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 為改變福建省明溪縣淮山品種種植單一現狀,篩選適宜該縣種植的淮山品種,增加品種豐富度,提高經濟效益,2022年引進紫玉淮山、馬鋪淮山、糯米山藥、明溪1號組培4個淮山品種與當地3個品種在城關鄉進行比較試驗,通過田間觀察及分析對比,結合其生長勢、農藝性狀、抗逆性、產量等方面進行客觀評價。結果表明:引進的4個品種中,糯米山藥、紫玉淮山、馬鋪淮山產量均高于對照,每667 m2產量分別為3 203.49、3 087.06、2 980.70 kg,其中糯米山藥抗性強、成活率高,產量排名第1;紫玉淮山出苗早,生長速度快,產量排名第2,在明溪縣具有一定的推廣價值;馬鋪淮山抗病弱,產量偏低,不建議推廣;明溪1號組培抗病性最強,薯塊短小,便于挖掘,但產量低。建議進一步加強明溪淮山品種的篩選,爭取早日篩選出高抗、高產的組培苗。
關鍵詞 淮山品種;引種試驗;福建省明溪縣
中圖分類號:S632.1 文獻標志碼:A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24.13.032
“淮山”又名“山藥”,原產于我國熱帶、亞熱帶及東南亞地區,已有2 000多年的種植歷史,種植之初人們就將其作為“保健食品”,故有“懷參”之說[1-2]。因其特性軟糯香甜、細膩黏滑,故淮山還是一道廣受人民喜愛的美食[3-4]。福建省各地均有種植淮山,作為該省中西部淮山核心產區地的明溪縣[5],更是于明朝正德年間便已大規模種植,可以說,淮山是明溪縣的傳統農作物。自古以來明溪縣就有得天獨厚的地理條件及適宜的氣候[6],且種植技術純熟,所產淮山粉而細膩、富含硒鋅、口感俱佳,故而該產區生產的淮山備受大眾喜愛。近年來,明溪縣先后獲得“中國淮山之鄉”稱號[7]、國家 “綠色食品”認證[8]和國家地理標志保護認證[9]。在眾多光環之下,明溪淮山本應發展很好,但現實卻不容樂觀,原因多樣,如勞動力匱乏、機械化程度低、種植品種單一、政府扶持力度不強等。從品種角度看,該區常年種植本地品種,雖說品種品質優良,鮮品價格可觀,但鮮品不易保存及運輸,高昂價格不適于加工,商品附加值低下。為此,需要篩選出不同類別淮山,以滿足多樣化的市場需求。2022年,明溪縣引進多地試驗種植較好的4個淮山品種,旨在驗證及篩選出適宜當地推廣的新品種,為生產提供指導依據,進而推進明溪縣淮山產業的融合發展。
1" 材料與方法
1.1" 試驗材料
參試品種(7個):紫玉淮山、馬鋪淮山、糯米山藥、明溪1號組培、本地大薯1號、本地大薯2號、明溪1號(CK)。
1.2" 試驗地概況
試驗地設于明溪縣城關鄉獅窠村,海拔450 m;土壤質地為砂質壤土,肥力中上,陽光充足,田塊排灌方便,前作物為紫云英。
1.3" 試驗設計
試驗地選取大塊田,先用鉤機深翻,后用旋耕機打碎并整成長15 m、寬1.5 m(含溝)、高0.6 m的畦,四周開設排水溝。試驗采用隨機區組排列,全田劃分3個小區,每個小區種植16 畦,每品種種植2 畦,小區兩邊及壟兩頭作保護行,株距10 cm,采用直立式立架栽培。
1.4" 農藝性狀測定
每個品種每小區選取15株調查,數據分析取其平均值。待薯塊冒芽后5 d(播種后35 d),記錄出苗率,播種后100 d記錄成活率;5月底對各品種為期1個月的生長長度測量;7月旺長期采集植株中部葉片,測定葉基脈數、葉長、葉寬、葉形、葉片質地、主蔓等特性;8月中旬病害高峰期觀察褐斑病與炭疽病發生情況,每品種調查200株;采收期測薯塊特性及產量。
1.5" 田間管理
4月2日整畦時每667 m2施有機肥75 kg作基肥;出苗1周后,每667 m2施復合肥25 kg;植株生長初期噴施0.1%硫酸鋅葉面肥,每周噴施1次,連續噴施3次;7月3日和8月20日進行根外追肥,分別追施復合肥30 kg和50 kg;用50%的甲基硫菌靈可濕性粉劑兌水稀釋800倍或70%的甲基托布津兌水稀釋800倍用于防治炭疽病、褐斑病,每隔15d噴施1次,連續噴施3次;采用覆蓋防草布防草,其他管理方式與當地傳統種植管理方式一致。
