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 近年來,我國在發展鄉村綠色農業過程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仍存在公眾對綠色農業認識不足、綠色農產品質量安全不容樂觀及綠色產品市場營銷不足等問題,從而制約了鄉村綠色農業的進一步發展。為實現鄉村綠色農業健康可持續發展,基于“雙碳”背景,根據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的面板數據,利用Tobit模型實證分析數字金融對鄉村綠色農業的影響效應,并提出營造優良的數字金融發展環境、提高鄉村綠色農業經營主體素質、推進數字金融業務的全面發展等建議。
關鍵詞 “雙碳”;數字金融;鄉村綠色農業;綠色發展
中圖分類號:F49;F382 文獻標志碼:A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24.13.026
2020年,我國在聯合國大會上提出的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是黨中央著眼全局作出的重大戰略決策,而實現“雙碳”目標與鄉村振興雙贏,是推動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和綠色低碳發展的重要一步。同時,鄉村振興的實現離不開鄉村綠色農業發展和產業興旺。近年來,我國積極提升農業耕地質量,不斷提高農業廢棄物利用率,對地下水資源的保護意識也在逐年增強。雖然我國鄉村綠色農業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發展,但仍然無法滿足人們對優質綠色農業產品的需求。由于鄉村綠色農業受到各種自然條件的制約,綠色農產品面臨著研發風險大、生產周期長的問題,從而影響了金融機構對農村綠色農業貸款的意愿,導致鄉村綠色農業在發展過程中面臨著較為嚴重的資金束緊問題,阻礙了我國鄉村綠色農業的發展進程。
數字金融是以數字信息技術為基礎的金融服務技術,具備門檻低、覆蓋面廣、成本低、效率高等優點。發展數字金融有利于提升金融市場包容性和配置服務效能,促進農業信息共享,提高鄉村綠色農業的金融服務水平和質效,同時保障鄉村綠色農業發展所需資金的可獲得性。因此,研究數字金融對鄉村綠色農業的影響效應,并提出營造良好的數字金融發展環境、提升綠色農業經營者主體的素質、推進數字金融業務的全面發展等相關建議,對促進我國鄉村綠色農業的發展具有必要性和現實性。
1" 文獻回顧
相關研究表明,綠色農業以維護生態安全和資源安全為主要特點,符合生態文明的根本要求,也是與生態文明發展方向相一致的現代農業發展模式[1]。推動鄉村綠色農業發展有助于實現農業現代化,順應農業可持續發展的趨勢[2]。鄉村綠色農業的高質量發展對打造生態宜居美麗鄉村、促進生態文明建設至關重要[3]。目前,我國正處于推進鄉村綠色農業發展的關鍵階段,而此時也是各種矛盾最為突顯的時期[4]。因此,為推動鄉村綠色農業高質量發展,我國應以全新的發展理念為導向,尋求綠色農業發展的新路徑。
數字金融是通過現代信息技術與傳統金融服務業態相結合的新一代金融服務[5]。隨著數字技術的快速發展,數字金融可以提供成本更低、可得性更強的金融服務,能夠有效緩解金融排斥現象、滿足服務對象的金融需求,因此數字金融對經濟發展具有更強的金融支持作用[6]。數字金融不僅提高了經濟提質增效指數和金融效率,促進了金融深化、農業經濟增長,而且改善了數字金融的覆蓋廣度、使用深度及數字化程度,從而顯著提高了農業產值[7-8]。
數字金融可以使農業發展不再局限于貸款抵押物的約束,不僅可以降低農戶融資門檻,還可以提高農業產出,有助于增加農戶經營性收入[9]。發展數字金融可以提升土地流轉的速度、提高農村土地配置效率和農業機械化水平,同時支持以網絡新媒體營銷的方式,提高綠色農產品的曝光度[10-12]。發展數字金融可以從加快建設完善數字金融基礎設施著手,通過縮小區域間數字技術水平差距來實現鄉村綠色農業的發展[13]。
通過系統梳理并歸納相關文獻可以發現,目前國內外關于數字金融助力鄉村綠色農業發展的相關研究已較為豐富,但也存在著不足:1)對數字金融助力鄉村綠色農業的對策研究不夠具體深入;2)對數字金融對鄉村綠色產業的影響效應的挖掘還不夠深入。因此,筆者將基于國內外的相關研究成果和最新發展趨勢,構建鄉村綠色農業發展體系,并運用Tobit模型挖掘影響我國綠色農業發展的相關因素,并提出相應解決措施,以期實現我國鄉村綠色農業高質量發展。
2" 數字金融發展水平對鄉村綠色農業發展影響的實證研究
2.1" 鄉村綠色農業發展水平指標體系構建
