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西漢農書《尹都尉》的作者身份與歷時傳播

2024-09-03 00:00:00周迪郭偉玲
出版科學 2024年4期

[摘 要] 結合目錄學、制度史知識,考證《尹都尉》成書于西漢武帝末年至漢成帝初年之間,作者為北地某尹姓農都尉,明晰了圖書信息。梳理《尹都尉》著錄、引用、注釋三種歷時傳播途徑,指出該書內容散逸、名聲猶存的傳播困境,從傳播受眾精英化、傳播內容雙重性、傳播媒介效果受限三個方面,分析秦漢農書傳播效果不佳的原因,強調傳播模式對農書存亡的重要影響。

[關鍵詞] 《尹都尉》 傳播困境 著者考證 農書 傳播模式

[中圖分類號] G239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9-5853 (2024) 04-0120-09

The Authorship and Ephemeral Dissemination about the Western Han Dynasty of Agricultural Book of the Yin DuWei

Zhou Di Guo Weiling

(Library of Huazho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Wuhan, 430070)(College of Literature, Communication University of Zhejiang, Hangzhou,310021)

[Abstract] Combining the knowledge of cataloging and institutional history, the paper proves that the book was written between the end of Emperor Wu and the beginning of Emperor Cheng of the Western Han Dynasty, and that the author was an agricultural lieutenant with the surname Yin in the northern part of the country, thus clarifies the information of the book. The paper sorts out three communication paths of Yin DuWei, which include recording, citation and annotation, points out the difficulties of the book’ s dissemination dilemma in the sense that its content is scattered and its reputation still exists, and analyzes the reasons for the ineffective dissemination of Qin-Han agricultural books from the three aspects of the elitism of the dissemination audience, the duality of dissemination content, and the restriction of the effect of the dissemination medium, then highlights the important influence of the dissemination mode on the survival of the agricultural books.

[Key words] Yin DuWei Dissemination dilemma Identification of author Argricultural book Dessemination mode

[基金項目] 本文系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大項目“中國古農書的搜集、整理與研究”(21&ZD332)、國家社會科學基金一般項目“中古時期藏書官制嬗變研究”(22BTQ003)階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簡介] 周迪,華中農業大學圖書館副研究館員;郭偉玲,通訊作者,圖書館學博士,浙江傳媒學院文學院副教授。

《漢書·藝文志》(簡稱《漢志》)諸子略“農家”著錄農書九種,集漢前農書之大成,但除《氾勝之書》“可能流傳到了北宋初年”[1],并因《齊民要術》等引用保存下來三千余字,其余八部難覓原貌。傳世效果不同導致研究成果不均衡,《氾勝之書》研究成果[2]較為豐富,其余八部農書原書難覓。《王氏》六篇“全然無考”;《董安國》《趙氏》圖書不存,作者信息可查;《神農》、《野老》、《宰氏》(作《范子計然》)、《尹都尉》、《蔡癸》五部經過馬國翰輯佚,收入氏著《玉函山房輯佚書》中,重現世間,傳播海外,但篇章、內容遭遇學者質疑。《神農》一卷采自唐代《開元占經》,“完全沒有屬于農耕技術性質的文字”[3];《野老》一卷,“只是呂氏春秋的士容論,與漢書藝文志所說的野老書無關”[4];《宰氏》輯成《范子計然》三卷,兩者是否等同,學者存在爭論[5];《尹都尉》一卷、《蔡癸》一卷“并非《漢志》原來所指”[6];八部農書存于目錄、簡介[7],研究尚未充分展開。《漢志》著錄漢前農書幾近于散逸,與《漢志》諸子九家典籍相比,傳播效果不佳,傳世性差。與之形成鮮明對照的是先秦諸子的“重農”學說,以及自漢文帝“農本”到漢武帝的“力農”[8]確定重農國策,漢朝統治者均認為農業乃為政之本,秦漢農書傳播效果與當時政治因素、社會環境、文化思想形成巨大反差。

為什么秦漢農書傳播成為知識生產與社會因素互動的反例?其如此特別的背后蘊含著何種原因?文章擬以《漢志》著錄的《尹都尉》為個案,勾畫秦漢農書歷時傳播媒介與過程,討論傳播效果不佳的原因,總結漢魏之際農書傳播模式的變遷,探索文化、政治、思想等因素對農書傳播的影響,以期豐富古代農書傳播研究方法, 拓展古農書研究領域。

