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內蒙古扎賚特旗沙化土地擴張和植被退化形勢嚴峻,不僅影響了當地農業發展,更影響了人們生產生活環境的穩定。為給扎賚特旗乃至類似地區的生態環境保護和可持續發展提供有益參考,在分析扎賚特旗沙地和植被現狀的基礎上,探討了工程治沙、生物治沙等沙地治理策略,以及確定植物種類與種植時機、應用先進育苗技術、創新應用移栽技術、防治病蟲害與改良土壤等植被恢復策略。
關鍵詞 沙地治理;植被恢復;內蒙古扎賚特旗
中圖分類號:S727.23 文獻標志碼:C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24.13.022
內蒙古興安盟扎賚特旗位于我國北方的生態脆弱區,當地長期面臨著沙化土地擴張和植被退化的嚴峻挑戰。沙地治理與植被恢復不僅是該地區林業工程的核心任務,也是維護區域生態平衡、促進可持續發展的關鍵所在。鑒于此,筆者深入探討扎賚特旗沙地治理與植被恢復的有效策略,以期為當地生態環境的改善提供科學指導和實踐參考。通過對扎賚特旗沙地和植被現狀的細致分析,揭示導致沙地形成與擴張的自然與人為因素,以及植被退化的深層次原因。在此基礎上,根據國內外相關領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和成功經驗,筆者提出了一系列針對性的治理與恢復策略。這些策略不僅注重工程技術的創新應用,更強調生態系統的整體性和自我修復能力,力求實現沙地治理與植被恢復的協同共進。
1" 扎賚特旗沙地和植被現狀
1.1" 沙地現狀
扎賚特旗地處內蒙古高原的東南部,其沙地分布廣泛且類型多樣,主要有流動沙丘、半固定沙丘、固定沙丘等多種形態。這些沙地不僅嚴重制約了當地的土地利用和農業發展,還對區域生態環境構成了嚴重威脅。
沙地的形成是多種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自然因素方面,主要包括氣候變化、風力作用、水文條件等。例如,干旱少雨的氣候條件加劇了土壤風蝕和水蝕作用,促進了沙地的形成和擴張;人為因素方面,過度放牧、亂砍濫伐、不合理的土地利用等行為加劇了土壤退化和沙化過程。這些自然和人為因素相互疊加,使扎賚特旗的沙地問題日益嚴峻[1]。
沙地對當地生態環境的影響是多方面的。沙地的存在破壞了土壤結構,降低了土壤肥力和保水能力,使植物生長困難,生物多樣性下降。沙地的擴張加劇了風沙危害,對農田、草場、村莊等人類生產生活場所造成了嚴重侵蝕和破壞。此外,沙地加劇了水土流失和荒漠化進程,對區域生態平衡和可持續發展構成了嚴重威脅。
1.2" 植被現狀
受長期的自然和人為干擾,扎賚特旗現有植被種類、覆蓋率都呈現出不同程度的減少趨勢。根據實地調查和遙感監測數據,該地區的植被覆蓋率較低,且呈現出明顯的空間異質性。一些地區的植被覆蓋度甚至不足10%,而另一些地區則相對較高,但整體上仍遠低于歷史平均水平。
植被退化的原因是多方面的。1)氣候變化導致的極端天氣事件加劇了植被的水分脅迫和生長壓力。2)過度放牧和人為破壞使植被無法得到有效的恢復和更新機會。3)土地利用方式的改變也對植被生長產生了負面影響。例如,農田開墾和城鎮化進程占用了大量原本用于植被生長的土地資源,使植被的生存空間受到嚴重壓縮。
植被退化的后果是嚴重的。1)加劇土壤侵蝕和水土流失過程,使土壤質量進一步下降。2)破壞生物多樣性和生態平衡,使生態系統的穩定性和抵抗力降低。3)植被退化還會對當地的經濟社會發展產生負面影響。例如,植被退化會限制農業的可持續發展潛力,影響當地居民的生活水平和福祉[2]。
1.3" 沙地與植被相互關系分析
沙地與植被之間存在著密切的相互作用和影響機制。沙地的形成和擴張對植被生長產生了嚴重的負面影響。沙地的存在破壞了土壤結構和水文條件,使植物生長所需的養分和水分無法得到滿足。同時,風沙活動對植被造成了機械性損傷和生理脅迫,限制了植被的生長和繁殖能力。這種相互作用使沙地與植被之間的關系變得更加復雜和脆弱[3]。
