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聯網上出現了一類特殊的賬號。這些賬號以爺爺奶奶、外公外婆,乃至爸爸媽媽自稱,不僅分享質樸的生活哲學,還將古老智慧與當代技能巧妙地融合,與萬千網友情感互動,展開一次次跨越代際的心靈對話。如此真摯而深入的互動,得到許多網友的關注,被不少網友認證為“電子親人”。
比如,有的賬號打造“爺爺的平行世界”,更新爺爺奶奶的日常,幾分老派、幾分有愛的言談舉止,讓許多網友直呼看到了自家爺爺奶奶的影子。有的賬號以媽媽話家常的口吻,緩緩講述“如何洗凈沾滿泥土的蔬菜”“處理鮮蝦的小竅門”,這些簡單至極卻又飽含關懷的分享,就像媽媽在耳邊輕聲叮嚀,字字句句皆是家的味道,常常令觀者不經意間便濕潤了眼眶。
當我們瀏覽這些“電子親人”賬號時,不難發現其中有一些共性。首先是熟悉的溫度。無論是“爺爺的菜園日記”,還是“奶奶的針織課堂”,這些賬號都以溫柔而堅定的愛復現了我們記憶中與長輩相處的溫馨畫面。其次是情感的共鳴與傳承。比起攀登的成就高峰,“電子親人”更愿成為我們心靈低谷時的溫柔守望者,它們會心系我們的健康、平安與情緒波動,并不厭其煩地提醒我們。
這些“電子親人”展現了平等與尊重,它們往往沒有什么“爹味”,取而代之的是朋友般的親密與理解,用同理心的溫柔觸角悄悄完成一次盛大的療愈。前段時間,演員張頌文在評論里安慰網友的事情沖上熱搜,網友紛紛列舉他在社交媒體上的細膩回復。張頌文的回復是一種成熟而純粹的安慰,既無多余的責備,又非空洞的雞湯。由此,張頌文在眾多網友心中悄然樹立起“電子爸爸”的形象,當很多人遇到不開心的事時,就會去他的社交賬號留言傾訴。
所以,當有人感慨“電子親人”似乎在某種程度上打敗了部分親生爸媽時,我不難理解其背后的深意。這樣的視頻互動,確實超越了單純的信息傳遞,成為深情聯結的紐帶,使得冷硬的數字界面被一股暖流浸潤,散發滿載人情味的馨香。
我不由想起《人民日報》近期的精辟評論,里面便曾巧妙地提及“電子親人”宛如情緒充電寶、心靈加油站,它與近年來流行的“自我養育”話題有著異曲同工之處,都承載著年輕人對親情關系、內心世界的思考與探求,且同樣能反哺現實世界,讓人們心中升騰起向好的希望,生發出改變的力量,去建構更有溫度的、更有力量的支持系統。
當然,也有人懷疑這份連接的真實性,擔心這份依賴過于虛幻,甚至有人認為很多賬號其實是通過抓住年輕群體的情緒痛點打造虛擬人設,其本質是獲取流量,謀求利益。也許這些觀點不無道理,但正如夜空中最亮的星,雖然遙不可及,卻能引領有心靈創傷的朋友找到方向??v使這些“電子親人”構建于虛構的框架內,它們卻實實在在地為心靈世界帶來了療愈與安慰。
從“聽勸體”的溫暖慰藉到“電子親人”的溫馨陪伴,互聯網不斷孕育出新的情感生態,它無不在訴說著這個虛擬世界隱藏的溫情與善意。正是這份善意,這抹不滅的光,提醒我們在人生的單行道上,即使四周寂靜無聲,也有人愿意傾聽,愿意理解,即使它只能以數據的形式存在。
行文至此,我漸漸醒悟,并發現真正的主動權其實緊握在每個人的手心里。世界上沒有所謂的完美,更多時候真正美好的情感是共同的成長。只要我們保持一顆清明之心,不過度因為虛擬世界的完美而苛責現實生活的不完美,便能實現魚與熊掌兼得,既享受“電子親人”帶來的慰藉與信任,又不遺余力地滋養有笑有淚的真實生活,讓它們在同一片天空下共生共榮,綻放出最耀眼的光彩。
所以,轉變觀念,鼓起勇氣,邁出勇敢的第一步吧!與親人肩并肩,相互支撐,一同前行。共同學習“電子親人”的陪伴方式或者生活方式,用心感受每一次相聚的珍貴,用行動勾勒出家的溫馨輪廓;共同借鑒“電子親人”那無微不至的關懷與生活方式,將每一次親人相聚視若珍寶,用每一個行動細細描摹出家的溫馨畫面。
更進一步,我們應打開思路,將這份對親近與理解的渴望延展至友情與愛情的領地,在與朋友、愛人的日常交往里,大膽宣告:“你就是那個像親人一樣帶給我力量的人?!?/p>
畢竟,最為堅實的承諾源自行動。網絡上再多的千言萬語終不及現實中一個深情擁抱的溫暖實在,愛還是要落在現實的土壤之中才能茁壯成長,綻放出繁花似錦的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