2" 結果與分析
2.1" 主蔓生長情況
圖1為2022年對試驗品種淮山進行為期1個月的生長趨勢調查,結果發現馬鋪淮山、紫玉淮山發芽早、生長快,在5月底兩品種主蔓長度已超過1 m,而本地淮山生長遲緩,大薯類、明溪1號組培主蔓長度不到30 cm;6月上旬各品種生長趨勢大體保持一致,糯米山藥在6月中旬后生長速率最高,6月中下旬大薯類、糯米山藥出現反超趨勢,主蔓長度逐漸比明溪1號組培長;6月底馬鋪淮山、紫玉淮山、明溪1號(CK)主蔓長度依舊保持在前列,明溪1號組培主蔓長度最短。
2.2" 生育期特性
從表1可知,馬鋪淮山、紫玉淮山、糯米山藥出苗時間均比當地品種早,其中紫玉淮山最早出苗,比對照提早了5 d;播種35 d后觀察,發現這3個品種出苗率高于其他品種,播種后100 d分別為96.0%、97.5%、99.0%,表明這3個引進的品種能適應當地氣候;生育期長短與淀粉沉淀存在一定聯系,參試的品種全生育期分別為:234、235、238、241、236、236、234 d,其中紫玉淮山全生育期最長,明溪1號(CK)及本地大薯2號最短。總體而言,全生育期時間相差不大。
2.3" 葉片特性
從表2可知,明溪1號(CK)、明溪1號組培葉表面無蠟質,其他品種均有蠟質且較為光滑;葉片對生或互生,紫玉淮山嫩葉為紫紅,成熟后轉為紫綠,本地大薯1號葉片由淡紫紅轉綠,其他品種葉片由淺變綠;紫玉淮山和糯米山藥部分葉尖端似箭,大部分葉尖端似心形,逐漸變尖;糯米山藥葉基出脈數為5條,另6個品種葉基出脈數相對較多,為7條;葉片基部深裂或心形,其中紫玉淮山、糯米山藥、本地大薯葉片基部表現為心形;葉片質地為粗紙質和厚紙質;明溪1號組培葉片長寬相對較短,大多數葉片為長卵三角形或心型,僅本地大薯2號葉片酷似三角形;馬鋪淮山、紫玉淮山葉柄相對較長,其他品種葉柄長度為6.8~8.5 cm。
2.4" 主蔓特性
從表3可知,參試品種主蔓均逆時針纏繞于竹簽上,棱翼形狀為4棱或5棱;除明溪1號(CK)、明溪1號組培主蔓朝上部分為紫色,朝下部分為綠色外,其余品種主蔓色澤均為綠色;植株的分支能力的強弱及主莖的粗細一定程度上影響植株養分的運輸,馬鋪淮山、紫玉淮山分支力弱、主莖較粗,表明養分在運輸過程中相對集中未分散,具有一定的優勢。
2.5" 主要病害發生情況
從表4可知,馬鋪淮山抗炭疽病、褐斑病弱,調查期間發病率分別高達75.0%、51.0%,在日常管理中,需加強病害防治;明溪1號(CK)、明溪1號組培、糯米山藥對炭疽病、褐斑病的抗性強,其中明溪1號組培抗性最強,炭疽病和褐斑病的發病率僅為11.0%和5.0%,表明組培苗在抗病性上有獨特的優勢。參試品種抗病性整體表現較好或許與該年氣候密不可分。
2.6" 經濟表現特性
從表5中可知,紫玉淮山、明溪1號組培平均結薯習性最高,明溪1號(CK)其次,其余品種結薯習性均為1;大薯類性狀不規則,其余品種為圓柱狀類;紫玉淮山、糯米山藥、馬鋪淮山、明溪1號(CK)薯塊長度超過50 cm,本地大薯、明溪1號組培薯塊長度相對較短;橫徑最長是本地大薯1號,達7.42 cm,明溪1號組培橫徑最小;糯米山藥、紫玉淮山、本地大薯單個質量超過1 kg,馬鋪淮山、明溪1號(CK)單個質量分別為0.75、0.68 kg,明溪淮山組培單個質量最輕;紫玉淮山、糯米山藥、馬鋪淮山表皮比其他4個品種更為粗糙,僅馬鋪淮山表皮須根少;7種淮山外表皮以褐色為主,少數偏黃偏紫,內皮色為白色和紫色;紫玉淮山、馬鋪淮山、糯米山藥、本地大薯1號每667 m2產量分別3 087.06、2 980.70、3 203.49、3 294.70 kg,相較于明溪1號(CK)分別增產26.67%、22.31%、31.45%、35.19%,明溪1號組培、本地大薯2號與對照相比減產約50%,其中明溪1號組培產量最低,每667 m2產量僅1 020.10 kg。