植被的恢復和發展也對沙地治理產生了積極的影響。植被的根系可以固定沙土、防止風沙活動;枝葉可以遮擋陽光、減緩地表水分的蒸發;植被的殘枝落葉和根系分泌物可以改善土壤質量、促進微生物活動。因此,在沙地治理中,植被恢復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環節。通過選擇適應性強的植物種類、采取合理的種植方式和撫育管理措施、加強生態工程技術的研究和應用等方式,可以提高植被恢復的成效和質量,從而促進沙地的治理和生態環境的改善。
2" 沙地治理與植被恢復策略
2.1" 沙地治理策略
針對扎賚特旗的沙地現狀,工程治沙成為短期內遏制沙地蔓延的有效手段。其中,建設擋風墻、擋風屏障、擋風林帶是降低風速、減少風沙活動的關鍵措施。具體而言,這些結構應設計為能夠減緩風速,并在必要時形成連續的物理屏障,以減少沙粒的搬運和沉積。此外,利用沙障、沙袋固定流動沙丘,可防止沙地進一步擴張。這些工程措施應根據沙丘的形態、移動速度和風向進行精確布置,以實現最佳的治理效果[4]。然而,需要注意的是,工程治沙雖然短期內效果顯著,但無法從根本上解決沙地問題。因此,這些措施應被視為為后續的植被恢復創造有利條件的過渡性手段。
與工程治沙相比,生物治沙更注重長期穩定和生態系統的自我修復能力。通過恢復和發展植被,可固定沙土、改善土壤質量,并逐漸形成穩定的生態系統。在選擇植物種類時,應優先考慮具有耐旱、耐貧瘠、抗風沙能力的鄉土植物。這些植物經過長期的自然選擇,已經適應惡劣的環境條件,具有較高的生存率和較強的適應性。植被的配置和撫育管理也是生物治沙中不可忽視的環節。合理的種植密度和混交方式可以形成多層次的植被結構,提高生態系統的穩定性和抵抗力。例如,將深根植物與淺根植物相結合,可以更有效地固定沙土。定期的撫育管理如澆水、施肥、修剪等也是確保植被健康生長的關鍵。這些管理措施應根據植物的生長階段和環境條件進行靈活調整,以實現最佳的治理效果。
盡管工程治沙和生物治沙在理論上具有顯著的應用優勢,但在實施過程中仍面臨著諸多挑戰。1)惡劣的自然環境使治理工作的難度和成本都大大增加。例如,極端的氣候條件、貧瘠的土壤和有限的水資源都可能對植被的生長產生不利影響。為了應對這些挑戰,林業人員需要考慮引入抗逆性更強的植物品種或采用先進的土壤改良和水資源管理技術。2)人為因素的干擾也是影響治理效果的重要因素。過度放牧、亂砍濫伐等人為活動可能導致植被破壞和土壤退化,從而影響治理工作的成果。因此,在制訂和實施治理策略時,林業人員需要充分考慮這些因素并采取相應的措施。例如,加強監管和執法以遏制非法活動;推廣可持續的農業實踐以減少對環境的壓力;提高公眾對環境保護的意識和參與度等。
2.2" 植被恢復策略
2.2.1" 確定植物種類與種植時機
在扎賚特旗的植被恢復策略中,選種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林業人員應根據抗逆性、生態價值、經濟效益選擇要種植的植物。生態價值體現在植物對環境的適應性和對生態系統的貢獻上,如防風固沙、改良土壤、提供棲息地等[5]。經濟效益則意味著植物除了生態功能外,還能為當地居民帶來直接或間接的經濟收益,如植物可藥用或可作為飼料等。通過綜合考量這些因素,可以篩選出既適應沙地環境又具有經濟潛力的植物品種,如沙棘、檸條等。這些植物不僅能在惡劣環境中生存,還能為當地居民提供經濟來源,從而增強他們參與植被恢復的積極性。種植時機的選擇同樣關鍵。扎賚特旗的氣候特點決定了林業人員需要精準把握植物種植時間。在雨季來臨前種植植物,可以確保植物在生長初期獲得充足的水分,提高成活率。
2.2.2" 應用先進育苗技術
育苗環節在植被恢復中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6]。采用先進的育苗技術,如容器育苗和溫室育苗,可以為幼苗提供一個穩定且適宜的生長環境。容器育苗通過使用特制的容器和營養土,確保幼苗在移植前根系完整、生長健壯。溫室育苗則通過控制溫度、濕度、光照等環境因素,加速幼苗的生長并提高其抗逆性。
除了技術層面的應用外,實踐中的精細化管理也至關重要。這包括根據幼苗的生長階段和需求進行精準施肥和灌溉,以及采取定期除草、松土等田間管理措施。通過實施這些措施,可以確保幼苗獲得最佳的生長條件,為后續的移栽奠定堅實基礎。
2.2.3" 創新應用移栽技術
