱瑩.智媒時代科技期刊編輯面臨的挑戰與對策[J].編輯學報,2021,33(12):620-624
[6]居維清.芻議科技編輯學者化、記者化、經紀人化[A]//科技期刊編輯研究文集,1996:192-194
[7]張倩郢.出版融合發展時代學術編輯的職能轉化與回歸[J].出版發行研究,2018(4):49-52
[8]姜萊.學術期刊編者服務作者的“經紀人模式”研究[J].當代經理人,2020(2):49-51
[9]陳未鵬.學術出版經紀人:“互聯網+”時代學術期刊編輯職業新定位[J].出版科學,2017(1):56-59
[10]徐靜,劉冰.與時倶進的科技期刊編輯職能[J].編輯學報,2016,28(2):95-97
[11]尤笛.新媒體環境下科技期刊用戶服務創新探索[J].中國科技期刊研究, 2022,33(1):24-30
[12]蔡英輝.學術經紀人:論出版社編輯的職能再拓展[J].出版發行研究,2019(11):44-49
[13]楊涵,張小強.論人工智能應用給學術期刊編輯帶來的機遇與挑戰[J].編輯學報, 2023,35(3):258-262
[14]趙維杰.科技期刊與科學研究:并肩前行、榮辱與共[J].科學通報,2018,63(19):1849-1851
[15]李媛.人工智能時代的學術期刊數字化傳播[J].中國科技期刊研究,2019,30(11): 1183-1190
[16]沈丹,李海中,來向紅.社科學術期刊的運營創新:基于社會影響、社會效益與社會評價[J].新聞世界,2022(9):51-55
[17]田學文.怎樣在《自然》雜志上發表文章[J].世界科技研究與發展,2000(1):92-96
[18]郝捷.從文化分工看編輯職能的增強與演變:兼談當今編輯的價值創新地位[J].出版科學,2009(1):34-36
[19]王佳雯.科技期刊發展離不開科學家支持[N].中國科學報,2016-11-03(001)
[20]張宇慶.科研經紀人(組織)隊伍建設存在問題及對策[J].中國高校科技,2016(11):31-32
[21]翁彥琴.科技期刊新興增值服務模式及啟示[J].中國科技期刊研究,2019,30(6):635-641
[22]姚萍.利用編輯專業優勢開展科技期刊增值服務的探討[J].編輯學報2014,26(S1):6-8
[23]張昕,王素,劉興平.培育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機遇、挑戰與對策研究[J].科學通報,2020,65(9):771-779
[24]高虹,郝儒杰.人工智能時代學術期刊編輯的職業發展:現實境遇、多重影響與有效應對[J].中國科技期刊研究,2021,32(10): 1255-1261
[25]任汴.知識經濟與科技期刊編輯[J].河南師范大學學報 (自然科學版),2000(1):103-105
[26]朱作言,梅宏,劉徽,等.新時代中國科技期刊出版的機遇與挑戰[J].科學通報,2022,67(3):221-230
[27]楊波.風險事件驅動的企業知識服務模型及應用研究[J].情報理論與實踐2021,44(10): 100-109
[28]顧凱,鄒栩.數字出版環境下科技期刊編輯職能、工作方式轉變及自我調整策略[J].中國科技期刊研究,2012,23(3): 499-501
(收稿日期:2024-0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