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 簡要介紹了福建省南靖縣自然保護地的基本情況,分析了自然保護地在管理過程中存在著保護地內基本農田面積大、保護區之間相互交叉重疊、人工商品林生產采伐與保護之間的矛盾、原住居民生產生活與保護管理的矛盾等諸多問題,提出了對自然保護地的整合優化對策:將9個自然保護地調整優化為1個國家級自然保護區、4個自然公園;調整自然保護地內農村住宅及建設用地、基本農田、人工商品林等地塊,劃入一批森林資源質量較好的地塊,增加了生物多樣性,有效提升了南靖縣自然保護地的森林資源整體質量。
關鍵詞 自然保護地;現狀;整合優化;對策;福建省南靖縣
中圖分類號:S759.9 文獻標志碼:C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24.13.062
自然保護地是由各級政府依法劃定或確認,對重要的自然生態系統、自然遺跡、自然景觀及其所承載的自然資源、生態功能和文化價值實施長期保護的陸域或海域,包括國家公園、自然保護區及自然公園 3 種類型,是生態文明建設的核心載體,也是美麗中國的重要象征[1]。自然保護地整合優化是構建以國家公園為主體的自然保護地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2],開展自然保護地整合優化,是建立以國家公園為主體的自然保護地體系,踐行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重大舉措[3]。
1963年,福建省人民委員會頒布南靖和溪樂土六斗山為永久禁封保護區加以保護,即南靖縣第一個自然保護地——樂土南亞熱帶雨林自然保護區建立,2001年該保護區與另外 3 個片區合設福建虎伯寮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目前,南靖縣共設有1個國家級自然保護區,1個國家級森林公園,2個省級森林公園,5個縣級自然保護區,共批復面積合計6 303.51 hm2。自然保護地在管理中出現了各種問題和矛盾,現有的自然保護地與社會發展的矛盾日益凸顯[4-6],解決現有自然保護地空間重疊、保護與發展的矛盾等問題刻不容緩。
1" 南靖縣概況
南靖縣位于福建省漳州市西北部,九龍江西溪上游,地處博平嶺山脈的東南面[7],地理坐標:117°0′12″~117°36′36″E,24°26′20″~24°59′58″N,東鄰華安縣,南界平和縣,西接龍巖市永定區,北連龍巖市新羅區、漳平市。縣域總面積1 962 km2,海拔最高1 390.9 m,最低6.1 m,屬亞熱帶海洋性季風氣候,植物生長非常適宜,年均氣溫21.4 ℃,年均降雨量1 821.1 mm,無霜期340 d。南靖縣旅游資源獨特,南靖土樓歷史悠久、造型奇特、聞名中外,是世界文化遺產(福建土樓)遺產地,也是國家5A級旅游景區。交通區位優越,高鐵、高速公路、國道縱貫全縣。
南靖縣素有“樹海”“竹洋”之稱,是省級森林城市和福建省37個重點林區縣之一。據《南靖縣志(1991—2007)》記載,至2007年,縣境有維管束植物共224科,803屬,1 759種,其中列入國家I、Ⅱ級保護植物共有26種。縣內有陸生脊椎動物共302種,其中被列為國家級重點保護的野生動物共有37種[8]。該地植物生長茂盛,屬南亞熱帶常綠闊葉林地帶,是最典型的森林生態系統,是植被類型結構最復雜、生物多樣性最豐富的地帶性植被類型之一,對維護區域生態環境和全球碳平衡等具有重要作用[9]。
2" 研究方法
自然保護地整合優化以2019年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關于建立以國家公園為主體的自然保護地體系的指導意見》《關于在國土空間規劃中統籌劃定落實三條控制線的指導意見》及2020年《自然資源部 國家林業和草原局關于做好自然保護區范圍及功能分區優化調整前期有關工作的函》等文件為指導,結合福建省林業局制定的《福建省自然保護地調查摸底技術方案(試行)(2020年)》《福建省自然保護地整合優化技術指南(試行)(2020年)》和《福建省自然保護地評估論證技術方案(試行)(2020年)》等文件為依據,遵從自然保護地保護面積、保護強度、保護性質不改變的原則,做到應保盡保。