移栽是將幼苗從育苗地轉移到移栽地的關鍵環節。為了提高幼苗移栽成活率,創新應用移栽技術至關重要。1)林業人員可以根據幼苗的根系情況和移栽地的環境條件,選擇合適的移栽方法和技術。例如,對于根系較纖細的幼苗,可以采用帶土移栽的方法,以減少幼苗根系損傷和縮短其適應新環境的時間。2)可以使用生根粉、保水劑等化學物質輔助移栽。這些物質可以促進幼苗根系快速生長和吸水能力的增強,從而提高移栽成活率。3)搭建遮陽網、設置風障等,有效減少太陽輻射和風沙對幼苗的傷害,為幼苗提供一個更加適宜的生長環境。
2.2.4" 防治病蟲害與改良土壤
在植被恢復過程中,防治病蟲害和改良土壤是密不可分的兩個方面。通過建立有效的病蟲害監測和防治體系,并采取定期巡查和科學用藥等措施,林業人員可以及時發現并控制病蟲害的蔓延趨勢,確保植物健康生長。引入天敵、微生物等生物防治方法也是減少化學農藥使用的有效途徑。
針對沙地土壤貧瘠、結構差的問題,林業人員可以采取多種措施解決。例如,可引入有益微生物,增強土壤的生物活性,促進有機質的分解和養分的釋放;可施用有機肥,增加土壤中有機質含量,提高土壤的保水能力和肥力水平。此外,可采用深耕、松土等物理措施來改善土壤結構,提高土壤的透氣性和透水性。通過應用這些綜合策略,可以加快沙地植被恢復。
2.3" 綜合治理與協同發展
沙地治理與植被恢復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需要綜合考慮多個因素和多個方面的協同作用[7]。1)在政策層面上,應加強對沙地治理與植被恢復的重視和支持,制定和完善相關法律法規和政策,為治理工作提供有力的法律保障和政策支持。2)在技術層面上,應加強科技創新和研發,不斷引進和推廣先進的治理技術和恢復方法,提高治理效率和恢復質量。3)需要加強人才培養和隊伍建設,培養一支高素質、專業化的治理團隊來推動治理工作的深入開展[8]。4)需要注重社會參與和公眾意識的提高。通過加強宣傳教育、開展科普活動等方式提高公眾對沙地治理與植被恢復的認識和參與度;通過引入市場機制、推動產業發展等方式引導和激勵社會力量積極參與治理工作。5)加強國際合作與交流,借鑒其他國家和地區的成功經驗和先進技術,推動治理工作不斷發展。
總之,沙地治理與植被恢復是一項長期而艱巨的任務,需要全社會的共同努力和持續投入,才能實現生態系統的穩定和可持續發展。
3" 結語
通過對扎賚特旗沙地與植被現狀的深入分析,揭示了該地區沙地治理與植被恢復的緊迫性與重要性。沙地的廣泛分布、持續擴張及對生態環境造成的嚴重影響,使開展治理工作刻不容緩。同時,植被的退化加劇了沙地的擴張趨勢,對生態系統的穩定性和可持續發展構成了嚴重威脅。針對這一現狀,筆者提出了綜合治理與協同發展的策略。沙地治理方面,應結合工程治沙與生物治沙的優勢,通過采取建設擋風屏障、固定流動沙丘等工程措施,以及恢復和發展植被等生物措施共同遏制沙地的蔓延。植被恢復方面,應注重選種、育苗、移栽等技術措施的合理運用,提高植被的成活率和生長質量。
參考文獻:
[1] 賈洪欣,田賀,任建東.扎賚特旗林業生態建設對林業可持續經營發展的影響[J].內蒙古林業調查設計,2013,36(1):15-18.
[2] 李善杰,羅剛.呼倫貝爾沙地及其重點區域生態環境分析[J].內蒙古林業調查設計,2022,45(6):1-4.
[3] 王楚博.扎賚特旗神山林場森林資源現狀分析與經營對策[D].呼和浩特:內蒙古農業大學,2021.
[4] 由海忠.扎賚特旗森林資源特點分析與評價[J].內蒙古林業調查設計,2017,40(3):1-3.
[5] 高敏娜,白玉亮.扎賚特旗交出生態“綠富美”答卷[N].內蒙古日報(漢),2023-01-28(4).
[6] 于曉杰,魏勇明,許碧霞.正鑲藍旗渾善達克沙地綜合治理方案研究[J].內蒙古水利,2024(4):65-66.
[7] 永海,文明,其其格.鄉村振興背景下加強牧區沙地治理路徑探索:基于內蒙古巴林右旗的調查[J].安徽農業科學,2024,52(10):263-265.
[8] 張旗,候偉峰,張伊敏,等.不同營養管理模式對扎賚特旗圖牧吉草甸草原植被特征影響[J].當代畜禽養殖業,2023,43(6):13-16.
(責任編輯:劉寧寧)
收稿日期:2024-03-15
作者簡介:陳圖博(1978—),大專,工程師,主要從事林業工程研究。E-mail:147171769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