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季正是江南鰣魚肥時,也是吃鰣魚的最好時節。俗語說:“立夏嘗三鮮,長夏病不沾。”在那三鮮美味中,鰣魚為第一鮮,因為鰣魚最能補虛,增強體能,防止夏躁。
明代寧源在《食鑒本草》中記載:“鰣魚,年年初夏時則出,余月不復有也,故名。”也就是說,鰣魚生性特殊,它棲于海洋,在每年立夏至處暑期間,沿我國東海岸,由南向北生殖洄游,年年準時,故稱時魚,也叫鰣魚。鰣魚別名有三來魚、三黎魚,朱唇鰣魚被尊為極品“子陵魚”。
明代李時珍在《本草綱目·鱗部·鰣魚》中記載:“惟蜀人呼為瘟魚,畏而不食。”清代曹寅在《石花魚》中記載:“楚人不食鰣,瘦瘠亦堪鄙。”可見,鰣魚到了楚地湖北,甚至長江上游的蜀地四川,就被人稱作“瘟魚”,不敢食之。我想,大抵是鰣魚游不到那些地方,人們吃到的鰣魚是因陸運而變了味的鰣魚。
在長江流域的下游,對鰣魚的記載完全不同。《安徽通志稿·物產考》記載:“鰣魚初出采石磯中,漁人聽布谷鳴以為候……此魚為江南珍品。”明代《安慶府志》記載:“長江潮止于小孤(山),其鰣亦止于小孤。”清代《銅陵縣志·物產》記載:“鰣魚,初夏有之,較常鎮差(較)多,價廉甚。七八月間,江中魚子復生,梁(羊)山磯、大通河等處,舉網耀日如銀,俗名鰣魚秧。”
鰣魚頭小嘴尖,形狀像鳊魚,個頭像潮魚,魚鱗像刀魚。鰣魚的鱗大而薄,腹部有梭鱗,邊緣呈鋸齒狀。鰣魚的側身和腹部呈銀白色,頭和背部略帶藍綠色光澤。清代《調鼎集》記載:“性愛鱗,一與網值,帖然不動,護其鱗也。起水即死,性最急也。”漁網一旦觸及鰣魚鱗片,它就因為害怕鱗片受損,就一動不動,被宋代蘇軾稱為“惜鱗魚”。
夏至時,鰣魚膘肥體壯,魚鱗下儲存著豐富的脂肪,蒸熟后油脂滲入魚肉,豐腴柔美,口感極佳。《松江府志》記載:“銀鱗丕粲,厥味鐘焉,存而烹之,肥甘莫匹。”烹制鰣魚的最佳方法是清蒸,不去鱗片,將網油攤在碗底,放上香菇、火腿片、筍片,再將鰣魚鱗面朝下放入,加調味料,上籠隔水旺火急蒸15分鐘,至熟即成。那魚肉口感鮮嫩,化在嘴里油汪汪的,那魚鱗片片,在唇齒間吮吸,令人回味無窮。
北宋蘇軾在《詠鰣》中詩云:“芽姜紫醋灸銀魚,雪碗擎來二尺余。尚有桃花春氣在,此中風味勝莼鱸。”北宋梅堯臣在《時魚》中詩云:“四月時魚卓浪花,漁舟出沒浪為家。甘肥不入罟師口,一把銅錢趁槳牙。”他說鰣魚好吃,勝過莼鱸,甘肥入口,鮮汁飽滿,風味絕佳。
據說,翁同龢在日記里寫吃鰣魚的相關內容有10多處,尤其在他回到家鄉后,親朋好友饋贈鰣魚時,他喜樂盈盈,曾作6首《食鰣魚》,詩中有云:“一箸腥風饜腹腴,嫩如熊白膩如酥,江南雋味世應無。作貢遠通遼海舶,嘗新忝荷大官廚,酒醒忽憶在江南。”
如今,鰣魚已被列為中國二級保護動物。幸而養殖技術越來越成熟,與長江水質相近的新孟河引進了與長江鰣魚外形相似、肉質相媲美的美洲鰣,尋常百姓也可以品嘗這久違的長江鮮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