南靖縣進行自然保護地的摸底調查、評估論證,提出調出、調入、退出等整合優化預案,利用“林業二類資源調查”和“國土三調”等基礎數據,做好自然保護地優化整合前期的數據搜集工作。本研究結合南靖縣林業局組織開展南靖縣自然保護地整合優化時的數據,將各保護地的邊界坐標、范圍、功能區等空間數據進行矢量化,并轉換為 CGS2000 坐標,形成空間矢量圖形庫;最后與南靖縣第三次國土調查等專項調查數據進行融合[10],通過有關斑塊調進、調出、功能區轉換、整合等方式對自然保護地整合優化,以期解決自然保護地交叉重疊、區劃不合理、保護與發展矛盾等問題。
3" 現狀及存在問題
3.1" 自然保護地現狀
南靖縣目前已經批復9個自然保護地,其中國家級2個,省級2個,縣級自然保護區5個,各保護地情況詳見表1。
3.1.1" 福建虎伯寮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以下簡稱:虎伯寮保護區)
虎伯寮保護區于2001年6月成立,由4個保護片組成,范圍涉及南靖縣4鎮13村,保護區總面積3 001.00 hm2[11],其中虎伯寮2 053.10 hm2、樂土27.20 hm2、鵝仙洞474.40 hm2、紫荊山446.30 hm2;保護區核心區面積1 410.60 hm2,緩沖區面積819.20 hm2;實驗區面積771.20 hm2。保護區有國家重點保護植物刺桫欏[Alsophila spinulosa (Wall. ex Hook) Tryon]等21種植物;有野生動物724種,其中有黃腹角雉(Tragopan caboti)、白鷴(Lophura nycthemera)等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36種。
3.1.2" 福建南靖土樓國家森林公園(以下簡稱:土樓森林公園)
土樓森林公園于2010 年9月批復設立,批復面積2 233.83 hm2。公園位于南靖縣西南部,由云水謠景區、塔下景區和樹海景區組成,其中:云水謠景區1 133.00 hm2,塔下景區847.10 hm2,樹海景區253.73 hm2。
3.1.3" 南靖半山省級森林公園(以下簡稱:半山森林公園)
半山森林公園于2012年批準設立,為省級森林公園,批復面積208.53 hm2。公園未做功能分區和總體規劃,公園內的植被群落有紅錐林、木荷林、火力楠林等。
3.1.4" 南靖永豐省級森林公園(以下簡稱:永豐森林公園)
永豐森林公園于2012年批準設立,為省級森林公園,批復面積164.87 hm2。公園未做功能分區和總體規劃,公園植被群落有紅錐林、木荷林等。
3.1.5" 5個縣級自然保護區
2016年11月經批準設立 5個縣級自然保護區,分布在全縣5個鎮5村,批復面積共695.28 hm2。
3.2" 存在的問題
3.2.1" 保護地內基本農田面積大
經核查,南靖縣保護地內基本農田面積合計773.53 hm2,占保護地面積的12.80%,其中:虎伯寮保護區基本農田247.69 hm2、土樓森林公園基本農田516.94 hm2、半山森林公園基本農田3.30 hm2、永豐森林公園基本農田1.27 hm2、虎跑嶺縣級自然保護基本農田0.13 hm2、黃枝潤楠縣級自然保護區基本農田4.20 hm2。保護地內基本農田面積大,農田耕種容易造成人為干擾,加大人為災害的發生,不利于保護區生態功能發揮及生態保護管理,存在保護與生存發展矛盾。
3.2.2" 保護區之間相互交叉重疊
根據整合前各個保護地的邊界矢量數據,導入電腦 ArcGIS 軟件進行分析,評定自然保護地之間是否重疊及重疊面積。經測算,虎伯寮保護區與半山森林公園交叉重疊面積達117.60 hm2,占南靖半山森林公園批復面積56.39%,占虎伯寮保護區批復面積的3.92%。此外,福建(南靖)土樓“世界文化遺產”“國家5A級旅游景區”位于土樓森林公園的云水謠景區、塔下景區中,存在區劃面積交叉現象。土樓森林公園既是主要的旅游開展區,也是居民的生活區和生產區,如何協調好旅游、生產、生活和自然保護地管理的關系,是保護地需要解決的現實問題。