1 《尹都尉》著作信息

《尹都尉》是一部僅存在于它書之中的真實農書,自它在西漢劉向《別錄》中出現后,《漢書·藝文志》《新唐書·藝文志》《通志·藝文略》《清史稿·藝文志》《清史稿藝文志及其補編》接連著錄,在農書《齊民要術》《農政全書》《過夏續錄》、類書《藝文類聚》《太平御覽》、集部《全上古秦漢三國六朝文》直接或間接引用,作為典故出現在唐代史書《北史·蕭大圜傳》《周書·蕭大圜傳》、宋代王應麟《漢書藝文志考證》、明代楊慎《升庵詩話新箋證》、清代杭世駿《杭世駿集·道古堂文集》等文史書籍,圖書流傳斷斷續續,直至馬國翰《玉函山房輯佚書》輯《尹都尉》一卷,清人趙鑾揚認為輯本“輒取要術諸法補為尹書,已屬張冠李戴”[9],《尹都尉》從漢代誕生,到歷代的目錄著錄、典故引用,以至清人輯佚,年代、著者等信息逐漸模糊。

1.1 成書時間

有關《尹都尉》成書時間,觀點不一。石聲漢認為 “此書時代最低限度應在西漢中葉或末葉”[10],陳直根據馬國翰輯本更作《漢書新證》:“曹公疑即曹參,因尹都尉名澤,見于《氾勝之書》,尹都尉為西漢初齊人無疑。”[11]

《漢志》著錄的農書九家,《神農》《野老》《宰氏》為先秦著作,董安國為漢代內史,陳直考證董安國為文帝十四年內史董赫之字[12],趙氏疑為漢武帝末年搜粟都尉趙過 [13],氾勝之為漢成帝時儀郎,董癸為宣帝時弘農太守,雖說《漢志》著錄圖書并未完全按照作者時代順序,《尹都尉》位于《董安國》《趙氏》兩書之間,以董、趙兩人時代參考,推測《尹都尉》時代上限不應早于漢文帝時期。

漢成帝河平三年(公元前26年)八月,“光祿大夫劉向校中秘書,謁者陳農使使求遺書于天下”[14],這是其著作《別錄》產生的前提和基礎。《尹都尉》一書有兩次機會進入官藏,漢武帝“建藏書之策,置寫書之官,下及諸子傳說,皆充秘府” [15],漢成帝“謁者陳農使使求遺書于天下”[16],《尹都尉》的成書下限應該限定在漢武帝與漢成帝之間。

王毓瑚認為:“尹是作者的姓,都尉則是他的官職。”[17]《百官表》云:“(都)〔郡〕尉,秦官,掌佐守典武職甲卒,秩比二千石,……景帝中二年更名都尉。”[18]圖書年代可限定為漢景帝-漢武帝,或是漢景帝-漢成帝時期,具體時代可依據“都尉”一詞進一步明確。

1.2 圖書著者

西漢“都尉”職官構成復雜。第一類都尉為地方長官,西漢南北83郡中“有都尉治所者共計61郡”[19],都尉獨立治所,比二千石,總掌一地行政事務,“掌治民。……常以春行所主縣,勸民農桑”[20]。第二類為關都尉,武帝元鼎三年(公元前114年),“關都尉尹齊為中尉,一年抵罪”[21],因有“都尉”“尹”兩個關鍵詞,尹齊成為《尹都尉》作者。《漢書·尹齊傳》載尹齊以刀筆吏遷御史,以廉遷關都尉,以能拜中尉,后任淮陽都尉,“所誅滅淮陽甚多,及死,仇家欲燒其尸,妻亡去,歸葬”[22]。尹齊是否撰寫農書《尹都尉》,無直接史料可證明,或可猜測尹齊在任淮陽都尉執政一方,有創作農書條件,但依其身后事的記載,為官之志不在民生農桑。

第三類農都尉,武帝時始置于邊郡,主屯田殖谷。王毓瑚認為《尹都尉》的作者“更可能是一個農都尉”[23]。《漢書》中與農都尉相關信息,任職者班況、馮參,地點上河(北部郡富平)、張掖郡番和。漢武帝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自朔方以西至令居,往往通渠置田,官吏卒五六萬人”[24],有職官專門負責水利屯田,“自張騫、李廣利征伐之后,初置校尉,屯田渠犁”[25]。居延漢簡錄漢元帝永光二年(公元前42年)大司農非調上書:“武以東至西河郡十一農都尉官,官調物,錢谷曹轉糴為民困乏,啟調有余給”[26],從武威郡到西河郡之間五郡共設11位農都尉,職掌錢谷,居延、朔方等地設置有農都尉之農府。陳直認為“邊郡都尉,大半兼稱為農都尉”[27]。西漢邊郡之郡都尉、屬國都尉、各部都尉多攝農事,《漢官舊儀》曰:“農都尉,皆不治民,不給衛士”[28],雖在軍中,但并非純粹武職,兼受大司農及本郡太守節制。內地各郡多有都尉治所,“大多數郡都尉涉及屯田事宜者,皆可稱為農都尉”[29]。圍繞《尹都尉》作者官職,都尉設置出現交叉,郡都尉與農都尉同秩同責。

