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幾年,人們對健康飲食的追求愈加強烈,其中一個表現就是嚴格控糖。高糖飲料有些“不得人心”,取而代之的是零糖飲料品種漸增、銷量火爆。可見,“零糖更健康”的理念已經深入人心。有趣的是,現在的年輕人不僅在飲食方面追求零糖,甚至在人際交往中也要奉行“零糖理念”。那么,“零糖社交”會讓人際交往寡淡無味嗎?
“零糖社交”主打不過分親密、不過分甜膩的人際互動模式。個人在社交互動中依然保持自我的獨立性,與他人拉開并維持適當的距離。情緒價值的滿足也不再過多依賴外界,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實現自給自足。
實際上,“零糖社交”的出現反映了一種有趣的社會文化變遷現象,即個體主義上升,集體主義下降。文化心理學家通過對近幾十年來世界主要國家的文字出版物進行綜合分析后發現,過去人們行文的開頭更多使用“我們(We)”,而現在則更多使用“我(I)”,這表明相較于以前,現在的人們更加注重自我表達,以及自己在人際關系中所處的中心地位。
在集體主義文化下,人際交往模式呈現互相依存的狀態,強調個體對于集體的依從。而在個體主義文化下,人際交往模式呈現相對獨立的狀態,強調個體對自己內心的遵從。
可見,從“為融入集體而社交”到“為滿足自己而社交”,人們在不斷追求社交“去糖化”。

“零糖社交”受到當代年輕人的喜愛,主要還是因為它符合我們追求健康社交的特點。
首先,“零糖社交”可以實現去偽存真、去粗取精?!傲闾巧缃弧苯^不是為了社交而社交,而是為了找到能夠理解并且支持自己的知音。這種社交方式在乎的不是朋友數量的多與少,而是朋友質量的高與低。
一項心理學研究證實,真正影響個人主觀幸福感水平的,并非朋友的數量,而是朋友之間友誼的質量。換句話說,一個高山流水般的知音,好過十個朋友圈里的點贊之交。
其次,“零糖社交”可以讓自己更好地享受社交中的松弛感。在過往的集體主義文化下,社交模式強調個人對他人的照顧、對集體的服從,這在一定程度上會給個人帶來緊張和壓力,因為個人必須時刻照顧別人的情緒或者關注外界的反應。而“零糖社交”減少了對外界的關注,既保持與他人的情感聯結,又不必看他人的眼色行事。約束少了,行為自然松弛。
最后,“零糖社交”有助于保護個人隱私,尊重個體差異?,F在的年輕人喜歡做自己,注重個人隱私與邊界,不愿打擾別人,也不想被他人打擾。哲學家納斯鮑姆指出,當個體覺察自身的邊界受到隨意侵犯的時候,就會產生像物品一樣被驅使的感覺。這種物化的體驗會讓我們感到缺少基本的尊重,還會帶來負面的情緒體驗。“零糖社交”就像一個宣誓牌,赫然寫著“我非物體,尊重個性”。
除了“零糖社交”,當代年輕人還在探索更為豐富的社交模式。比如,時下流行的“搭子社交”,即看電影找電影搭子,做運動找健身搭子,打游戲找游戲搭子,甚至寫論文也可以找到學術搭子??傊?,搭子們基于各自的興趣愛好而組局,基本不介入除愛好以外的其他生活范疇。
盡管叫法不同,但“搭子社交”與“零糖社交”都有共同的內核,即輕量化社交。產生這種社交模式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生活節奏加快,人們在應對工作之余實在無暇分出精力社交;二是社會流動不停,人們在客觀上難以構建并維系長期的社交關系;三是個人興趣與追求日趨多元,主觀上也很難找到與自身各方面興趣愛好完美契合的社交對象。因此,多種輕量化的社交滿足了人們對社交的需求,人們又不會被社交所累。
人類就是社交動物。心理學家將人際交往視為人們的基本心理動機之一。大量心理學研究表明,良好的社交關系是較有效的幸福源泉,可以幫助我們抵御生活中的挫折感,提升心理韌性,減少不良情緒。所以,我們每個人都應該享受社交帶來的好處。
秉持“零糖社交”的理念,我們可以在遵從內心選擇的基礎上,更好地與社交對象建立深層次的社交關系??梢哉f,“零糖”摒棄了不必要的甜膩,保留了更多的營養。
不過,還要提醒大家,“零糖社交”雖好,但不要貪杯。過度追求以自我為中心的社交可能會帶來“圈層化”“壁壘化”。久而久之,就會出現社交中的繭房效應,讓人成為圈層里的井底之蛙,越來越難以聽到外界真實、有趣的聲音。
著名哲學家羅素有句名言,參差多態乃是幸福的本源。所以,要想獲得真正幸福的體驗,在追求自身需求、照顧自身體驗的同時,我們也要保持開放、謙卑的心態,不僅要享受在舒適區里暢游,也要試圖打破壁壘,與不同的人保持交流,感受多樣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