3.2.3" 人工商品林生產采伐與保護之間的矛盾
南靖縣保護地共有人工商品林1 152.04 hm2,占保護地面積的18.28%。其中虎伯寮保護區人工商品林185.13 hm2,土樓森林公園內人工商品林919.73 hm2,半山森林公園內人工商品林7.74 hm2,永豐森林公園范圍內人工商品林36.94 hm2,虎跑嶺縣級自然保護區內人工商品林0.05 hm2,大山縣級自然保護區內人工商品林2.45 hm2。人工商品林面積占比大,其生產采伐與自然保護區保護之間存在較大矛盾。
3.2.4" 原住居民生產生活與保護管理矛盾突出
虎伯寮保護區內村莊人口2 224人,村莊宅基地12.82 hm2,土樓森林公園內村莊人口10 830人,村莊宅基地0.23 hm2,半山省級森林公園內0.03 hm2宅基地。保護地內村莊群眾生產生活不利于開展自然保護地工作。
4" 優化對策與對比分析
4.1" 優化對策
南靖縣自然保護地整合優化后有1個國家級自然保護區,4個自然公園。自然公園按級別分類為1個國家級和3個省級,按類型分4個均為森林自然公園。其名稱和面積詳見表2。
4.1.1" 虎伯寮保護區整合優化對策
1)自然保護區的類型和級別保留不變。虎伯寮保護區和半山森林公園存在重疊,按照優化整合原則,重疊部分歸并到虎伯寮保護區,同時將部分原批復范圍內的農村住宅及建設用地、人工集體商品林、永久基本農田等歷史遺留問題突出的斑塊進行調整,減少了建設初期因邊界區劃不合理造成的矛盾沖突,便于后期規范管理[10](見表3)。
2)虎伯寮保護區調入地塊面積42.71 hm2,主要為天然集體闊葉林,調入后可以保證保護區天然集體闊葉林面積不減少。
3)虎伯寮保護區調出地塊面積9.11 hm2,其中調出實驗區基本農田2.41 hm2,調出核心及緩沖區權屬爭議地6.11 hm2,調出核心及緩沖區人工商品林0.59 hm2;調出有利于減少矛盾糾紛。
4.1.2" 土樓森林公園整合優化對策
1)土樓森林公園名稱變更為福建南靖土樓國家森林自然公園,面積1 992.03 hm2,級別不變。土樓森林公園面積調出18.49 hm2,其中調出宅居地、基本農田、商品林、建設用地情況詳見表4,調出修邊0.36 hm2。
2)調整前,土樓森林自然公園涉及探礦權范圍4.63 hm2,位于生態保育區,本次不調出,采取有序退出方式。
3)土樓森林公園境內人類活動較為頻繁,作為以保護土樓世界遺產等人文景觀為主,且具有保護生態和農耕文化雙重功能的自然公園,其內部的永久基本農田面積占比較大,若調出會導致公園的完整性和原真性被破壞,本次予以保留,且申請不劃入生態紅線。調整前,土樓森林公園分布有516.94 hm2的永久基本農田,調整后為512.93 hm2。
4.1.3" 南靖半山省級森林公園優化調整對策
1)重疊部分調出。半山森林公園與虎伯寮保護區重疊117.60 hm2,依據整合規則,重疊的部分歸并到虎伯寮保護區內。
2)部分用地進行適當調整。將3.30 hm2的永久基本農田、0.03 hm2的農村宅基地調出;
3)南靖半山省級森林自然公園本期共計調入17.77 hm2,其中生態公益林調入5.00 hm2,其他調入12.77 hm2。
4.1.4" 南靖永豐省級森林公園優化調整對策
南靖永豐省級森林自然公園優化調整后面積123.16 hm2,合計調出42.34 hm2,其中調出人工商品林32.12 hm2,調出基本農田1.27 hm2,調出權屬糾紛地塊8.95 hm2。
4.1.5" 大山縣級自然保護區轉化為省級自然公園
大山縣級自然保護區因保護對象明確,且靠近重要水源保護地,生態功能服務價值較高,生物多樣性豐富,本次從大山縣級自然保護區調入足夠的面積,以保證此次調整的面積不減少的原則,經過評估,優化調整后的大山自然保護區面積711.17 hm2,大山縣級自然保護區轉為省級森林公園,名為南靖大山省級森林自然公園,相關的機構名稱、級別和隸屬需在原有基礎上做相應的調整。大山省級森林自然公園本期共計調入372.18 hm2,其中修邊調入0.01 hm2,生態公益林調入372.17 hm2。
