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在鄉村全面振興的大背景下,農旅融合已成為推動農業農村現代化和旅游業轉型升級的重要路徑。基于農旅融合的視角,以廣西壯族自治區凌云縣作為典型案例,分析凌云縣農旅融合的發展特色和實踐情況,探究存在的問題并有針對性地提出相關優化建議,旨在推動凌云縣農旅融合的進一步發展,為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提供有益參考。
關鍵詞 鄉村振興;農旅融合;特色農業;廣西凌云縣
中圖分類號:F592;F327 文獻標志碼:C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24.13.031
隨著鄉村振興戰略的深入推進,鄉村發展正在尋求以特色農業為主導,實現一二三產業融合的新模式。農旅融合作為整合農業和旅游產業、合理開發鄉村資源、帶動村民致富的有效措施,已逐漸成為解決“三農”問題的重要手段,并為鄉村升級發展注入新動力,對加快鄉村振興步伐、推進農業現代化進程、促進農村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1]。為貫徹落實國家和廣西農旅融合發展的部署,凌云縣依托豐富的特色農業、民俗文化、鄉村旅游等資源,積極探索農旅融合發展的新業態和新產業模式,大力推動農旅融合產業發展。
1" 現狀
1.1" 地理區位概況
凌云縣位于廣西壯族自治區百色市北部,地處中國西南地區出海、出邊大通道中心,縣域面積為2 053 km2,北接樂業縣,南鄰右江區,東連鳳山縣、巴馬縣,西接田林縣,距南寧市約300 km,距百色市約80 km。凌云縣現轄泗城鎮、下甲鎮、邏樓鎮、加尤鎮等4個鎮和沙里瑤族鄉、伶站瑤族鄉、朝里瑤族鄉、玉洪瑤族鄉等4個鄉,曾榮獲中國名茶之鄉、中國蠶桑之鄉、中國長壽之鄉、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范縣、國家有機產品認證示范創建區等稱號。
1.2" 自然資源概況
凌云縣地勢西北高東南低,海拔210~2 062 m,地形以山地為主,縣域內山地面積占總面積的93.32%。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夏長冬短,秋高氣爽,溫和濕潤,年平均氣溫19~20.4 ℃,年平均日照時數為1 443 h,年平均降雨量為1 235 mm。縣域內水源豐富,擁有泗水河、布柳河2條干流及11條支流,總流域面積將近1 800 km2;土質濕潤、疏松、肥力高,其土壤含有豐富的鉻和硒,含量均高于全國平均水平的15倍以上。得天獨厚的地形地貌、氣候、水土等自然資源,為凌云縣特色農業發展創造了良好條件。
1.3" 農業發展情況
近年來,凌云縣堅持“兩葉一果一家禽”的產業發展戰略,積極發展茶葉、蠶桑、特色水果、林下生態養殖等生態特色農業。2022年,凌云縣農林牧漁業總產值為23.2億元,同比增長7.4%,增速排百色市12個縣(市、區)第1位。
茶葉產業是凌云縣的重要經濟支柱。作為廣西最大的白毫茶生產基地,凌云縣加快實施茶葉標準化生產管理,做優做強凌云縣白毫茶產業[2]。目前,凌云縣茶葉種植面積已達80 km2,出口基地備案有機茶園面積14.27 km2。隨著茶葉種植規模的擴大,從事茶葉種植、加工和銷售的人員已達5萬多人,占該縣農業總人口的1/4。
蠶桑是凌云縣的另一大生態富農產業。凌云縣通過實施桑園提質擴面工程、推廣先進養蠶技術、強化桑蠶基地建設等方式,不斷壯大桑蠶產業,桑園面積超過66 km2。2022年,蠶桑產值達4.02億元,同比增長20.4%;2023年實施新種和改良桑園15 km2,蠶繭產值同比增長24.8%。