筆者借鑒申云等的研究結果,將鄉村綠色農業發展水平作為被解釋變量,將綠色生產、資源綠色利用、綠色經濟效益作為一級指標[14]。在綠色生產方面,選取農用化肥使用量、農藥使用量、農膜使用量為二級指標,反映鄉村綠色農業生產的實際情況;在資源綠色利用方面,選取農作物播種面積、有效灌溉面積、農業機械總動力作為二級指標,反映耕地資源、水資源及動力資源的綠色利用情況;在綠色經濟效益方面,選取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人均糧食占有量、綠色食品獲證單位數作為二級指標,反映綠色經濟效益狀況。在指標體系構建的基礎上,綜合考慮各指標數據的可獲得性等因素,構建了鄉村綠色農業發展水平評價指標體系,具體如表1所示。
基于數據的可獲得性,研究時間范圍為2015—2020年,研究數據來源于《中國統計年鑒》《綠色食品統計年報》《北京大學數字普惠金融指數(2011—2020)》及EPS(Economy Prediction System)數據庫。該數據來源可靠性較強,數據編制方法也較為科學,在國內相關研究中被廣泛應用。
2.2" 鄉村綠色農業發展水平指標數據處理與測算
運用熵值法賦予各項指標權重,對數據進行無量綱化處理,并采用極差變換法使各指標單位相統一。將評價指標分為正向和負向兩類,其中正向指標的數值越高,對上級指標的反映結果就越積極,且與評價結果呈正相關關系;負向指標的數值越高,對上級指標的反映結果越消極,且與評價結果呈負相關關系。隨著負向指標數值的減小,其對上級指標的反映結果呈現出更為積極的趨勢。表2為2015—2020年我國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鄉村綠色農業發展水平。
2.3" 計量模型構建
2.3.1" 模型選擇與變量說明
選取2015—2020年我國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的面板數據,并運用Tobit模型檢驗數字金融對鄉村綠色農業發展的影響效應。選擇鄉村綠色農業發展水平作為被解釋變量,采用北京大學數字金融研究中心編制的《北京大學數字普惠金融指數》(2011—2010年)中的數字普惠金融總指數作為核心解釋變量。選取財政支出水平、人力資本、生態環境作為控制變量(見表3)。表4為各變量的描述性統計。
2.3.2" 模型設定
為考察數字金融對我國鄉村綠色農業發展的影響,構建Tobit回歸模型。Tobit回歸模型表達式為
[Rdgi,t=α+β1IDfdi,t+β2Flei,t+β3Fhci,t+β4Fpci,t+εi,t]" "(1)
式中:α為常數項;Rdgi,t為i省(自治區、直轄市)第t年的鄉村綠色農業發展水平;IDfdit為i省(自治區、直轄市)第t年的數字金融發展水平;β為待估參數;εit表示隨機擾動項。使用Stata15.1軟件處理數據。
表5為Tobit模型回歸結果,模型(1)為僅納入數字金融進行的回歸,結果顯示數字金融發展水平正向影響鄉村綠色農業發展,且在1%的顯著水平下顯著;模型(2)是在加入了一系列控制變量的基礎上進行的回歸。結果發現,數字金融發展水平與鄉村綠色農業發展仍具有顯著的正向影響,并且財政支出水平、人力資本等對鄉村綠色農業的發展存在著顯著的正向影響。
3" 實證結果分析
數字金融發展水平對我國鄉村綠色農業發展具有顯著的影響。筆者基于2015—2020年我國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面板數據,構建了我國鄉村綠色農業發展評價指標體系,測算了省際層面的鄉村綠色農業發展水平。結果表明,數字金融發展水平對我國鄉村綠色農業的發展具有顯著的作用效果,對促進我國鄉村綠色農業的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
數字金融對鄉村綠色農業發展的影響作用較為顯著,并且財政支出水平、人力資本、生態環境等因素也對鄉村綠色農業高質量發展有著正向影響,其中財政支出水平、人力資本因素對鄉村綠色農業發展的影響作用較為顯著,表明支農資金占GDP的比重越高、農民的知識水平越高越會促進鄉村綠色農業高質量發展;而生態環境因素雖具有正向影響,但回歸結果并不顯著,原因是近幾年森林覆蓋率沒有得到明顯的提升。
4" 數字金融促進鄉村綠色農業發展的路徑選擇
4.1" 營造優良的數字金融發展環境
1)加大財政支持力度。政府應加大對鄉村地區數字化、智能化建設的財政支出力度,完善鄉村地區數字金融相關基礎的建設,為數字金融服務鄉村綠色農業提供前提條件。政府應加大對“數字金融+綠色農業”相關經營活動的補貼力度,降低農業經營主體將數字金融用于農業生產的成本,提高農業經營主體對數字金融使用的積極性。2)拓展數字金融在鄉村綠色農業方面的應用場景。促進中國農業銀行、農村商業銀行等與鄉村綠色農業發展相對接,為數字金融帶動鄉村綠色農業發展提供充足的資金保障;打造數字金融與鄉村綠色農業對接的服務平臺,實現綠色農業信息來源渠道多樣化,解決數字金融服務鄉村綠色農業信息不對稱的問題。