3" 結論與討論
試驗結果表明,明溪本地大薯1號抗病性一般,但產量高,前期生長速度緩慢,中后期生長速度快,薯塊橫徑7.42 cm,單個質量1.60 kg,生育期236 d,與明溪1號(CK)相近,每667 m2產量3 294.70 kg,比對照高35.18%,排名第1位,適合當地種植推廣;糯米山藥抗病性強,生長速度一般,但長勢旺、成活率高,薯塊橫徑6.57 cm,單個質量1.48 kg,生育期236 d和本地大薯1號一樣,每667 m2產量3 203.49 kg,比對照高31.45%,排名第2位,在明溪縣具有一定的推廣價值;紫玉淮山出苗早,生長速度快,成活率高,抗病性表現中上,薯塊橫徑相比本地大薯、糯米山藥小,單個質量1.36 kg,每667 m2產量3 087.06 kg,比對照高26.67%,排名第3位;在生產中,紫玉淮山藤蔓發達,按當地傳統種植習慣,易發生倒桿現象,建議搭三角架模式種植,防止倒伏;馬鋪淮山出苗早,生長速度快,長勢旺,但抗病性差,龍巖市武平縣淮山品種試驗中,馬鋪淮山每667 m2產量達3 265 kg[10],在展示品種中表現好。在本試驗中,馬鋪淮山每667 m2產量2 980.70 kg,排名第4位。值得注意的是,本地大薯2號出苗慢,成活率低,產量比對照低45%,與以往種植相比相差甚遠,是種植時種子存在問題還是品種退化有待進一步考查;明溪1號組培抗病性強,分支能力強、生長慢,營養易分散流失,薯塊長度與安沙小葉薯[8]相近,雖易挖取,但產量低,不適推廣,組培研究有待進一步提高。
據今年氣候資料,明溪縣4月中旬至6月底有57 d是陰雨天,降雨量998.4 mm,前期持續陰雨,影響出苗,比正常年份推遲15 d左右。而7月至11月持續高溫干旱,均低于歷年降水,水庫水量儲存低,放水少,淮山在旺長期需水量大,正常每隔1周需以灌入跑馬水形式保證土壤濕度,才能保障淮山正常的生長。在這極端天氣的情況下,導致試驗品種整體長度偏短,產量與其他文獻所報道的產量出入較大。目前,明溪淮山主要銷售于當地市場,鮮食極佳,但價格偏高,不適于加工。要想提高淮山產業發展,需雙管齊下:一方面,擴寬淮山鮮品銷售渠道;另一方面,加大品種篩選,找出適合加工且適宜當地種植的淮山品種,改變淮山產品的單一性,從而提高商品的附加值。
參考文獻:
[1] 鄧煜. 保健食品山藥栽培技術[J]. 現代農業,2011(10):7.
[2] 李時珍.本草綱目[M].西安:三秦出版社,2018.
[3] 張誠,吳瑞金. 明溪縣淮山淺層栽培試驗初報 [J]. 福建果樹,2013,1(1):29-31.
[4] 王克平. 明溪淮山1號產量表現及高產栽培技術 [J]. 福建農業科技,2013(1):44-45.
[5] 張誠,郭秀賓. 淮山種薯不同段位用種對比試驗初報 [J]. 福建農業科技,2009(6):37-38.
[6] 楊聰.福建省明溪縣淮山產業發展的動力因素與發展對策[D]. 福州:福建農林大學,2023.
[7] 張雪英,林勇平.明溪縣榮膺“中國淮山之鄉”稱號[J].紅土地,2013(10):7.
[8] 陳鴻,陳愛美,張誠,等.21個淮山新品種區域篩選試驗[J].福建農業科技,2020(4):9.
[9] 尤銘俊.明溪縣淮山產業發展對策研究[D]. 福州:福建農林大學,2017.
[10] 林文明,練德進,鐘紅華,等. 武平縣淮山品種比較試驗[J].基層農技推廣,2020(8):4.
(責任編輯:易" 婧)
收稿日期:2024-02-27
作者簡介:黃勇椿(1993—),碩士,主要從事基層農技推廣。
E-mail:757597422@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