4.1.6" 4個縣級自然保護區退出
南靖縣4個縣級自然保護區(水尖山縣級自然保護區、虎跑嶺縣級自然保護區、黃枝潤楠縣級自然保護區、五更寮縣級自然保護區)經過評估,保護對象不明確,面積小,也無重大保護價值,此次優化整合予以退出自然保護區范疇。
4.2" 整合優化前后對比
南靖縣整合前有自然保護地9個,整合優化后,有自然保護地5個,其中1個國家級自然保護區,4個自然公園。自然公園按類型分均為森林自然公園,按級別則分為1個國家級和3個省級。
南靖縣自然保護區整合優化前有 6 個,面積4 363.57 hm2,整合優化后,自然保護區調整為1個,面積3 006.61 hm2,其中核心保護區2 228.52 hm2,一般控制區778.09 hm2。
整合優化前自然保護地有基本農田773.52 hm2、商品林1 152.04 hm2、農村住宅及建設用地15.32 hm2,整合優化后,基本農田為758.20 hm2,減少了15.32 hm2,商品林1 128.27 hm2,減少23.77 hm2;農村住宅及建設用地15.24hm2,減少了0.08 hm2,矛盾問題明顯減少。此外,虎伯寮保護區還進行了58.22 hm2功能區調整,土樓森林公園探礦權4.63 hm2將采取有序退出。通過保護地的調整優化,大大減少了矛盾。
5" 結語
自然保護地整合優化是構建以國家公園為主體的自然保護地體系的重要舉措和關鍵路徑,是一項科學性、系統性、復雜性、創新性的工作[11-12]。南靖縣自然保護地的整合優化,堅持問題導向、堅持尊重歷史、實事求是原則,已將部分南靖縣自然保護地內人口密集區村莊、永久基本農田、人工商品林等地塊調出,較為妥善地破解了一批歷史遺留問題,同時也調整劃入一批森林資源質量較好的地塊,增加生物多樣性,有效提升了南靖縣自然保護地的森林資源整體質量,便于今后自然保護地更好的管理和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 李正飛,楊文仙.玉溪市自然保護地整合優化探析[J].西南林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2023,7(5):95-103.
[2] 楊媛媛. 株洲自然保護地整合優化探索[J].林業與生態 ,2021(10):16-17.
[3] 王運濤,趙巖. 自然保護地現狀與整合優化措施[J].林業勘查設計,2020,49(3):88-89.
[4] 孫秋鵬. 經濟高質量發展對環境保護和生態文明建設的推動作用[J].當代經濟管理,2019,41(11):9-14.
[5] 嚴金強,夏碧英.馬克思主義自然觀視域下的生態文明新理念研究[J].理論探討,2020,37(4):77-82.
[6] 汪凌峰,錢建鑫,謝鳳俊,等.南昌市自然保護地管理現狀及整合優化對策[J].南方林業科學,2021,49(4):69-73.
[7] 葉松清. 南靖縣水土保持執法試點工作初見成效[J].福建水土保持,1996(2):50.
[8] 中共南靖縣委黨史和地方志研究室.南靖縣志(1991-2007)[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20.
[9] 劉萬德,蘇建榮,李帥鋒,等. 云南普洱季風常綠闊葉林主要樹種非結構性碳水化合物變異分析[J].林業科學,2017,53(6):1-9.
[10] 李正飛,楊文仙,熊劍.新平縣自然保護地整合優化探析[J].福建林業科,2023,50(2):128-135.
[11] 陳浩,陳傳明.福建虎伯寮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現狀與發展對策[J].林業建設,2007(6):14-16.
[12] 楊媛媛.株洲市自然保護地整合優化探析[J].現代農業科技,2022(4):135-137.
(責任編輯:易" 婧)
收稿日期:2024-02-20
作者簡介:張永平(1974—),本科,工程師,主要從事森林培育與資源管理。E-mail:418892956@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