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運動對健康的促進作用,已經得到了各方面的證實。“運動是良醫”的理念,主要是提倡通過體育鍛煉來預防、治療某些疾病。
20世紀70年代以來,英國、美國等經濟發達國家飽受慢性非傳染性疾病困擾,患者的治療效果差且需要終身服藥。隨著醫學研究的不斷深入,研究者發現運動能有效改善慢性病患者的疾病進程,甚至可能逆轉病情。“運用經過科學驗證、可以為健康帶來益處的體力活動和運動方式來預防和治療慢性病”,成為發達國家防治慢性病的重要經驗。為此,美國運動醫學會和美國醫學會提出“運動是良醫”,并將運動作為醫療處方,鼓勵醫生和患者將運動作為預防和治療慢性病的基本手段之一。
如今,“運動促進健康”已經成為國際國內共識,運動與健康、運動與全生命周期疾病預防之間的關系,得到了越來越多的關注,“動起來,就現在”,也成為大家追求健康生活方式的行動指南。
1.運動是刺激,健康是適應。
運動提供了廣泛、自然的刺激形式,包括對身體各組織器官和對心理、社會適應能力的刺激。這種刺激包括以下幾個方面:力學的直接刺激,如跑步運動對于承重骨骼的刺激;運動引起的間接刺激,如劇烈運動時肌肉需要更多的血液和氧氣,對心肺造成巨大的刺激等;以運動為核心的社會活動刺激,如比賽失敗對人心理的刺激,競爭對抗運動對心理承受力的考驗等。
健康是一種能力,是人的身心應對環境變化、環境挑戰的能力。日常堅持運動鍛煉的目的,是使身體產生不同的健康適應,以此來不斷提高健康儲備水平。
2.運動是營養,是生命必需。
維持健康需要的各種條件,我們稱之為健康要素。空氣中的氧氣、食物中的營養素等都是健康要素。在這里說運動是營養,是因為運動和食物一樣,是生命健康所必需的健康要素的主要來源。同時,就像不同食物含有不同的營養素一樣,不同運動也提供不同的運動健康要素,如有氧運動提供心肺健康最需要的運動健康要素,撞擊訓練提供骨骼健康需要的運動健康要素。
因此,運動和食物一樣,提供了全人群、全生命過程、疾病康復全過程都離不開的基本健康要素,具有營養和藥物等難以替代的作用,也不是“管住嘴”就可以替代的。
3.缺乏運動會引起不同程度的健康問題。
身體不同器官、不同組織的生長發育,以及健康功能的維持與提升,需要不同的運動刺激。比如,骨骼發育需要的運動刺激,與心肺發育需要的運動刺激種類是不同的。不論是不愛運動的普通人,還是不敢運動的患者,都容易產生所謂的“運動缺乏癥”。
運動健康要素缺乏可以分為絕對缺乏與相對缺乏。運動的絕對缺乏即運動量不足。運動的相對缺乏即各種運動健康要素的不平衡,如運動員或單一運動項目愛好者,長期只進行單項訓練,就會導致不平衡。擊劍訓練單側訓練過多,可能導致脊柱側彎。長期只游泳,可導致骨質發育不良。長期只做瑜伽或者肌肉訓練,可能導致心肺耐力訓練不足等。
慢性病患者或者生活方式病患者,往往是“運動缺乏癥”患者,因此,補充相應的運動,就會有明顯的治療效果。這也是“運動是良醫”的機理。在此基礎上的體醫融合理論,更加強調日常科學運動的重要性,告訴大家,不要等運動缺乏了才補充。我們強調運動是營養,大家在沒有疾病的時候就要堅持運動,提高健康儲備,防止運動缺乏。對于運動愛好者或運動員,補足與運動項目相應的體適能訓練,可以大幅降低傷病風險,提高運動成績。

體醫融合理論把運動分為運動健康要素與運動表現形式。我國人民自古以來就有運動養生的習慣,例如通過練習六字訣、太極拳、八段錦、五禽戲、易筋經等養生功法,調和氣血、疏通經絡、強健筋骨,從而達到延緩衰老的目的。這些都是運動的表現形式。
運動是生命的基本健康要素,但在我們現有的健康管理過程中,非臨床干預以營養、心理干預為主,缺乏健康運動指導。面對特殊體質人群,尤其是患有疾病者,現有的運動技能指導都是以掌握技能為目的,而不是以健康為目的。這導致運動方案既沒有針對性,又缺乏安全保障。
嬰幼兒階段,尤其是0~3歲階段,是兒童成長和發展的重要機會窗口期。大量研究表明,嬰幼兒的運動能力,不論是精細運動還是普通運動,都與大腦發育密切相關。針對兒童采取的運動干預,需要滿足兒童身心健康發育對運動的基本需求,即提供運動健康要素。雖然在運動形式上與成年人有一定的區別,但是,增加結構化的運動訓練,能夠有效促進兒童的身心全面發展,降低兒童因運動缺乏導致一系列健康問題的風險。
還有高強度運動,雖然很多人不喜歡,但也是健康需要。我們應該以各種盡可能好接受的方式,讓人們堅持某項運動。從長遠來看,體醫融合理論、體育醫學、體育和醫學聯合培養的新人才隊伍及其提供的健康運動新服務,將是健康管理的必需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