《太平御覽》引《別錄》,《尹都尉》內有種瓜、種芥、種葵、種蓼、種韭、種蔥等內容,果蔬種類多產北方。《齊民要術》引《廣志》曰“瓜之所出,以遼東、廬江、敦煌為美”[30],《漢書·地理志》載:“敦煌,……杜林以為古瓜州地,生美瓜。”[31]蔥、蓼、芥、葵等菜均為北方地區蔬菜,蔥、蓼為佐料,蓼“古之為味,……俗以其葉裹肉,煨食之,香烈”[32],《禮記·內則》記載蓼的種子可以腌漬豬、雞、魚、鱉;芥,《方言》曰:“芥,草也。江淮南楚之間曰蘇,自關而西或曰草,或曰芥。……趙魏之郊謂之大芥,其小者謂之辛芥”[33];葵,《齊民要術》專篇記述,秦漢以來為北方主要蔬菜。

綜合《尹都尉》一書的時代、職官信息,《尹都尉》的成書時代為漢武帝末至漢成帝初之間,作者為北方諸郡中尹姓都尉,或任邊境各郡之農都尉,專掌屯田,職位顯要;或任北方諸郡之都尉,掌一縣之政,重視農桑;從邏輯上推斷,前者更有可能。秦漢“農家者流,蓋出于農稷之官”[34],三代時期農官世襲,“父子相傳,以持王公,是故三代雖亡,治法猶存”[35],《左傳》曰“民不遷,農不移”,人們世守其業,專業技術是他們以能獲祿守官基礎,秦漢時期的葆子、任子、久任制度,保障了農官家族技能、經驗的傳承。農書《尹都尉》十六篇,涉及水果、蔬菜種植,不可能是一朝一夕的靈感創作,而是長時間的農官職責履行和田間經驗的總結,某尹姓都尉,重視農桑,撰寫著作,或在世時主動獻書國家,或死后遺書為陳農等謁者搜羅,最終入藏中秘,為劉向所錄,傳于后世。

2 《尹都尉》歷時傳播的知識考古

《尹都尉》與其他八部農書作為一個知識集群存在于兩漢以后目錄著作中,不似《趙氏》《王氏》的全書無考,也不如《氾勝之書》《蔡癸》等圖書內容確定,處在特殊的似存非存狀態。現存《尹都尉》“那是(馬國翰)輯錄《齊民要術》中種瓜、葵、芥、蓼、韭、蔥諸條而成,顯然就是以《別錄》的記載為依據”[36],卻非《尹都尉》圖書原貌,但它卻一直存在它書引用、文史典故中,因此梳理《尹都尉》一書的知識,可通過目錄、引用、典故三種途徑梳理千余年歷時傳播過程。

2.1 目錄著錄傳播

追溯源頭,西漢劉向《別錄》最早著錄《尹都尉》,《七略》承其后,《漢志》更接,《漢志》“是以劉歆《七略》為藍本‘刪其要’而來,而劉向《別錄》又是《七略》的前驅”[37],三篇目錄前后相接,著錄“《尹都尉》十四篇,不知其世”,位于“《董安國》十六篇”與“《趙氏》五篇”之間,成為《尹都尉》傳播源頭。歷數各代官史目錄和私人目錄,明確著錄《尹都尉》者有《別錄》《七略》《漢書》《新唐書》《通志》《玉海》,《宋史》《明史》不錄,與《氾勝之書》對比,見圖1。《尹都尉》的著錄于兩漢與宋代兩個朝代,《氾勝之書》在元代以前著錄,元明兩代疑似散逸,《清史稿·藝文志》中雖著錄《尹都尉》《氾勝之書》,只是以馬國翰輯佚書的名目入錄,不能算作原本。