此外,凌云縣著力培育農業產業品牌,認證“三品一標”農產品96個,“凌雲白毫”“凌云烏雞”“凌云牛心李”已成為國家地理標志產品。
1.4" 旅游業發展情況
面對綠水青山,凌云縣充分利用其古府茶鄉的優越條件,以“兩園一山一古城”為抓手,不斷挖掘鄉村文化魅力和生態潛力,重點提升浩坤湖濕地公園、“泗水繽紛”田園綜合體、茶山、凌云古城等景區景點功能,成功打造了一批生態旅游景區品牌,包括浩坤湖、茶山金字塔、泗城州府等3個國家4A級旅游景區,納靈河谷、獨秀峰、紅色彩架、桑梓平懷等7個國家3A級旅游景區,弄福村、浩坤村、金保村、平懷村等4個中國少數民族特色村寨。
另外,凌云縣成功培育了100多個本土商品生產廠家,凌云縣白毫茶、山茶油等12項特色旅游商品獲得了國際大獎,游客滿意度逐年攀升。2023年國慶期間,凌云縣旅游綜合消費達2.59億元,同比增長135%,展現出強勁增長勢頭。
1.5" 農旅融合發展情況
凌云縣以全域旅游發展為核心,結合旅游業和特色農業,延伸拓展“文旅+”產業鏈,培育創意農文旅、農事體驗、田野露營、村居民宿于一體的新興業態。
1)立足優勢資源探索茶旅融合新路徑。凌云縣是廣西最早將茶產業與旅游業相融合的地區之一,如其茶山金字塔景區是一個集茶葉種植示范、生態農業觀光、采茶制茶體驗、旅游購物和休閑度假于一體的旅游勝地。景區約6.7 km2,布置了生態休閑度假區、茶文化體驗區、茶葉加工園區、有機采摘體驗類農業示范區和山林生態運動區[3]。目前,景區開發了茶王閣、茶仙亭、采茶區等多個景點,以及茶山餐飲、茶山別墅、制茶體驗、山歌表演等豐富項目。
2)多元產業融合打造鄉村振興新引擎。凌云縣以泗水沿河兩岸鄉村的自然風光為依托,充分利用桑蠶產業資源,結合紅薯粉、白毫茶和油茶等特色產業,打造“泗水繽紛”田園綜合體項目。該項目總面積61.4 km2,通過民居建筑外立面改造和鄉村環境整治及提升,深入挖掘本地文化內涵,建設紅薯粉文化體驗廣場、油茶和白毫茶體驗館、自然教育基地、桑蠶產業體驗園等文化體驗場所,用特色文化賦能可體驗的旅游產品,使農區變景區。同時,“泗水繽紛”田園綜合體與浩坤湖、茶山金字塔等旅游景區有機地串聯在一起,并在沿線開發蔬果采摘、特色觀光等集“休閑體驗+農業生產”示范的農業體驗項目,形成凌云縣全域旅游示范區的“新引擎”。
3)凌云縣將“生態優勢”融入旅游產業發展全過程,結合茶葉、桑蠶、特色果蔬等特色產業,打造農業示范點和產業集聚村,加強農業產業多元化生態發展,推出養生度假、運動休閑、生態康養等沉浸式體驗項目,開發白毫茶、山茶油、茶葉酒、桑果酒等特色產業產品,促進鄉村特色產業與旅游產業全鏈條提質增效。
2" 存在的問題
2.1" 融合產品較單一
農旅融合的本質在于創新,并不斷突破傳統農業與旅游業的界限,創造出獨具特色的融合產品。雖然近幾年凌云縣農業旅游得到了一定發展,但整體上看,凌云縣的農旅產品還處于初級的開發探索階段,多數仍以農家樂、茶園參觀、果園采摘、農產品銷售等低水平旅游活動為主,農旅融合形式單一,產業融合程度不深,開發基地的特色亮點不足,滿足不了多元化的旅游需求。同時,大部分農旅項目和產品沒能有效地整合周邊自然景觀、民俗文化和特色產業的開發、保護和建設。
2.2" 基礎設施不完善
道路、交通、餐飲、住宿等方面的基礎設施建設,是農旅融合發展的有力支撐。自從國家層面提出鄉村振興戰略及和美鄉村的理念后,凌云縣鄉村的道路交通、水電網絡建設等基礎設施有了一定的改善,但依然存在提升空間。目前一些農旅項目所在地的基礎設施建設不夠完善,安全警示牌、道路指示牌、宣傳牌等景區標識系統設置不夠規范,餐廳、民宿、停車場、旅游廁所等服務配套設施不齊全,影響了游客的出行和體驗,與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相關的旅游信息、交通物流、休閑購物和娛樂場所及設備等有待進一步優化升級。
