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封平凡的書信,能玩出多少花樣?
湖廣、閩浙總督裕泰,一封信寫了八頁,卻用了六種顏色。清代大學士章攀桂寫給兄長的家書,米黃色的信紙上浮動著金色的鯉魚,周邊蕩漾著墨綠色的水草和波紋。視線從信紙上掃過,鯉魚閃閃發光,似乎真的在紙上游動。當零距離感受書法和箋紙的藝術之美,窺見古代的人文風采時,我不禁對它們的收藏者王羊羽產生了濃厚的興趣。
王羊羽,書畫鑒定專業人士,信札收藏家。他把傳統信紙玩出了樂趣,玩出了情懷,甚至玩出了“國際范兒”。一封封留有歲月痕跡的書信飽含著質樸的真情實感,散發著漢字美學魅力,讓他產生了深深的迷戀。
收藏信札第一步要鑒定真假,第二步要考證作者、收信人。這要求收藏者知識面廣,有大量的文史知識,熟悉大量名人的手跡書法風格,了解這些作者,還要有根據不完整簽名、書信內容、書法風格乃至箋紙等元素來考證書信作者的能力。王羊羽購買了大量出版過的公私信札收藏集,經常去看信札展覽,并結交了很多信札收藏圈里的朋友。
一次,王羊羽收藏的一封信的落款寫了4個字:期邵培息。其實“期”字并不是名字,表示寫信人家里有喪事。因為信札所用“青蓮室”制竹簡形箋紙是乾隆到嘉慶時期的產物,所以此札雖為孤本,但王羊羽根據落款姓名和紙張年份,再參考文獻資料,基本上可以考證出作者乃乾隆四十九年進士邵培德。有一封信的落款只有一個字:初。箋紙上有一個印章,是“蛻禪”兩個字。王羊羽通過查找資料,名字里面帶“初”字,又號“蛻禪”的,只有一個人,就是晚清時期的翰林書法家曹典初。收藏就是學習,學習就是幸福。
王羊羽還喜歡設計箋紙,所用元素與自己的收藏息息相關,包括名人題字、老拓片、印章、繪畫等。選好了元素之后,并非直接復制到箋紙上,而是要進行設計,取原素材哪一部分、紋樣置于紙張哪個位置、搭配什么紋樣……都要經過反復實驗和修改。另外,他還要與雕版師傅溝通,進行一些細節的修改,比如文字是否有誤、怎樣體現碑刻效果、墨暈感如何凸顯等。經過多次調整后,才能很好地還原原作的味道,以及設計者別出心裁的創意。
王羊羽還收藏了一札張大千詩稿,上面多出了“珍重”二字,并且在兩個字上面留有一個墨點。他覺得很有趣,就把這兩個字和那個墨點摳出來設計成信箋,又專門找人刻了一方“張爰手跡”的印章。他給此箋取名“珍重多一點”箋,送給朋友,寓意珍重友誼。
除了中國名人之外,外國名人手跡也是王羊羽關注的對象。通過收藏外國信札,他常常能發現一些已經被我們遺忘的文化元素。比如中國周邊一些國家的信紙是卷起來的,卷起的信紙首尾相接處會在反面寫字。通過查閱文獻,他發現這種書寫習慣是從中國傳出去的。
作為收藏家,王羊羽自覺擔負了更多的社會責任,而不是將藏品深藏而秘不示人。他舉辦了多場個人信札收藏展,展覽期間,他每天早早來到展廳,親自為參觀者做導覽、講解,把信札的文獻價值、歷史價值等推廣開來,增強大眾的文化自信。
一事極致,足以動人。信札收藏是小眾的,身邊總有不理解和質疑的聲音。但王羊羽的心里是一片凈土,他堅信,人只有在自己感興趣的領域,才能有所建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