2.2 內容引用傳播

劉向《別錄》敘錄圖書格式特定,“條其篇目,撮其旨意”[38],如“《申子》六篇,名不害,京人。申子名不害,河東人,鄭時賤臣,挾術以干韓昭侯,秦兵不敢至。學本黃老,急刻無恩,非霸王之事。今民間所有上下二篇、中書六篇,皆合二篇,已備過,太史公所記也”[39],包括書名、篇數、著者、內容、著錄情況五項內容, “每一篇都是具備這樣的形式和內容”[40],《尹都尉》當如此。按《漢志》《藝文類聚》《太平御覽》轉引《別錄》內容,《尹都尉》書有十四篇,“尹都尉書有種瓜篇,尹都尉書有種蓼篇,尹都尉書有種芥葵蓼韭諸篇”[41],包含了書名、篇數、內容的列舉,缺少著者信息。考劉向著錄《神農》《氾勝之書》《蔡癸》等書,分別有“疑李悝及商君所說”“氾勝之時為議郎,使教田三輔,有好田者帥之,徙為御史”“蔡癸邯鄲人”[42]等推測,可知劉向著錄圖書,會對作者的身份、官職、籍貫進行考證,《漢志》在承襲《別錄》《七略》內容,或減或加,《神農》著錄“六國時,諸子疾時怠于農業,道耕農事,托之神農”,著錄《氾勝之書》言“成帝時為議郎”[43],但《漢志》著錄《尹都尉》作者“不知其世”,應直接轉引,《尹都尉》在劉向校書時,著者信息已然不明。

《尹都尉》存世兩條佚文。一條是《齊民要術》卷一:“尹擇取減法,神農復加之”[44](清人周廣業在《過夏續錄·區田》[45]中引用,并改“擇”為“澤”),“尹擇”何解?第一種說法認為尹擇就是尹都尉,馬國翰、陳直[46]持此論,“尹澤為都尉之名,意其為漢成帝以前人也”[47];第二種說法是否認“尹擇”是人名,石聲漢認為“與氾書現存材料反復比較后,我們假定,‘尹’是‘居’字之誤,‘取’字是‘趣’字之誤,‘減’字是‘咸’字之誤。即這七個字,改作‘居澤,趣時,咸法神農’八個字”[48];繆啟愉提出第三種說法,斷定該條內容“不會是《漢書·藝文志》農家類著錄的《尹都尉》書”[49];三種說法,各存其理,各有其失。馬國翰在清代學者中可謂輯佚“第一家”[50],農學造詣深厚,“編纂了《農諺》《月令七十二候詩自注》《夏小正詩自注》等有關農事生產的圖書”[51],不能輕易否認馬說;石聲漢是我國著名的農學家,農書校釋“嚴守校勘成法、絕不輕改原書”[52],在考證“尹澤”時,改四字,增一字,斷句讀,改動頗大,說服力較差;繆啟愉的直接否認,缺乏支撐證據。

第二條佚文,《藝文類聚》:“劉向《別傳》曰:都尉有種蔥書,曹公既與先生言,細人覘之,見其拔蔥。”[53]馬國翰將此句輯佚為《尹都尉書·種蔥篇》[54],學者陳直因之考證“曹公疑即曹參,……尹都尉為西漢初齊人無疑”[55]。清人趙鑾揚提出反對,“先生”是“先主”之誤,此條文字“乃別引后漢事一條,或竟輯為都尉書,大謬”[56]。考“拔蔥”之語,見《太平御覽》卷977引“曹公”條,“《華陽國志》曰:曹公既與先主語,失匕。……曹公亦悔失言,使人覘之,見其拔蔥,公曰:‘閣耳公未覺也。’其夜先主急去”[57]。同一件事在《三國志·蜀書二·先主傳》:“曹公數遣親近密覘諸將有賓客酒食者,輒因事害之。備時閉門,將人種蕪菁,曹公使人窺門。……其夜開后柵,與飛等輕騎俱去”[58],劉備以種菜為障眼法趁機遁逃,雖有種蔥、種蕪菁的區別,但可疏證趙氏觀點,此條非《尹都尉》內容,乃混同《華陽國志》條目。

2.3 典故注釋傳播

《尹都尉》雖內容散逸,卻以典故、注釋留名后世,生命力頑強。

《周書·蕭大圜傳》《北史·蕭大圜傳》各收蕭大圜賦,有“獲菽尋氾氏之書,露葵徵尹君之錄。……田畯相過,劇談稼穡”[59],獲菽是種豆,“露葵”是種菜,與氾勝之相對,“尹君”指尹都尉。蕭大圜“性好學,務于著述”[60],在梁時為宗室,有機會接觸到梁朝巨量藏書,入北周后為麟趾殿學士[61],可觀北周藏書,他所能見到的圖書可以說是當時最大體量的藏書了。南朝梁詩人宗懔有詩《春望》:“日暮春臺望,徙倚愛余光。都尉新移棗,司空始種楊。”[62]明楊慎曰:“宗懔,字元懔,南朝梁人,后仕周,著《荊楚歲時記》以錄荊楚歲時風物故事”[63],宗懔與蕭大圜是同時期人,其著述興趣也更偏向名物,應該也看過與《尹都尉》相關圖書,間接可證南朝梁時,《尹都尉》一書尚未散逸,蕭大圜、宗懔見過此書。

