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自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召開以來,社會治理共同體已成為國內學術界的研究熱點。以2014—2021年CNKI數據庫收錄的122篇社會治理共同體文獻為研究樣本,運用CiteSpace軟件并結合描述統計分析方法與知識圖譜可視化技術,對社會治理共同體研究進行圖景式呈現與分析,可以發現:社會治理共同體研究成果呈增長趨勢,研究主題與熱點聚焦于國家治理社會的現實層面,研究趨勢從制度文本分析向具體實踐分析轉化,研究路徑可歸納為政策導向的制度性研究、理論導向的學術性研究、問題導向的對策性研究以及實踐導向的實證性研究。在肯定既有研究成果的同時,相關研究者也要反思并突破社會治理共同體的研究瓶頸,以探索出更具理論深度與創新思路的研究方法與研究議題。
關鍵詞:社會治理共同體;文獻計量分析;CiteSpace
基金項目:湖北省社會科學基金后期資助項目“新技術運用與治理共同體構建——基于 X市智慧城市建設的實證研究”(HBSK2022YB223);華中科技大學文科雙一流建設項目“數字技術運用與治理能力現代化研究”(3041408006);中央高校基本科研業務費專項資金項目“數字技術重塑治理共同體的機理與機制研究”(2023WKYXQN018)
中圖分類號:C9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5982(2024)02-0063-11
社會治理是國家治理的重要組成部分。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系統梳理并高度總結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制度優勢,提出了中國社會治理的總體目標及社會治理體系建設的總體要求。(1)關于社會治理體系的論述,黨的二十大報告明確指出要建設“人人有責、人人盡責、人人享有”的社會治理共同體。(2)建設社會治理共同體不僅是中國探索社會治理實踐的新嘗試,也是創新社會治理制度的新思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國社會矛盾發生轉變,人民對美好生活的需求也在同步轉型升級。國家通過打造社會治理共同體來塑造社會空間與社會形態,有助于完善和優化我國當前的社會治理系統,有效化解基層社會的主要矛盾與現實問題。
在中國超大規模的復雜社會情境下,社會治理共同體是國家頂層設計與基層自主創新交匯融合的結晶,蘊含著國家塑造社會空間的自主意識。國家提出社會治理共同體這一官方主流話語,體現了國家試圖以政治制度、政治話語及政治宣傳塑造理想的共同體藍圖,并通過官方主流話語向學術話語轉化,由此逐步形成有中國特色的社會治理共同體理論及話語體系。社會治理共同體不僅能夠涵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治理環境,還能凸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在道路、理論、制度和文化四個方面的自信。社會治理共同體是全新的研究議題,尤其是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召開以來,社會治理共同體首次出現在中國政府正式文件的論述之中,吸引了眾多政界專家及學界研究者的關注與討論。目前已有學者對社會治理共同體進行了系統審視與政策性分析,對社會治理共同體的價值內涵、現實意義、建構理路、實踐經驗等多個方面展開了研究。縱觀既有文獻來看,現有研究大多從單一視角切入或聚焦于某一實踐領域具體展開研究,缺乏對既有研究的系統性梳理和對整體研究脈絡及圖景的揭示,并且較少有學者使用文獻計量方法對社會治理共同體展開研究。鑒于此,本文圍繞“國家如何塑造社會”這一核心問題,使用CiteSpace分析軟件,對社會治理共同體的研究性文獻進行一個較為系統的梳理和評述,以更加生動直觀且具有時間跨度的方式展現該領域的研究現狀、熱點分布及變化趨勢等,以期為政界及學界提供社會治理共同體研究的理論啟發與前沿思考。