4.2" 提高鄉村綠色農業經營主體素質
1)加強教育培訓。向綠色農業經營主體普及數字金融知識,提升其使用互聯網的技能和金融素養;定期開展“數字金融+綠色農業”的相關主題講座,加快綠色農業經營主體將互聯網運用到農業生產生活中,進而促進數字金融服務鄉村綠色農業效率的提升。2)加大在鄉村地區宣傳數字金融的力度。通過上門講解、播放短視頻等形式,綠色農業經營主體可對數字金融有更充分的了解,減少其對數字金融的排斥感。
4.3" 推進數字金融業務的全面發展
1)提高數字金融的覆蓋率。不斷完善鄉村地區網絡通信、信息體系、支付清算及云數據等網絡基礎設施,加大資源投入力度,使數字金融充分涵蓋鄉村綠色農業領域。2)加大數字金融的使用深度。促進鄉村地區產業融合發展,大力發展綠色農產品加工業,以及打造“休閑觀光+綠色農業”等新型農業形態,為數字金融向鄉村地區更多領域延伸提供基礎。3)提升數字金融的數字化水平。依靠數字技術賦能及數字信息的互聯互通,提高數字金融風險管理能力,使其更準確地識別綠色農業發展過程中的風險,增強前瞻預警能力。
參考文獻:
[1] 王庭芳.發展綠色農業與建設生態文明[J].商場現代化,2010(30):109-110.
[2] 郭承龍.江蘇省農業高質量發展評價體系構建與實證分析[J].浙江農業科學,2020,61(9):1712-1716.
[3] 杜志剛.鄉村振興背景下綠色農業發展的困境及路徑探析[J].黑龍江糧食,2022(7):96-98.
[4] 張婉茹,張鵬.新時代山東省綠色農業發展的實現路徑探索[J].科技創新發展戰略研究,2022,6(5):37-42.
[5] AU Y A,KAUFFMAN R J.The economics of mobile payments: understanding stakeholder issues for an emerging financial technology application[J].Electronic Commerce Research and Applications,2006,7(2):141-164.
[6] DINIZ E,BIROCHI R,POZZEBON M.Triggers and barriers to financial inclusion: the use of ICT-based branchless banking in an Amazon county[J].Electronic Commerce Research and Applications,2012,11(5):484-494.
[7] 馬黃龍,屈小娥.數字普惠金融對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影響:基于農村人力資本和數字鴻溝視角的分析[J].經濟問題探索,2021(10):173-190.
[8] 謝源祁,劉輝.數字金融發展對縣域農業經濟增長的影響研究[J].技術經濟與管理研究,2023(3):104-109.
[9] 宇超逸,王雪標,孫光林.數字金融與中國經濟增長質量:內在機制與經驗證據[J].經濟問題探索,2020(7):1-14.
[10] 張伍濤.數字金融對綠色經濟發展的影響研究[D].蘭州:蘭州大學,2022.
[11] 張永奇.數字普惠金融對農村土地流轉的影響及機制研究:來自CFPS與PKU-DFIIC的經驗證據[J].經濟與管理,2022,36(3):30-40.
[12] YAO B,SHANOYAN A,PETERSON H H,et al.The use of new‐media marketing in the green industry:analysis of social media use and impact on sales[J].Agribusiness,2019,35(2):281-297.
[13] 孫學濤,于婷,于法穩.數字普惠金融對農業機械化的影響:來自中國1869個縣域的證據[J].中國農村經濟,2022(2):76-93.
[14] 申云,洪程程.數字普惠金融與農業綠色低碳發展:水平測度和機制檢驗[J].金融理論與實踐,2023(1):45-60.
(責任編輯:劉寧寧)
收稿日期:2024-05-10
基金項目:2023年度石家莊市社科專家培養項目(2023zjpy06)。
作者簡介:賈冀南(1970—),博士,教授,研究方向為人力資源管理。
*為通信作者,E-mail:11605649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