唐《藝文類聚》引劉向《別錄》敘錄,《太平御覽》因之,成為之后注釋的源頭,宋人羅愿著《爾雅翼·釋草》“蓼”載:“漢尹都尉書有種芥葵蓼韭蔥諸篇,而長沙定王故宮有蓼園。”[64]《農政全書》《漢書注校補》《爾雅義疏》注疏文字時均引用了《尹都尉》的著錄內容。

清雍正十三年(1735年)杭世駿(1696—1772)撰《廬州劉母壽序》言:“文還讀尹都尉書,習賈思勰之術,種楊嫁杏,生殖益茂。”[65]杭世駿熟知經史,博聞多識,用“尹都尉”“賈思勰”典夸贊劉文還在農業上的博學和成就,以《尹都尉》指代果蔬種植圖書,《齊民要術》指代農桑之事,兩廂區分,可知《尹都尉》自漢到清兩千余年的持續傳播,圖書特色依然鮮明。

3 秦漢農書歷時傳播分析

3.1 《尹都尉》歷時傳播效果

基于特定圖書的傳播效果分析存在兩個層面,其一是知識的傳播,借助受眾進行知識再生產與傳播;其二是媒介傳遞,以出版、保藏形式進行圖書載體流傳。農書《尹都尉》的歷時傳播呈現知識傳播的連續與媒介傳播的斷裂,偏重于前者的傳播,決定了特定的斷與續傳播效果。借助拉斯維爾“五W”模式羅列《尹都尉》傳播要素,可知它自成書以后,圖書未能進入流通領域充當傳播媒介,而是以著錄、引用、典故形式傳播,傳播內容以他人重新建構的知識為主,傳播受眾與農人無關,主要依賴關心農事的士人進行知識再傳播,傳播過程中傳播源的偏移、傳播過程的受限、傳播受眾的狹窄以及傳播媒介的間接性等因素,導致《尹都尉》的傳播困境。

擴大至《漢志》著錄的秦漢九部農書,《尹都尉》的傳播困境在其他八部中多少存在,這或許有關漢前農業知識集體散逸的核心要素,秦漢農學知識如何跨越時間傳續下去,傳播過程中是否已經斷裂?斷裂與連續之間是否存在深層原因,如農書傳播放置在兩漢以來的社會系統中,關注其中充當中介的聯絡環節,圍繞受眾、內容等核心要素分析其傳播困境,也許會發現影響農書傳播效果的更多要素。

3.2 影響秦漢農書傳播效果的因素分析

古農書傳播活動發生在一定社會關系中,傳播受眾、內容、媒介與特定時代、制度、思潮等因素產生關聯,最終影響、制約著傳播效果。

第一,秦漢農書傳播受眾的精英化限制了圖書的傳播范圍。“受眾是考察(傳播)效果的基點與立足點”[66],圖書傳播是從一人到另一人的載體和內容傳遞過程,而秦漢農書的早期傳播者多以官吏、士人為主,如九部古農書中的《宰氏》的傳播,首見《別錄》《漢志》目錄著錄,兩《唐書》《通志》等接續著錄,《論衡》《后漢書》《齊民要術》的引用,唐顏師古注《漢書》的注釋,清代馬國翰、黃奭、茆泮林和民國時期魯迅等人輯佚,中外圖書館的典藏,學者的研究,構成了該書的完整傳播鏈。在決定古農書傳播效果的諸因素中,受眾集中在關心農事的仕宦人家、致力考證的目錄學家以及記錄歷史典籍的史家等精英階層,普羅大眾并未進入傳播過程,知識生產與知識實踐不能形成互動促進。

中國古醫書的傳播情況可成反證,其知識生產以“經驗醫學”為主,通過知識再補充實現層累增長,醫學知識的生產者與實踐者、傳播者三位一體,即使官方主導醫書編撰,強調醫學的專業性,設置專門機構,吸納廣大醫者參與。而農業知識的生產者與實踐者兩相分離。古農書編纂者多為官員士人,緣起于任官職責、個人興趣、家族家訓、仕途不順等個人社會因素,依賴對“間接經驗”收集與匯總,如賈思勰編纂《齊民要術》“采捃經傳,爰及歌謠,詢之老成”[67],徐光啟《農政全書》“考之載記,訪之土人”[68]。知識生產者、傳播者與知識實踐者三項分離,直接制約中古時期的農書創作與傳播效果。

