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當前,我國慢性病防治形勢復雜,55~64歲人群慢性病的患病率達到48.4%,65歲及以上老年人的患病率達62.3%?!斑\動是良醫”理念將運動療法與藥物治療有機結合,不僅能更有效地管理疾病,還能顯著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這一理念在高血壓、糖尿病、慢性阻塞性肺疾?。ㄒ韵潞喎Q“慢阻肺”)等慢性病的防治中顯得尤為重要。下面,我們針對三類慢性病患者,量身訂制運動指導方案。
運動原則高血壓患者應選擇中等強度的有氧運動,避免劇烈運動。運動前需測量血壓,在醫生的指導下制訂個性化的運動計劃。建議下午或傍晚時運動,避開上午6時至10時的血壓高峰期。
運動方式推薦有氧運動,如快走、慢跑、騎自行車、游泳等;抗阻運動,如仰臥起坐、深蹲和啞鈴,注意避免憋氣和過度用力;柔韌性訓練,如瑜伽、太極拳等;綜合性功能訓練,包括平衡、協調、步態控制,特別適合老年高血壓患者。
運動強度中等強度,即達到最大攝氧量的40%~60%。建議從日常體力活動開始,如家務勞動、騎車購物等,每周總運動時間或總運動量達到一定水平即可。
運動頻率和時間定期進行有氧運動,每天至少運動30分鐘,每次至少持續10分鐘,建議每天總運動時間40分鐘以上。
特別提醒
高血壓患者應確認自身無缺血性心臟病、心力衰竭等心血管并發癥,然后再根據體能、年齡、體重制訂運動方案。2級(醫院就診時收縮壓160~179毫米汞柱和/或舒張壓100~109毫米汞柱)及以下、未合并心腦血管疾病的高血壓患者,適合進行運動訓練,而3級高血壓患者(收縮壓大于等于180毫米汞柱和/或舒張壓大于等于110毫米汞柱),應在接受降壓治療后再運動?;颊咴谶\動前后,應進行熱身和放松活動,防止出現運動損傷。除運動訓練外,還應進行綜合干預,如減少食鹽、酒精攝入,戒煙等。

運動原則糖尿病患者運動應循序漸進,制訂個性化的運動計劃。運動前需進行全面的醫學評估和運動能力評估,確保運動安全、有效。
運動方式推薦有氧運動,如快走、慢跑、游泳、騎自行車等;抗阻運動,如仰臥起坐、深蹲和啞鈴;傳統運動,如太極拳、八段錦,可提高心肺功能和身體柔韌性。
運動強度有氧運動應采取中等強度,達到最大攝氧量的50%左右。50歲以下者運動心率為100~120次/分,50歲及以上者為100次/分。可以用“稍費力”或“輕松”的主觀感覺作為強度指標。
運動頻率和時間有氧運動時間每周應在150分鐘以上,每次20分鐘或更長。如進行抗阻運動,堅持每周2~3次。注意,不建議合并冠心病者進行高強度訓練。餐后60~90分鐘運動效果較好,可以有效降低餐后血糖。
特別提醒
糖尿病患者在運動前后要注意監測血糖,避免血糖未控制時進行劇烈運動。1型糖尿病患者空腹血糖超過13.8毫摩爾/升或尿酮體陽性者,應注意運動中可能會出現高血糖。相反,注射胰島素或口服降糖藥(特別是磺脲類藥物)的人更容易發生低血糖,如果運動量大,應補充能量或減少胰島素用量。糖尿病患者在運動時應穿著適合的運動鞋和服裝,選擇合適的運動環境,運動前后各進行5分鐘的熱身和放松活動,運動后注意補充水分。有嚴重并發癥的糖尿病患者,如心功能不全、嚴重糖尿病腎病或視網膜病變等的患者,應謹慎選擇運動方式和運動強度。
運動原則根據疾病的嚴重程度及并發癥,個體化制訂運動處方,運動務必遵循循序漸進的原則。
運動方式推薦有氧運動,如步行、爬樓梯、慢跑、游泳等;抗阻運動,使用啞鈴、彈力帶或自身重力進行訓練;柔韌性訓練,如呼吸操、八段錦、太極拳等。
運動強度有氧運動以中等至高強度(50%~80%最大功率)為宜,可根據個人耐受情況進行調整??梢圆捎肂org呼吸困難量表(見左圖)的4~6分,作為運動強度參照。
慢阻肺患者進行抗阻訓練時,初次訓練以60%~70%一次最大重量負荷(1RM),老年人以20%~50%1RM,經常訓練者以80%1RM以上的強度進行。
運動頻率和時間有氧運動每次堅持20~60分鐘,每周3~5次;抗阻訓練每周2~3次,每次2~3組,每組8~12次;柔韌性訓練每周2~3次。
特別提醒
慢阻肺患者在居家訓練前,需要在醫院進行完整的病史采集、體格檢查和功能評估,根據檢查結果與醫務人員共同制訂最佳管理方案?;颊咴谟柧毲靶柙u估是否存在心血管和肌肉骨骼系統的異常,在初始訓練階段需監測心電圖、血壓和血氧飽和度等,判斷是否需要吸氧治療。同時,要保證充足的熱身和放松運動,避免過度訓練。
無論是高血壓、糖尿病患者,還是慢阻肺患者,運動都能在疾病管理中發揮重要作用。但在實施運動處方時,必須個體化定制,遵循安全性原則。堅持科學運動,慢性病患者就能夠有效改善身體狀況,享有更高的生活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