一、研究方法與數據來源
文獻計量學是以文獻體系和文獻計量特征為研究對象,運用統計學、數學等計量方法,研究文獻情報的主題分布結構、數量變化規律和定量管理策略,由此討論科學技術的特定結構、特征及規律的一門學科。(3)文獻計量研究方法是國內外學者進行綜述類論文寫作時比較常用的方法之一。CiteSpace是Citation Space的簡稱,譯為“引文空間”,是一款可視化分析軟件。CiteSpace能將某一具體領域的海量文獻數據通過動態、多元、分時且具有空間布局感的可視化語言,以簡化的知識圖譜形式展現出科學文獻中所蘊含的潛在知識結構。(4)作為文獻計量分析的常用軟件工具,CiteSpace集科學計量與數據分析可視化優勢于一體,為廣大研究者探尋某一學科領域的新趨勢與新動態提供了便利。
鑒于社會治理共同體研究領域內,較少學者使用文獻計量分析方法對社會治理共同體展開研究,本研究選取CiteSpace 5.6.R5軟件作為研究的分析工具,借助該軟件聚焦于社會治理共同體研究領域的既有研究成果進行梳理與分析。本文選取中國知網(以下簡稱CNKI)為來源數據庫對相關主題文獻進行檢索。CNKI是對較高質量的期刊文章、學位論文、會議論文、報紙報道等信息內容經過深度加工、科學分類、有序管理的重要數據庫,數據庫中的文獻及數據等信息都有明確的作者、出處及來源,具備較高的使用價值、研究價值及收藏價值,因此該數據庫中的文獻信息能夠作為學術研究、理論研討及政府決策的重要依據。(5)由于社會治理共同體在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會議公報中首次被官方正式提出,是一個極具研究空間與研究價值的新概念,因此在CNKI中檢索文獻時并未對時間進行特殊限定。檢索文獻類型為“期刊”,檢索時間為2021年4月1日。在CNKI數據庫中,以社會治理共同體為篇名進行精確檢索,一共得到122篇期刊文獻(已剔除1篇碩士學位論文、1篇會議論文和10篇報紙短文),時間跨度為2014年5月5日至2021年3月25日,首篇文獻《當代中國政府主導下的社會治理共同體建構理路探析》出現于2014年5月5日。通過對CNKI數據庫中檢索獲得的期刊文獻信息進行轉碼和文檔拆分處理,獲得作為分析基礎的樣本,借助CNKI自帶的計量分析功能以及CiteSpace軟件、Excel軟件,分析和繪制出社會治理共同體研究的知識圖譜,結合圖譜中所展示的高頻關鍵詞及其在時區上的變化,從而梳理出當前該領域的研究現狀、研究趨勢以及研究路徑。
二、社會治理共同體研究概況
本文選取三個主要指標來論述社會治理共同體在國內的研究概況,分別是論文發表的年際變化、論文發表的主要主題分布與次要主題分布、作者合作網絡分析與高被引文獻分析。首先,論文發表的年度趨勢可以直觀地體現出該領域的文獻在不同年份的數量分布,便于學者了解社會治理共同體研究在具體的某一時間段內爆發式增長或斷崖式減少。其次,借助論文發表的主要主題分布與次要主題分布,能夠快速了解國內學者對于社會治理共同體研究的理論視角分布狀況。最后,導出文獻樣本的作者合作網絡分析圖,并根據檢索所得論文進行被引用次數排序統計,能夠捕捉到國內哪些最具學術影響力的研究者正在從事該論域的主題研究以及最具研究參考價值的主題文獻。
(一)論文的年際變化
