揮拍類運動如網球、羽毛球和乒乓球等,對健康有多種益處,且充滿樂趣,因而廣受公眾歡迎。
發表在《柳葉刀》上的一項研究結果顯示,揮拍類運動(包括網球和羽毛球)可降低47%的全因死亡率(即所有原因導致的死亡率);游泳能降低28%的全因死亡率;有氧運動能降低27%的全因死亡率。
具體來看,揮拍類運動能給大家帶來以下好處。
提升心肺功能
揮拍類運動是持續的有氧運動,就像一場心肺的歡樂派對,讓人的心肺系統越來越適應運動的節奏。揮拍運動做得久了,可以增加心臟輸出量,提高心血管系統的運行效率。揮拍類運動還能促進血液流動,改善血液循環。研究表明,定期參與揮拍類運動的人比不運動的人,心血管疾病的發病率低27%。
增強身體機能
在揮拍過程中,上肢肌肉特別是肩部肌肉能夠得到充分鍛煉。頻繁的腳步移動,有助于下肢肌肉(包括股四頭肌和腓腸肌)肌力的增強。揮拍類運動要求快速反應和準確的手眼協調能力,能提高身體的靈活性。通過不斷練習,運動者的神經反射速度和空間感知能力都會得到顯著提升。
揮拍類運動還具有健腦功能,這是因為在擊球前,人的眼睛要判斷球路,大腦要快速對球速、角度和揮拍力量等作出判斷。隨后,神經系統將綜合分析結果快速傳遞給運動系統,調動相應肌肉群完成一系列動作。
此外,揮拍類運動還能通過機械壓力刺激骨骼生長,增加骨密度。研究表明,長期參與揮拍類運動可以有效降低骨折的發生風險。
促進心理健康
揮拍類運動簡直是趣味與互動的代名詞。想象一下,你在場上奔跑、變換姿勢,每一次接球都像是在和球進行一場歡快的互動游戲;贏球的那一刻,滿足感簡直爆棚,感覺比吃了蜜還甜。而且,這項運動至少要兩個人一起玩,這不就是結交新朋友、建立社交關系的好機會嗎?在團隊活動中,大家溝通順暢、配合默契,那可是獲勝的不二法門。長期玩下去,大家不僅球技見長,交流能力也會跟著進步,簡直是一舉兩得。
揮拍類運動有這么多好處和樂趣,大家一定躍躍欲試了。不過,需要提醒的是,大家在享受揮拍帶來的快樂時,一定要留個心眼,注意那些潛在的健康風險。這不,小王就遇上了這么一件事。兩個月前,小王開始感到右肘部隱隱作痛,尤其在運動時痛感更為強烈。一開始,他并未重視,但隨著時間的推移,疼痛感日益加劇,甚至日常生活中的提拿重物、擰開瓶蓋等簡單動作時,也會給他帶來不適感。在骨科門診,醫生通過詳細詢問病史和體格檢查,了解到小王每周堅持打3次網球,每次持續1小時,同時發現其肱骨外上髁處存在壓痛,進行伸腕抗阻試驗時疼痛尤為明顯。最終,醫生診斷小王患上了“網球肘”。
下面為大家列舉幾種常見的揮拍類運動的潛在損傷。
肘關節損傷(“網球肘”)
由于反復使用手臂肌肉,肘部肌腱容易出現炎癥,導致疼痛和活動受限。這一問題多見于過度使用手臂者或技術不當者。小王的情況就是這類損傷。醫生建議他暫時停止打網球,讓右肘得到充分休息,并佩戴護具進行保護。醫生還建議小王接受超聲波治療和手腕伸肌拉伸與強化訓練,同時開具了止痛和抗炎藥物。經過兩個月的休養和治療,小王的癥狀明顯改善,并在醫生指導下重新開始打網球。
肩膀損傷(肩袖損傷)
揮拍類運動很多都是超肩運動,即腕與肘的活動位置超過肩膀以及要求肩部進行反復和高強度的運動。這些動作會對肩袖肌群造成很大的壓力,從而導致肩袖損傷。
膝關節損傷(前交叉韌帶損傷)
膝關節在快速移動和急停急轉過程中承受著巨大的壓力,著地姿勢不當或動作過猛,容易造成膝關節半月板損傷及前交叉韌帶損傷。
踝關節損傷(踝關節扭傷)
在起跳、落地、急停、急轉時,如有地面不平或肌肉力量不足等因素存在,就容易造成踝關節扭傷,導致踝部骨骼和韌帶損傷。
1.掌握正確的技術動作。新手應在專業教練的指導下進行訓練,學習和保持正確的揮拍技術,減少不必要的關節壓力。
2.保持合適的運動時長與頻率。每次鍛煉的最佳時長應在45~60分鐘,少于45分鐘效果減弱,超過60分鐘沒有更高收益,且可能產生負效應。一周運動3~5天,每天1次,獲益最多。
3.加強肌肉鍛煉。集中鍛煉肩膀、手臂和腿部肌肉,增強其耐力和力量,為運動中的身體提供更好的支撐。核心肌群的鍛煉尤其重要,有助于提升身體的整體穩定性。
4.使用合適的裝備。選擇具有良好支撐和防滑功能的運動鞋,以適應不同的場地。根據手型和力量選擇適合的球拍,確保握持舒適。
5.注意熱身和拉伸。運動前后的熱身和拉伸活動,對于預防傷害至關重要。運動前先進行10分鐘左右的拉伸運動,活動全身的肌肉和筋骨。運動后進行靜態拉伸和放松,幫助身體恢復平靜。
重新開始打網球的小王為避免“網球肘”復發,嚴格遵循醫生的建議,每次運動都注意熱身和拉伸,并保持正確的揮拍姿勢。
揮拍類運動是一項需要長期堅持的運動,它不僅是對身體的鍛煉,而且是人們對生活方式的一種選擇。堅持下去,大家會發現,自己不僅身體更健康了,心態也變得更加積極向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