第二,秦漢農書傳播內容的雙重性替代了圖書本體傳播。圖書的傳播價值在于知識,以及傳播過程中所引發的知識的再創作。秦漢農書編撰成書后,缺乏充足的史料證明圖書進入社會流通。西漢時期雖然征書、獻書活動頻繁,但獻書主體以藩王和大臣[69]為主,圖書進入宮苑藏書樓,“成為帝王府庫之中的珍寶,他人無法利用”[70],這導致不僅圖書的知識內容得不到充分利用,連載體傳播都受到控制。西漢劉向領校中秘書,編寫《別錄》著錄藏書信息,之后為《漢書》所承緒,成為史書的組成部分,農書信息經由特定群體的認可得到流傳,而農書作者信息和內容信息的殘缺往往被忽略,形成了西漢農書在傳播內容上的分割,其圖書本體內容和自身載體因為深藏宮苑不能傳播,而圖書信息借由《別錄》《漢志》等目錄著錄,后人引用注釋,成為主要的傳播內容。

第三,農書傳播媒介效果受限。秦漢古農書的媒介效果會受到內容、功能、輿論等因素的制約,圖書傳播活動受限,傳世效果不佳。

歷朝統治者宣揚“重農”,以農為本,先秦時期農家學說指向治國之道,是“政治思想和政治觀點”[71],江瑔提出“農家之學所言者道也,農事之書所言者術也”,重道而輕術,農書不被當作農書書寫,而是“經綸之一種”,其撰寫目的在于“率天下而豐衣食,絕饑寒,使盜賊屏息,禮樂盛興,非至治乎?”[72]以經觀農,在利農與治國兩種知識意義的斗爭下,是古農書“為治”功能更具正當性,這就限制了農書的創作與閱讀只能是士宦大夫,知識生產互動面狹窄。

《四庫全書總目·農家類》評價農書條目蕪雜,“諸家著錄,大抵輾轉龐牽”[73],諸多目錄“農家類”只收錄眾所周知的農書,更多的農書分布在子部、史部各類,如亢倉子《農道篇》分在了“道家類”,《范子計然》在舊唐書著錄為“五行類”,《新唐書》則歸入農家,學者對農書范疇認知不同,導致諸家目錄對農書著錄范圍不同,農學知識的傳播媒介更加分散。

秦漢古農書著者多假托他人,或者具名不顯,導致后世考證艱難,其原因在于士人的農書編撰思想。東漢經學家鄭玄將諸子目為小道,文人雅士對耕織之事更是“諱而不言”[74],偶有發力,多是退居江湖之作,與社會、政治互動性差,脫離一線實踐,傳播面狹窄。相比之下,同為“小道異端”的醫書的創作與社會、政治互動良好,與醫療實踐緊密相連,傳播效果佳。古人認為醫者“論病以及國,原診以知政”[75], 士人更有“不為良相,便為良醫”的進退之說,“醫學知識的傳播事關人民福祉,醫籍點對點的傳播方式勢必不能滿足社會需求,于是長久以來政府及民間力量以各種方式努力擴大醫籍以及醫學知識傳播力度”[76],自北魏開始,官方力量參與編訂醫書,宋代 “儒醫”的身份崛起,更使得醫書編撰者數量多、身份廣,成就了汗牛充棟的醫書典籍;另外醫學生學習醫書天經地義,《天圣令·醫疾令》第4條:“諸醫、針生,初入學者,先讀《本草》《脈訣》《明堂》,……次讀《素問》《黃帝針經》《甲乙》《脈經》”[77],相比之下,務農者無需讀農書,甚至無需識字,“耕田而食,堯何等力”[78]?在田間辛苦勞作,從事生產,無需從事知識生產,無需教化,是為“庶人力于農稼”,但“其士競于教” [79],對農業技術的總結,進行知識生產屬于“士人”的教化職責,理論與實踐受囿于階層、身份的懸殊,這就使得農書的傳播游離在知識階層中,而農業知識的實踐則在廣袤的田地間父子相傳,農書的編纂與傳播很難直接促進農業生產力的提高,也就造成農書傳播效果不佳的現象。

4 結 語

綜上,以《尹都尉》所代表的《漢志》著錄的九部農書,“揭示了農業文明起始階段人們對天地、自然、耕作日漸成熟的認識與思考”[80],但是由于其傳播模式的缺陷,傳播內容、傳播媒介、傳播者等方面的限制,使得它在歷史中“名存實亡”。而北朝《齊民要術》的廣泛傳播,則與之形成鮮明的對比。《齊民要術》總結了秦漢時期的農業知識,以之前的農書為基礎,成為中國最早最綜合的農書,憑借其內容的傳播、強大有力的傳播主體,“承前啟后、繼往開來”[81],持續影響世界農業的發展。圖書傳播模式不同,形成了圖書存亡的關鍵要素,以內容為核心、擴大傳播主體、融合多種媒介,是古代農書傳播過程是否具有持續性的關鍵要點。