2.3" 品牌知名度不高
凌云縣旅游資源豐富,以“城古、茶香、水秀”為核心,全新打造“生態茶鄉·長壽凌云”的旅游形象和品牌,但農旅資源整合不夠,缺乏統一規劃和有效合作,整體的品牌影響力不高,難以吸引更多的游客和旅游投資。此外,在對外營銷宣傳方面,凌云縣農旅項目和產品的開發層次不深,未能深入挖掘市場潛力,新媒體推介的力度缺乏創新性和針對性,品牌宣傳缺乏系統性和整體性,未能形成有力的品牌效應。
2.4" 人力資源不充足
農旅融合發展離不開具備跨學科知識和技能的復合型人才。凌云縣在推動農旅融合發展過程中,遭遇了人才瓶頸。由于缺乏農業、文化、旅游等領域的專業技術人才,項目進展受到制約,時常陷入困境。同時,當地文化旅游從業者缺乏專業培訓,對農耕文化的理解不深,表達能力有限,這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鄉村旅游與農耕文化的融合深度。
3" 對策建議
3.1" 深挖文化內涵,加大融合力度
凌云縣農旅項目和產品的發展,應在農業特色產業的基礎上,充分實現其旅游觀賞、游憩、使用等價值,并深入挖掘展示其歷史、文化、藝術等內涵,培育產品矩陣,延長產業鏈條,增強吸引力,提高附加值,加強農旅與文化的融合。
1)用好山水田園、長壽文化、民族風俗等特色文化資源,拓展融合農旅的“文旅+”產業鏈,將“多產融合”植入旅游產業新業態。例如,圍繞茶山金字塔特色資源,豐富茶文化的內涵,不斷延伸產業鏈,提升茶產業和茶文化旅游的發展水平;利用凌云縣千年州府文化的獨特魅力,完善“泗水繽紛”田園綜合體、凌云縣白毫茶產業園購物街等項目建設,推出農耕和國學體驗、綠道生態騎行、康養休閑度假等特色服務項目[4]。2)通過交通旅游環線串聯農旅融合項目和農業產業文化資源,構建一體化的空間格局,增加文化資源的承載和傳播載體,提升農旅項目的文化性。3)結合地方民俗活動、文藝匯演和農事節慶,例如朝里壯劇、瑤族龍鳳舞、白毫茶制茶技藝等,提升文化體驗性,促進本地特色的文化遺產傳承。
3.2" 擴展農旅資源,優化開發層次
目前,凌云縣的農旅產品開發主要集中在水果采摘、田園觀光、棋牌娛樂、休閑垂釣等初級功能上。為了進一步提升農旅發展水平,擴展資源內涵,凌云縣需要加強農旅資源的挖掘和整合,豐富農旅產品體系。通過功能擴展,積極引導和支持新業態的發展,培育和引進一批經營餐飲、非遺手工藝品、標配伴手禮等旅游新業態主體,并鼓勵景區及周邊群眾共同參與農旅融合項目,開發康體、養生、休閑等多元化產品,將資源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和發展優勢。此外,凌云縣還應根據不同人群的消費需求,不斷升級消費結構,加強科技融合創新技術,促進產品更新,實現從農產品種植、加工、銷售到旅游活動的轉化,打造多層次的農旅項目類型,發展高層次、個性化、多樣性、體驗性的農旅產品,推出民俗體驗、科普教育、文化傳承等高層級項目類別,滿足游客多樣化的需求。
3.3" 完善基礎設施,提升服務質量
加大凌云縣的旅游基礎設施和服務設施建設,健全整體綜合服務功能。1)積極推動基礎設施建設,完善道路交通設施,提升各景區景點的通達性,確保國家3A級以上旅游景區和四星級以上鄉村旅游區的通達性良好,并嚴格按照相關規范和標準,科學規劃公共停車區域,合理布置旅游服務中心、星級飯店、旅游廁所、休閑綠道、自駕房車營地等公共配套服務設施。2)努力提升服務質量和接待水平,優化服務體驗,確保凌云縣農旅融合的可持續發展。例如,引導民宿經營者改善住宿軟硬件條件,提升服務質量,做到質價相符;加強對民宿和酒店從業人員培訓教育,提升接待服務技能和水平[5]。通過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和完善服務體系,為游客提供更加便捷、舒適和高質量的旅游體驗,這不僅有助于提升凌云縣的旅游吸引力,還能為當地經濟社會發展帶來新的活力。