根據CNKI自帶的計量可視化分析功能,能夠獲得初步的文獻總體情況。圖1顯示,2014年就已出現2篇篇名中帶有“社會治理共同體”一詞的研究性論文,尤其是公維友與劉云合作發表的《當代中國政府主導下的社會治理共同體建構理路探析》為學界研究社會治理共同體提供了良好的研究思路與理論基礎。截止2021年4月1日,該文的被引次數達到83次,是檢索所得文獻樣本中被引用頻率最高的文獻。在2014到2019年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召開之前的年份,2015年、2016年、2017年、2018年這4年沒有出現過任何一篇篇名中帶有社會治理共同體的期刊文獻,此時的社會治理共同體研究進入了封鎖冷凍期,相關篇名的主題期刊文獻發表量連續4年為零。直至2019年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召開,社會治理共同體首次以官方話語出現在大眾視野,政界專家及學界研究者才開始重點關注“社會治理共同體的建構與發展問題。在2019至2020年這個時間段內,社會治理共同體文獻數量增長幅度極為顯著,從10篇爆發式增長至93篇,由政界提出的官方主流話語催生了國內學者的研究與討論。究其原因:其一,習近平在2019年中央政法工作會議上提出“社會治理共同體”一詞(6),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公報中以正式的官方話語提出,標志著該話語進一步深入至國內學界的理論視野,這標志著我國社會治理共同體研究開啟了新的征程。其二,社會治理共同體話語的提出標志著國家將“全球-全國-地方-基層”的治理思路與治理對策貫穿于國家治理與社會治理之中,社會治理共同體與“人類命運共同體”“中華民族共同體”等官方概念共同組成“共同體”系列國家話語,必然引發政界及學界的關注。其三,2019年底爆發并影響極深的新冠肺炎疫情促使更多的研究者基于國內現實發展狀況反思社會治理共同體的價值尺度與實踐走向,從而催生出更多高質量的學術作品推動社會治理共同體研究的總體發展。
圖 1 社會治理共同體研究論文發表年度趨勢
注:數據資料來源于CNKI,獲取時間為2021年4月1日。
(二)論文的主題分布
根據CNKI對122篇文獻信息的統計(參見表1),總參考數為847,總被引數為314,總下載數為66964,篇均參考數為6.94,篇均被引數為2.57,篇均下載數為548.89(時間截止為2021年4月1日)。總體來看,以社會治理共同體為篇名的期刊文獻在近兩年內獲得了業內學者較高的關注,不同領域的研究者所產出的成果性論文已成為后續研究者推進社會治理共同體研究的重要參考依據與研究基點。
不僅如此,參照社會治理共同體研究論文的主要主題與次要主題分布圖,能夠看出當前國內學者對于社會治理共同體研究的主題偏好。圖2顯示,檢索所獲文獻樣本的主要主題包括:社會治理共同體(63篇)、治理共同體(55篇)、社會治理(23篇)、疫情防控(4篇)、基層社會治理(4篇)、新時代(4篇)等。
圖3顯示,檢索所獲文獻樣本的次要主題包括:社會治理現代化(13篇)、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13篇)、共建共治共享(12篇)、社會治理制度(12篇)、多元治理主體(9篇)、多元主體(8篇)、基層社會治理(8篇)、社會治理體系(8篇)、基層治理(6篇)、創新基層治理(6篇),等等。結合圖2與圖3所獲得的信息,能夠發現國內學者對于社會治理共同體的研究呈發散式,主題廣泛且豐富,大部分研究主題與國家政策文件、社會情境與基層實踐聯系緊密。
(三)作者合作網絡分析與高被引論文分析
研究者合作發表論文對于一個學科領域的發展而言具有重要意義,不僅在傳播專業知識、交流學術思想、共享重要資源及獲取最新信息等方面提供了良好的合作平臺,也為新晉研究者尤其是在讀碩博士提供了獲得導師指導的關鍵機會。對樣本文獻進行作者合作網絡分析,能夠快速篩選出最具合作能力及影響力的研究者。在使用CNKI自帶分析功能進行作者合作網絡分析前,需要對篩選閾值進行設定,我們將出現頻次區間設定為[1,200],合作頻次區間設定為[1,300],最終獲得社會治理共同體研究論文作者合作網絡分析圖(參見圖4)。在作者合作網絡分析圖中,圓圈越大說明文獻作者與他人的合作越多,其自身傳播知識與交流思想的范圍就越廣泛,能夠體現個人在學術領域的學術影響力及學術地位。圖4顯示,在社會治理共同體研究論文的眾多作者中,郁建興、文軍、徐行、孫迪亮、田鵬穎、徐漢明、于今、李友梅等學者最具合作能力與影響力。