注 釋

[1]梁家勉.中國農業科學技術史稿[M].北京:農業出版社,1989:237

[2]《氾勝之書》輯佚以清人洪頤煊、馬國翰為先,點校本以石聲漢《氾勝之書今釋》(北京:科學出版社,1956)與萬國鼎《氾勝之書輯釋》(北京:中華書局,1957)為最佳,研究論文多至20余篇。

[3][17][23][36]王毓瑚.中國農學書錄[M].北京:中華書局,2006:1,7,8,7

[4][6]石聲漢.氾勝之書今釋[M].北京:中華書局,2021:103,103

[5]參與相關討論的學者有金德建衍、白奚、饒恒久、李零、陳成吒、楊繼承等人。

[7]毛雍編《中國農書目錄匯編》(南京:金陵大學圖書館, 1924:1)“總記類”著錄《古農書輯佚九種》一冊,見于《農學叢書》中,包括神農書、野老書、范子計然、養魚經、尹都尉書、氾勝之書、蔡癸書、養羊法、家政法等九種農書;倉修良主編《漢書辭典》(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1996)著錄《漢志》所錄農書九種,《兩唐書辭典》《清史稿辭典》同樣著錄,前者著錄沿襲漢志,后者著錄馬國翰輯佚本;王毓瑚《中國農學書錄》(北京:中華書局,2006:1-14)著錄神農、夏小正、管子、宰氏、野老、呂氏春秋、董安國、尹都尉、趙氏、蔡癸、氾勝之、王氏等秦漢農書,并對圖書作者、成書年代、圖書內容等介紹考證。論文:裘是.先秦農家經濟思想卮言[J].金融管理與研究,1992(1):73-78;潘法連.讀《中國農學書錄》札記之三[J].中國農史,1989(4):96-101

[8][15][21][22][25][31][34][75](漢)班固撰;(唐)顏師古注.漢書 [M].北京:中華書局,1962:1138, 1701,779,3659,4537,2882,1743, 1780

[9][56]顧廷龍.清代硃卷集成 七十八冊[M].臺北:成文出版社,1992:98, 23-34

[10][68][72][74](明)徐光啟撰;石聲漢校注;石定枎訂補.農政全書校注 [M].北京:中華書局,2020:2246,2,2,2

[11][12][46][55]陳直.史記新證[M].北京:中華書局,2008:252-253,33,252, 252-253

[13][14][16][20][38](漢)班固撰;(唐)顏師古注,王先謙補注.漢書補注 [M].北京:商務印書館,1959: 2024,316,316,1138,1701

[18][24](漢)司馬遷撰;(南朝宋)裴驕集解;(唐)司馬貞索隱;(唐)張守節正義.史記[M].北京:中華書局,1982:3134,2911

[19]陳威廷.論西漢郡(部)都尉治所設置[G]//梁安和,徐衛民.秦漢研究(第八輯).西安:陜西人民出版社,2014:91

[26][27][29]陳直.居延漢簡解要[M].北京:中華書局,2009:247,249,249

[28](清)孫星衍等輯;周天游點校.漢官六種[M].北京:中華書局,1990:48

[30][32][49][67](北魏)賈思勰著;繆啟愉校釋.齊民要術校釋[M].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1998:152,217, 90,18

[33]周祖謨校箋.方言校箋[M].北京:中華書局,1993:19

[35]梁啟雄.荀子簡釋[M].北京:中華書局,1983:38

[37]傅榮賢,房亮.姚振宗《七略別錄佚文》略論[J].大學圖書館學報,2022,40(3):122-128

[39][41][42]姚振宗.師石山房叢書·七略別錄佚文[M]. 上海:開明書店民國三十五年鉛印師石山房叢書本,1946:12,13,13

[40]王重民.中國目錄學史論叢[M].北京:中華書局,1984:21

[43](漢)班固撰;王繼如主編.漢書今注[M].南京:鳳凰出版社,2013:1051

[44][48](北魏)賈思勰著;石聲漢校釋.齊民要術今釋[M].北京:中華書局,2009:67,67

[45](清)周廣業撰;祝鴻熹,王國珍點校.過夏續錄[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13: 6

[47][54](清)馬國翰輯.玉函山房輯佚書·農家類·尹都尉書[M].光緒十年楚南湘遠堂刊本:1,48

[50]王重民.清代兩個大輯佚書家評傳[G]//中國目錄學史論叢.北京:中華書局,1984:299

[51]章宏偉.馬國翰與《玉函山房輯佚書》[J].濟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19(4):21-25

[52]張波.賈學之幸:石聲漢先生古農學思想、研究方法和學術成就淺識[G]//不可齋農史論集.西安:陜西人民出版社,1997:422-423

[53](唐)歐陽詢撰;汪紹楹聯校.藝文類聚[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 1418