3.4" 積極宣傳引導,擴大品牌影響
加強凌云縣品牌營銷,在傳統旅游宣傳方式的基礎上,積極利用新型網絡媒體宣傳手段,如抖音、小紅書、微博等。提升凌云縣“生態茶鄉·長壽凌云”的旅游形象,將文化要素融入農旅產品設計,設計系列主題文創產品,深化產品的文化內涵,增加傳承載體的多樣性。例如,在旅游產品包裝、農業景觀小品、特色農產品主題形象中融入茶文化、農耕文化、桑蠶文化等元素,突出本地產業特色,打響“生態茶鄉”“古府文化”等品牌,打造凌云縣品牌的核心競爭力,提升游客的認知度和忠誠度。此外,積極參加各種旅游推介會,組織開展文體賽事活動,吸引更多游客前來打卡游玩、參與體驗,提升凌云縣農旅融合產品的知名度和影響力。
3.5" 強化人才儲備,提高專業能力
專業人才是提升農旅產業經營管理和服務水平的基石,凌云縣需進行全方位、多元化的人才培育,強化農旅融合發展的人才儲備。1)通過優化人才引進管理辦法等政策,積極動員本地在外務工人員、經商人員返鄉創業,兌現發放各類人才津貼、創業扶持資金,吸引農科院校和旅游學院學生、專業農旅經理人、鄉土能人等優秀人才。2)加強與農業和旅游相關的培訓機構、專業院校合作,引進旅游管理型和農業生產技術型人才,提高經營管理水平[6]。3)開辦研修班對相關從業人員進行農旅專業知識培訓,組織本地居民定期到先進地區交流考察,并完善農旅人才專業能力考核機制,確保人才質量與農旅發展需求相匹配。
4" 結語
在新時代背景下,農旅融合不僅是一種創新的經濟發展模式,更是實現鄉村振興的重要途徑和強大引擎。深化農旅融合,是凌云縣當前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抓手和著力點。凌云縣應結合自身的資源稟賦,充分利用茶葉、蠶桑、特色水果等生態特色農業,努力打造更具競爭力的“農旅融合”知名品牌,真正實現“以旅促農、以農強旅”,為推動區域經濟可持續發展和鄉村振興作出更大的貢獻。
參考文獻:
[1] 劉飛, 徐玉婷. 農旅融合助力鄉村振興戰略的基本路徑 [J]. 連云港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報, 2021, 38(1): 14-18.
[2] 楊碩. 凌云縣白毫茶產業發展對策研究 [D]. 南寧: 廣西大學, 2020.
[3] 潘小玲. 鄉村振興背景下凌云縣茶旅融合發展研究 [J]. 南寧職業技術學院學報, 2021, 29(6): 93-100.
[4] 吳麗萍, 李志雄, 房子怡. 推動全域旅游發展邁上新臺階——訪南寧市興寧區委書記舒善隆 [N]. 廣西日報, 2020-07-10(12).
[5] 鄢紫奕. 鄉村振興背景下農旅融合發展的實踐與思考——以江西省武寧縣為例 [J]. 村委主任, 2023, 29(11): 89-91.
[6] 張婉新. 鄉村振興背景下青龍滿族自治縣農旅產業融合發展研究 [D]. 北京: 中央民族大學, 2020.
(責任編輯:易" 婧)
收稿日期:2024-02-22
作者簡介:謝莉(1988—),在讀碩士,主要從事農村發展規劃研究。E-mail:527240693@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