通過對2014至2021年CNKI中出現篇名帶有社會治理共同體的期刊文獻進行引用頻次統計,得出被引次數位居前十的論文排序(參見表2)。雖然這種排序并不代表論文的實際研究價值,但它在統計學層面上確實能夠反映出近年來國內社會治理共同體研究在學術發展上的整體脈絡,我們將其概括為以下幾個方面:第一,相關研究者普遍關注社會治理共同體的建構問題。例如,公維友與劉云闡釋了政府主導下的社會治理共同體建設在當代中國具有適應性和迫切性,并且需要克服治理模式上的政府中心主義、公民參與不足、行政文化建設滯后等問題,由此提出社會治理共同體建設理路在理念、主體、規則與場域四個方面的對策建議。(7)郁建興則強調了社會治理共同體建設的兩大路徑,一方面是民主協商有助于各治理主體有效表達偏好、調整利益分配,另一方面是科技支撐能夠降低治理主體互動成本、提高治理效率。(8)第二,社會治理共同體的研究走向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的時代背景緊密相連。黃建洪與高云天認為,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是我國在“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歷史交匯點上召開的、具有里程碑意義的重要會議,社會治理共同體這一最新理念也被寫入最高文件之中,這決定了社會治理共同體建設的基本性質與基本目標。(9)第三,社會治理共同體的價值內涵與實踐進路是當前學者廣泛討論的議題。張磊指出,社會治理共同體的提出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戰略意義和實踐意義,其建設的價值內涵在于為中國社會治理現代化提供了一個和諧有序、良性互動、協同共進的發展空間。(10)
三、社會治理共同體研究的熱點聚焦與趨勢演變
文章的關鍵詞是論文作者對文章主題以詞匯選取方式所體現的高度概括與凝練,也是文獻計量研究方法中重要的指標之一。通過觀察樣本文獻中的關鍵詞內容以及詞頻變化,能夠分析出某一領域中不同階段的研究熱點。而關鍵詞共現則表示兩個或兩個以上的關鍵詞出現在同一篇文章中。高頻關鍵詞在知識圖譜中以關鍵節點展現,能夠代表該領域的研究熱點。(11)因此,使用CiteSpace軟件分析并繪制高頻關鍵詞知識圖譜,能夠幫助研究者厘清國內社會治理共同體研究的熱點領域。
(一)主題論文的高頻關鍵詞聚類圖譜
我們在CiteSpace5.6.R5創建新的運算目錄界面,將之前從CNKI數據庫中以社會治理共同體為篇名所提取的樣本進行轉化與導入,選擇一年為時間切片,設置“Keyword”為節點類型,設定相應閾值后運行CiteSpace軟件,可獲得樣本文獻的高頻關鍵詞聚類圖譜(參見圖5)。依據圖譜中節點圖形顯示的大小,結合關鍵詞的詞頻數量分布,能夠列出國內社會治理共同體研究領域影響力較高的關鍵詞:社會治理共同體( 65)、治理共同體( 35)、社會治理( 22)、社會治理制度(9)、共同體(8)、社會治理現代化(6)、基層治理(6)、新時代(6)、基層社會治理(5)、疫情防控(5)等,關鍵詞后面括號內數值代表節點的頻次。
