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唐太宗李世民身邊的諫臣,給人印象最深的當數以犯顏直諫聞名,被唐太宗譽為“鏡子”的魏徴。然而,還有一個布衣才子深得李世民的信任。求賢若渴的李世民為了能夠見他一面,甚至派人“四顧茅廬”,他就是唐朝著名的布衣宰相馬周。
馬周出生于山東聊城,自幼家境貧寒,但他讀書極為刻苦,尤其精通《詩經》《左傳》。長大后,馬周來到長安,在中郎將常何府上做一個門客。
有一天,唐太宗李世民命令大臣上書談論朝政得失。這一下子讓常何犯難了,雖然他在沙場上身經百戰,但胸無點墨,斗大的字不識一個,這該如何是好?突然,他想到了馬周。
最終,由馬周捉刀代筆,幫常何撰寫了一份奏章上交朝廷。在這份奏章中,馬周條理清晰地陳述出二十多條有利于國家行政的建議和解決方案。從小家境貧寒的他對底層人民的生活有更加清晰的認識,對國家政策在社會層面上的施行利弊有著更深刻的了解。看完這份奏章后,唐太宗連連稱奇,認為每一條建議都十分符合自己的心意。
然而,唐太宗深知常何只是一介武夫,能把自己的名字寫工整都謝天謝地了,要說這份奏章出自他手,無論如何也不相信。于是,李世民招常何上殿問話。常何也很誠實,將事情的前因后果如實稟告。
唐太宗欣喜若狂,立刻命人將馬周招來。但等了很久,派出去的人一直沒消息,唐太宗心急如焚,又接連三次派人去請。最終,在唐太宗“四顧茅廬”后,馬周才姍姍來遲。隨后,李世民與馬周進行了一番推心置腹的交談,對馬周的才能贊不絕口。面談完畢,李世民立刻下旨將馬周調入中書門下省,不久又提拔他為監察御史。
有一次,李世民在太平宮巡游,對身邊的下屬說:“你們做臣子的,順著我的時候多,敢直言冒犯的卻很少。今天,我打算聽一聽我最近有什么過失,請各位實話實說,不要隱瞞。”
長孫無忌等人立刻回答:“陛下沒有過失。”
馬周則平靜地說道:“最近,陛下的賞罰尺度有點兒以自己的喜怒情緒作為標準。除此之外,沒有其他過失。”李世民聽完后,不僅接受了這個建議,還感慨地說道:“我于馬周,暫時不見,則便思之。”意思是說,我一天看不到馬周,就開始想念他。
十三年后,由于馬周為國獻策,工作出色,李世民不僅將他升為宰相,還讓他輔佐太子李治,即后來的唐高宗。當時,馬周年僅四十四歲。
只可惜,幾年后,馬周患上消渴癥,久久不見好轉。唐太宗心急如焚,不僅派人在長安風景秀麗之處給馬周修建豪宅養病,安排宮廷御醫會診,甚至親手為他熬湯調藥,并讓太子李治親臨侍奉。
在彌留之際,馬周把以前勸諫李世民的奏折全部要了回來,并親手燒掉。家人不知其故,馬周回答說:“管仲和晏嬰為官時,常常披露國君的過失,還讓史官記錄下來,好在死后留下好名聲。這是一己之私,我不能做這種事。”馬周的深明大義讓李世民非常感動。
在歷史上,魏徴的剛正直諫,唐太宗的從諫如流,一直都是后世推崇的君臣典范。但我想,在李世民心中,讓他時常懷念的,還有一個布衣宰相馬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