[57](宋)李昉等撰.太平御覽 [M].北京:中華書局,1960:4328

[58](晉)陳壽撰;(南朝宋)裴松之注.三國志[M].北京:中華書局,1982:875

[59](唐)李延壽.北史[M].北京:中華書局,1974:1064

[60][61] (唐)令狐德棻等.周書[M].北京:中華書局,1971:759,757

[62](明)楊慎撰;王大厚箋證.升庵詩話新箋證[M].北京:中華書局,2008:171

[63](梁)宗懔撰;(隋)杜公瞻注,姜彥稚輯校.荊楚歲時記[M].北京:中華書局,2018: 106

[64](宋)羅愿撰;石云孫校點.爾雅翼[M].合肥:黃山書社,2013:93-94

[65](清)杭世駿.杭世駿集[M]. 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15:252

[66]周葆華.大眾傳播效果研究的歷史考察[D].上海:復旦大學,2005:10

[69]謝士豪. 西漢征書與獻書研究[D].石家莊:河北師范大學,2022:34

[70]郭偉玲.試論漢唐之際官方藏書建設的非持續性窘境[J].圖書館理論與實踐,2021(5):129-136

[71]裘是.先秦農家經濟思想卮言[J].金融管理與研究,1992(1):73-78

[73](清)永瑢等.四庫全書總目[M].北京:中華書局,1965:852

[76]于賡哲. “然非有力 不能盡寫”:中古醫籍受眾淺論[J]. 陜西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08, (1): 78-87

[77]天一閣博物館,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天圣令整理課題組校證.天一閣藏明鈔本天圣令校證 附唐令復原研究[M].北京:中華書局,2006:578

[78](漢)王充著;黃暉撰.論衡校譯 [M].北京:中華書局,1990:253

[79](春秋)左丘明撰;(晉)杜預集解.春秋左傳集解[M].南京:鳳凰出版社,2015:428

[80]吳平.古代農業文明進程中的古農書發展研究[J].出版科學,2023,31(5):5-13

[81]黨曉虹.《齊民要術》的歷時傳播及其影響因素:基于傳播學視角的初步分析[J].中國農史,2019,38(1):24-34

(收稿日期:2024-01-17;修回日期:2024-05-06)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国产亚洲男人的天堂在线观看| 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站软件| 色综合激情网| 亚洲成网777777国产精品| 国产区人妖精品人妖精品视频| 亚洲成人动漫在线| 一级毛片基地| 精品国产Av电影无码久久久| 久久a毛片| 欧美人与动牲交a欧美精品| 福利视频一区| 高潮爽到爆的喷水女主播视频| 日韩大片免费观看视频播放| 亚洲视频影院| 日本色综合网| 国产精品亚洲一区二区三区z| 婷婷色一区二区三区| 香蕉精品在线| 久久精品91麻豆| 国产尤物在线播放| 日韩欧美在线观看| 欧美在线一二区| 一级黄色欧美| 亚洲无码91视频| 亚洲第一成年网| 欧美国产日韩在线| 啪啪免费视频一区二区| 91久久国产综合精品女同我| 精品无码视频在线观看| 亚洲第一区在线| 国产精品福利尤物youwu| 香蕉国产精品视频| 久久婷婷色综合老司机| 国产综合网站| 日韩第八页| 91小视频在线观看| 99精品福利视频| 久久综合九色综合97婷婷| 91娇喘视频| 一级毛片中文字幕| 一级爱做片免费观看久久| 日本精品视频一区二区| 91人妻日韩人妻无码专区精品| 97视频免费在线观看| 日本午夜三级| 日本日韩欧美| 啪啪永久免费av| 成人精品视频一区二区在线 | 丁香婷婷久久| 无码视频国产精品一区二区| 国国产a国产片免费麻豆| 国产精品亚欧美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一欧洲中文字幕在线| 亚洲天堂日韩在线| 人妻中文久热无码丝袜| 在线欧美a| 伊人久久综在合线亚洲91| 中文毛片无遮挡播放免费| 成年人视频一区二区| 国产午夜在线观看视频| 一本无码在线观看| 国产高清在线观看| 美女视频黄频a免费高清不卡| 性视频一区| 高清久久精品亚洲日韩Av| 99免费在线观看视频| 日韩经典精品无码一区二区| 高清欧美性猛交XXXX黑人猛交| 欧美亚洲一二三区| 亚洲天堂在线视频| 日韩在线1| 久久香蕉欧美精品| 久久久久九九精品影院| 99热最新网址| 国产综合无码一区二区色蜜蜜| 国产精品9| 婷婷色中文网| 最近最新中文字幕免费的一页| 自拍偷拍欧美| 亚洲Va中文字幕久久一区| 午夜激情婷婷| 久久99国产综合精品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