根據統計分析結果,能夠截取出頻次排名前35位的高頻關鍵詞,這些關鍵詞是國內社會治理共同體研究領域中使用最為頻繁的專業術語或代表性詞匯。除上文已經列出的高頻詞匯外,比較重要的關鍵詞還包括(參見表3):共建共治共享、社會治理體系、治理現代化、突發衛生公共事件、以人民為中心、鄉村社會治理體系、中國之治等。根據高頻關鍵詞知識圖譜的聚類效果可以看出,社會治理共同體研究短期內還處于新興發展階段,盡管研究內容較為廣泛,但是從知識圖譜的呈現效果來看,關鍵詞的聚集程度、圖譜網絡的復雜性及節點密度還比較低,社會治理共同體研究領域還存在極大的探索空間。
(二)社會治理共同體研究的時區圖譜
我們將樣本文獻數據輸入到CiteSpace軟件中,在Node Type中選擇Keyword,依舊選擇以1年為時間切片,運行軟件并以Timezone(時區)的方式顯示可視化結果,最終得出社會治理共同體研究關鍵詞的時區圖譜(參見圖6)。時區圖譜是從時間維度展現知識圖譜動態化演進的另一種表現形式。時區圖譜被放置于以年份為橫軸的二維坐標中,根據高頻關鍵詞首次出現的年份,以特定形狀進行標記,標記形狀的大小也會根據關鍵詞出現的頻次依次變大,標記的顏色深淺也會根據關鍵詞出現的年份、頻次發生變化。伴隨時間推移,不同關鍵詞不斷出現,一旦出現就被依次定位在不同的時區當中,其位置也會根據出現年份在時間軸上依次向上和向右排列。從左向右、自下而上的時區圖譜能夠較為直觀地從整體上展現出該領域的發展趨勢,根據所得時區圖譜,我們將其相關研究變化歸納為三個方面。
1.從籠統的治理共同體研究聚焦至具體的社會治理共同體研究
在社會治理共同體正式出現在國家最高政府文件之前,相關的主題研究還只是探索性的,早期文獻所討論的社會治理共同體并不具備明確的標準、定義和內涵。尤其是在篇名帶有社會治理共同體的首篇文獻出現后,國內學術界經歷了4年無相關主題文獻的境況,直至2019年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的召開,正式按下了社會治理共同體研究的加速鍵。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提出“建設人人有責、人人盡責、人人享有的社會治理共同體”(12),在制度層面設置了社會治理共同體建構的具體要求,這些要求成為研究者進行討論與思考的重要基礎。國家正式的政策文本表述在一定程度上限定了社會治理共同體研究的政治屬性與目標導向,當社會治理共同體概念從政界的官方話語向學界的學術話語轉化時,研究者必然要遵循國家治理社會的政治邏輯。
2.從宏觀的社會治理現代化研究聚焦至微觀的基層社會治理研究
由于社會治理共同體研究與國家治理、社會治理息息相關,在黨和國家提出一系列與國家治理相關的官方主流話語后,伴隨著治理重心的下沉,國家治理的權力、任務、資源也要一起下沉到基層治理之中。此時的官方話語也進入了從宏觀向微觀轉化的過渡階段,政治學界的研究視野也會伴隨著國家主流話語與意識形態宣傳路徑的變化,從國家治理現代化層面逐步向社會治理現代化轉變,通過主流話語的塑造與宣傳,把社會治理場域找回來、把社會自身的潛力與活力激發出來。而宣傳和打造社會治理共同體在本質上代表了國家塑造社會的政治意涵,是適合中國本土語境的實踐嘗試與制度創新。社會治理共同體內蘊著權力秩序的變化與博弈、多元治理主體間的協商與合作、主體關系網絡的流變與擴張、技術發展的變革與影響。在諸多因素共同影響與作用下,我們認為國家在塑造社會時,黨政主導性力量與社會自主性活力二者之間需要互動與平衡,在二者的互動中,國家治理重心逐步下沉到基層,下沉的過程中社會治理場域也會形成不同的治理景觀與形態,并且通過社會治理共同體這種特殊的空間形態具體呈現。
3.從規范性的制度化建設研究聚焦至實證性的基層實踐路徑研究
