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越來越多的人開始注重運動,追求健康的生活方式。運動不僅能讓大家的身材變好,還能讓體質“飆升”。不過,運動也是一門學問,方式和方法不對,可能就是“白忙活一場”,說不定還會給身體“添堵”。下面,我們就來聊聊一些常見的運動誤區。
有些人平時沒有運動習慣,偶爾心血來潮,猛然進行大量高強度的體育鍛煉。這種突兀的運動方式,極易對下肢關節和肌肉造成傷害。
在臨床門診工作中,時常有這種因突然進行大量高強度運動后來就診的患者。他們有的是為了減肥,有的是希望建立更健康的生活方式,但共同特點是平時很少運動,近期突然開始進行跑步、跳繩、爬山等高強度運動。
然而,由于關節和肌肉無法迅速適應這種突如其來的高強度負荷,這些人常常出現膝蓋、髖關節等部位的疼痛。癥狀較輕者可能會出現關節積液、滑膜炎等問題,通過適當治療和休息,一段時間后能夠恢復。但是,還有些人會出現關節軟骨、半月板等結構的不可逆損傷。
如果平時不怎么運動,近期準備開始運動,一定要注意循序漸進,不要貪多、貪快。運動不在于單次量的多少,貴在長期堅持。建議先從快步走這種運動方式開始,逐漸增加運動量和運動強度。其實,快步走也可以達到很好的有氧運動效果,且下肢關節負荷相對較小。在運動一段時間后,關節和肌肉適應了快步走的運動強度,就可以逐漸開始進行跑步等強度更高的運動了。
為了達到理想的運動效果,運動需要具備一定的強度。運動強度通常分為低強度、中等強度和高強度三個級別。其中,中等強度的運動對心肺健康最有益處,建議每周進行150~300分鐘的中等強度運動。我們可以通過觀察運動中的心率、呼吸變化及自我感覺等指標,來判斷運動的強度。
低強度運動心率一般保持在100次/分以下。呼吸輕松平穩,甚至還可以唱歌。自我感覺輕松,出汗較少。
中等強度運動心率通常在100~140次/分。呼吸變得較急促,只能說短句子,無法唱歌。自我感覺略疲勞,出汗較多。
高強度運動心率一般超過140次/分。呼吸非常急促,運動中無法進行語言交談。自我感覺身體非常疲勞,大量出汗。
在運動過程中,除監測心率外,運動者還可以根據主觀感覺來控制運動強度。一般而言,如果感覺身體略疲勞,說話變得急促,出汗較多,但自我感覺身體尚能承受,就表明運動已經達到了中等強度??觳阶?、慢跑、騎車、登山、爬樓梯等運動,在控制得當的情況下,都可以達到中等強度。
大家應根據自身情況量力而行。老年人、剛開始參加運動的人或有下肢關節疾病、心肺疾病等特定健康狀況的人,建議從低強度運動開始,逐步增加運動強度,以達到滿意的鍛煉效果。
隨著人口老齡化及人們對運動越來越重視,關節疾病也變得越來越普遍。適當運動可以促進關節營養代謝,增強關節周圍的肌肉力量,對關節是有益的。但是,膝關節等下肢關節有問題的人群,要注意選擇合適的運動方式。
1.有益關節健康的運動——活動度、肌肉、耐力鍛煉
關節活動度鍛煉這是指每天都要進行關節在各個方向上的活動鍛煉,并且要盡量使關節在各個方向上撐開,活動到最大程度。請記住,日?;顒硬荒苋〈P節活動范圍鍛煉。當然,如果有關節疼痛、腫脹,就需要在疼痛能夠忍受的范圍內做輕柔運動。
肌肉鍛煉強壯、有力的肌肉可以保持關節穩固,使活動變得更舒適。
耐力鍛煉耐力鍛煉不僅有益關節健康,更重要的是有益心肺健康,并能改善精神狀態。在各種耐力鍛煉項目中,走路、水中運動和騎自行車是最常用的。
其中,走路是骨關節炎患者的理想鍛煉方式,如沒有特殊情況(嚴重髖、膝、踝關節疾病或關節不穩),建議大家多走路。水中鍛煉如游泳,對僵硬、疼痛的關節很有好處,因為水的浮力可以減少關節承受的重力。騎自行車也是一種很好的鍛煉方法,不會給下肢關節帶來太大的壓力。
2.有損關節健康的運動——高強度負重鍛煉
爬山和爬樓爬山和爬樓時會給位于膝蓋前方的髕骨帶來很大的壓力。需要提醒的是,下山或下樓梯時的壓力要比向上爬的壓力大2~3倍。因此,膝骨關節炎患者應當盡量避免爬山和爬樓運動。
蹲起有的骨關節炎患者想通過蹲起運動,來鍛煉肌力和關節活動度,其實這種鍛煉與爬山、爬樓類似,會對膝關節特別是髕骨產生損傷,會加速髕骨軟骨的磨損。
拎重物拎重物或背重物都會加重關節負荷,帶來不利影響。
關節腫脹、疼痛,表明有關節滑膜炎、關節積液。在這種情況下,患者需要休息,少站、少走,盡量避免下肢關節承重。建議在坐位或臥位進行適當的肌肉鍛煉,比如勾腳抬腿等,必要時,到醫院進一步診治。
如果在下肢關節腫脹、疼痛的情況下仍堅持走路、跑步等運動,就會導致關節病情進一步加重,延長后續康復需要的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