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張金箔厚度僅為0.11微米,500張疊在一起,才約等同于一根頭發絲的厚度;經過數萬次錘打,10萬張金箔的質量僅有178克……一串讓普通人聽著驚嘆的數據,卻是南京金箔鍛制技藝國家級代表性傳承人王必生數十年如一日的操作標準。
南京金箔鍛制技藝始于東晉,至今已經有1 600多年的歷史,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素有“中華一絕”之稱。1973年,王必生進入南京金線金箔總廠,師從譚柱石學習打金箔的技藝。冬練三九,夏練三伏,王必生每天早上4點起床,光著上身,手拿一把筷子,練習打錘的基本功“滑膀子”。第二年,王必生開始給師傅打下手。到了第三年,他才能勉勉強強自己上去捶打金箔。在三年學徒期滿后,還要幾個師傅鑒定通過,他才算出師。
南京金箔鍛制技藝有12道工序,分別為黃金配比、化金條、拍葉、做捻子、烙(落)金開子、沾金捻子、打金開子、裝開子、炕炕、打了戲、出具、切金箔。其中,打了戲需要把1克金子捶打成1平方米的金箔,難度可想而知。無論是春夏還是秋冬,王必生每天掄錘敲打金箔8個小時,然后拖著疲憊的身軀回到家,吃飯時拿筷子的手都在抖。
金箔的錘藝是有講究的,打開工序須兩名工匠對坐,上手掌小錘,執掌翻紙、移位等技術要領,要求“疊得起、推得著、吃得開、喂得進”。下手掄大錘,大錘重8斤(4 000克),要求“舉錘擦耳,落錘擦胸,上下一線,錘正鼻梁開子的技術標準是要打得均勻,呈蟹殼狀”。“當時,我光著膀子,穿著一個大褲衩,手上都是新舊交替的水泡。”王必生坦言,自己也打過退堂鼓,在師父的勸說下堅持了下來。
讓王必生沒想到的是,這一堅持就是50年。從學徒到大師,王必生已經想不起自己從哪一刻迎來了身份上的轉變,他說:“從時間上講,好像就是一瞬間的事,但這一瞬間里有說不完的苦,流不完的汗水。”
到了20世紀90年代,隨著機器的轟轟響聲,人工打金箔逐漸被取代,許多人紛紛轉行改業,而王必生卻選擇留下。“師傅還在,我怎么能走呢?”他給出的理由很簡單。后來,當傳統打金人越來越少時,人們才猛然發現傳統手藝正隨之而去。2006年,南京金箔鍛制技藝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09年,王必生被評為南京金箔鍛制技藝代表性傳承人。
近年來,隨著社會的發展,金箔的運用途徑越來越廣泛,人工敲打已經滿足不了日益增長的市場需求,但機器生產也得由懂金箔鍛制的人來操作。然而,在王必生看來,機器打箔是無法徹底取代人工打箔的。
“這是老祖宗世世代代留下的技藝,如果在這一代失傳,以后再光復起來就困難了。”王必生決心要把人工打箔這門手藝傳承下去。近幾年,他拍攝了大量關于金箔鍛制技藝的影像資料,并收集、整理出了許多文獻。“我們要去做文創,和這個時代接軌,去做年輕人喜歡的東西,把老一輩人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傳承下去。”在王必生看來,南京金箔貼上的不僅僅是真金,還有打金人一輩子的堅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