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陽出來啰兒,喜洋洋啷啰,挑起扁擔啷啷扯,哐扯,上山崗啷啰……”
在成千上萬首民歌中,若要問我哪一首民歌最能傳達幸福的、歡樂的心情,我首推人們耳熟能詳的《太陽出來喜洋洋》。
循著這歌聲,我來到它的源頭——重慶市石柱土家族自治縣。《太陽出來喜洋洋》正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石柱土家啰兒調的代表作之一。漫步在石柱縣城,一處石碑碑文告訴我們,《太陽出來喜洋洋》源自石柱縣土家人的原生態啰兒調,后經改編成為廣為傳唱的昂揚歡歌。這是石柱人以鑿石為史的方式,發出他們自豪的宣言。
我走進石柱古寨村落,走訪村寨老人,探尋歌聲的源頭——在遙遠的過去,這里是一片蠻荒之地,也是一片世外桃源。在陽光下,炊煙裊裊升起,藍天與白云相映成趣,野花讓蝴蝶翩翩起舞,曠野讓眾鳥深情歌唱,農田里充滿了勞動的歡樂……
挑起扁擔拿起斧,走了一山又一山。這幅在歌聲中反復出現的景象,在石柱的古鎮西界沱最常見。古代巴地盛產鹽。因為長江,因為古老的巴鹽古道,西界沱成了巴鹽貿易的重要一站。走遍四方尋找商機的徽商,像一粒粒卷在風中的種子,隨風一路翻山越嶺,看見這條江,看見這汪水,便把身心安放在這里了。
長江沿岸的古鎮布局多是和長江平行的,順江鋪排。但在西界沱,落地生根的鹽商、船幫、店家等行商坐賈則從江邊的下鹽店開始,沿著“背二哥”行走的山路建房開店。徽派建筑和土家族吊腳樓,不同的建筑風格融合在一起,形成長江上著名的“天街”。這些古老的店鋪一級一級隨山勢向上延伸,最后到達山頂的獨門嘴。古鎮和長江垂直鋪排,在公路、鐵路并不發達的漫長歲月里,西界沱成為長江上繁華的老碼頭之一,迎送著無數人從遠方來、到遠方去。
《太陽出來喜洋洋》的曲調是上揚的,西界沱的古道也是上揚的。從江邊的碼頭直到山頂的獨門嘴,來這里的人們才算走完云梯街這一千多級青石階梯。獨門嘴上有一棵老黃葛樹,以“一樹遮三縣”聞名一方。從萬州來,踏上石柱,前方是忠縣。隨著行政區劃的變更,如今這一片都屬石柱。古老的西界沱也在漫長的時光里漸漸失去了那個充滿鄉愁的“界”字,成為今天的西沱。但在不少人心里,這里依然是“一樹遮三縣”的地方。
站在高高的山頂,我遐想遠古的時空,遐想伴隨第一個音符飄起的那抹陽光的喜悅……
清晨,人們拿著被他們喚作“開山”的斧頭,踏上蘊藏在大山深處的財富之路。他們挑著扁擔,背著繩索,上山開荒。當太陽從方斗山、七曜山升起,曠野之間灑滿金黃色的光。太陽讓土地更加干燥,讓人們的腳步更加穩當、心情更加愉悅,讓莊稼更早成熟,讓山林的果香更濃。太陽讓每個人的臉上都充滿了笑容,給人們補充著力量和勇氣。
因此,在砍完一捆柴火后,在摘得一籃山果后,面對太陽,人們充滿感恩。這種感恩從原始的音樂節奏中蕩漾起來:
“太陽出來啰兒——”
感恩的歌聲一代代流傳,一代代積累。歌曲的旋律雖然單一,但充滿了泥土的質樸,這正是經典民歌的精髓所在。
歌聲紛飛,穿過歲月的河流。歌舞之鄉石柱有著深厚的音樂土壤。民歌的珍品,就像從深井中舀出的一口甜泉,注定會在這片土地出現。
現在,無論是在鄉村,還是在都市,我們都能聽到《太陽出來喜洋洋》這首歌曲。這源自歲月、起自祖先的歌曲,讓人想起一個地方,那個地方叫西沱,那個地方叫石柱!那個地方有關于太陽、關于喜悅、關于勤勞、關于幸福的造句。
從山頂的獨門嘴望去,腳下是古老的西沱古鎮,那是西沱刻意保留下來的鄉愁。在向上的云梯街上,有一家家向上的老店。昔日搶手的“鍋巴鹽”不再是今天店鋪的主角,取而代之的是獨具特色的柴火鍋巴洋芋飯、米米茶、油炸米豆腐、油錢粑等,也有頗具城市氣息的咖啡、啤酒。在云梯街上,背著高高背架子的“背二哥”來來往往。他們今天不為遠方的客商而背,不為繁重的貿易而背,而是為傳承一種文化而背,給遠遠近近的游客展示那段在路上的歲月。
“太陽出來啰兒,喜洋洋啷啰——”
我們為幸福歌唱。
朝前走,陽光正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