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普通人眼里,購物小票是毫無價值的廢紙。可在某些人手中,它們是寶藏。
對于意大利超現實主義藝術家邁克爾·莫西卡來說,幾乎所有的紙張都可以被他當作畫布,其中他備受歡迎的作品就是購物小票系列。莫西卡一直有收集缺了邊邊角角的購物小票的習慣,因為他覺得不對稱和不完美更能激發創作靈感。每次拿到一張購物小票,他就將它作為畫板,或臨摹經典畫作,或刻畫劇集鏡頭。凡·高的《星空》被莫西卡“搬”到小票上,雖在方寸之間,卻惟妙惟肖;《阿拉丁神燈》被他畫在小票上以后,透露著濃郁的西方魔法氣息,好像擦一下,就會有燈神出來;一張小票上畫的是一頭孤狼,它只是張著嘴,可你仿佛能聽到它的咆哮聲……在莫西卡的手里,一張張購物小票不一會兒就變成自帶空間感的高級畫布。這十多年來,他一直熱衷于在小票上創作,并且創作題材不拘一格,喜歡什么就畫什么,真正做到了筆隨心動,心隨“購物小票”飄。
北京曾舉辦過一個名為“支付成功,請拿好您的商品”的活動,活動里展出的作品很有意思——以購物小票作為藝術主體。有一次,藝術家張凱惠產生一個靈感:購物小票是人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廢品,我何不以它為載體,去呈現一件商品的生物形態與其商業價值形態間的差異和融合?于是,她收集各種購物小票,將其揉皺,并把小票中一些所購商品的汁液作為顏料,再通過澆灌透明樹脂的方式將二者融合。在這些作品中,小票代表商業化的符號,食物代表物體本身,樹脂作為融合這兩者的介質,呈現出一種標本的視覺效oy2eWh5tO7IqUT3cbs13XPIGVWbUc8xIQn1k643YKyw=果。張凱惠想用這樣的視覺效果展現一件商品在當今社會的存在方式,也表達出了在商業化下人與物品之間隱形的陌生感。
有一年,上海陸家嘴地鐵站出現了15臺特別的POS機,你只要輕觸POS機,拿出手機支付1元錢,POS機就會吐出一張印有留守兒童寫的小詩的小票。這些小詩有關于長大的理解,有關于對家的渴望,有關于留守兒童的夢想,它們或飽含辛酸無奈,或充滿童真童趣。比如《偷偷長大》:“種子被埋在大雪下安靜發芽,老枯樹在夜里長出一根新枝丫,而我,在爸爸媽媽看不到的地方,偷偷長大。”比如《河里的心事》:“很多人喜歡把心事扔進河里,就變成了石頭。”比如《畫畫》:“你瞧,樹枝在畫畫,星星和月亮是它筆頭上的光。”實際上,這是中國銀聯舉辦的一場特殊公益活動,主題為“詩歌POS機,讓山里的才華被看見”。在他們的策劃下,普通的POS機小票變成溫情詩集,喚起了人們對留守兒童的關注。
美國一家開市客超市的檢票員埃爾利·吉諾·史密斯每天的工作任務是為購物的顧客核檢購物小票。老顧客每次走時,總會和史密斯簡單寒暄幾句,再相互道別。有一天,史密斯隨手在一個顧客的小票背后畫了個笑臉。沒想到,顧客的小女兒看到笑臉后開心極了。這件事瞬間溫暖了史密斯的內心,他暗下決心:以后每天都在小票上為大家畫笑臉。從那以后,凡是史密斯檢查的小票,都會被他畫上可愛的笑臉。他的笑臉有很多款式,有男生版、女生版、卡通版等,每一個都深受老顧客喜愛。
購物小票上有藝術,更有溫暖,它在美化歲月的同時,也感動了許多時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