從2019至2020年新增的多個主題文獻關鍵詞中可以看出,社會治理共同體研究從規范性研究逐步走向實證性研究,這種研究路徑的轉向與當下中國所處的時代背景、現實環境與人民需求緊密聯系起來,是中國實現國家治理現代化與社會治理現代化的理論需要。社會治理共同體建設既是我國社會治理制度創新的重要基礎,又是社會治理探索實踐的新要求。社會治理共同體、社會治理制度、社會治理體系三者之間以何種方式聯動,尤其是如何推動秩序與活力、內生動力與外生力量的相互作用,必然會引發學者們對中國社會治理現代化的走向問題進行理論思考。(13)在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召開以后,不少學者以黨的十九大報告及黨的二十大報告為基礎對社會治理共同體進行了制度層面的解構和闡釋,尤其是在社會治理共同體的基本要求方面,結合“人人有責、人人盡責、人人共享”來進行具體論述。(14)社會治理共同體的制度性意涵被較為充分地討論后,逐步進入地方實踐工作者實際運用的階段,全國各地開始根據地域特色、資源稟賦等進行基層治理的創新嘗試。研究者結合各地實踐經驗,探討社會治理共同體的建構理路及相關對策建議,由此產生一系列的實證性文獻資料。
四、社會治理共同體研究的多維度探討
基于社會治理共同體研究的可視化計量分析,能夠發現學界與政界對社會治理共同體這一概念的相關解讀及學術研究呈現多維立體的發展態勢,并且逐步向多個不同學科領域擴展。在黨的二十大召開后,學界再次掀起一股新的研究浪潮,眾多學者結合黨的二十大報告關于社會治理共同體的建構要求、建構目標、建構意義等內容拓展深化現有研究,為我國社會治理現代化發展研究提供新的理論基礎與實踐方案。
(一)社會治理共同體的解讀偏差與概念濫用
社會治理共同體在被廣泛使用的過程中可能引發不同學者的解讀偏差與概念濫用。第一,社會治理共同體話語在各大政治宣傳的主流媒體刊物上不斷出現,提升了社會治理共同體國家話語的曝光率。政界專家認為,社會治理共同體話語的提出是黨中央對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做出的重要戰略部署和制度安排,為推進中國社會治理現代化提供了根本的方向指引和制度依據。官方宣傳快速提高了社會治理共同體話語在民眾心中的認同度與辨識度,為該話語從政策文本轉化為基層實踐、從官方話語轉化為學術話語奠定了基礎。第二,社會治理共同體話語引發了政界及學界眾多專家學者進行專題討論與深度解讀。大部分政界專家認為,社會治理共同體是國家出于治理社會的目的而提出的官方話語和戰略安排,是一個需要通過實踐落地的概念。對于學界中的研究者而言,社會治理共同體具有深遠的歷史淵源與豐富的理論內涵,來自不同學科研究背景的學者都會根據自身的理解對其進行解讀,在解讀過程中也引發了關于“國家中心論”“社會中心論”以及“國家-社會”關系為核心的重要議題的討論。當政界與學界都掀起“共同體”研究熱潮時,其概念在界定與使用上的豐富性會促使該話語被過度使用及過度解說。第三,社會治理共同體話語在落地過程中要經歷層級傳遞,有可能會造成基層工作者的解讀偏差和執行偏差。社會治理共同體話語在從政策文本走向基層實踐的過程中,必然會產生概念被誤讀的環節,不同層級的公務人員需要通過培訓與學習、交流與合作才能保障對社會治理共同體話語的正確使用與正確解讀。
(二)社會治理共同體的制度約束與理論價值
社會治理共同體受制于國家的制度約束,有其自身的理論價值,學者們在研究社會治理共同體概念時需要考慮國家自身的制度背景與社會現實。第一,社會治理共同體話語建構需要以國家治理目標為先導,在國家治理的基本框架內,具體關注國家與社會互動的復雜關系。國家正式政策文本的相關表述,在一定程度上促使社會治理共同體話語的研究與討論要受制于“黨政主導”的制度性約束。因此,部分研究者將社會治理共同體視為國家治理社會的創新性政策話語,認為社會治理共同體話語的提出在總體上要服務于國家治理。第二,社會治理共同體話語在制度層面具有較為清晰的要求,這些具體要求成為政界與學界進行跨界合作與交流的重要基礎。學界研究者為社會治理共同體話語不斷挖掘其思想淵源與理論內涵,將剛性的政策文本轉化為具有延展空間的學術性研究議題。官方主流媒體及宣傳部門通過與學者的合作交流,將社會治理共同體話語的學術性解讀與政治宣傳結合起來,不斷增強民眾對社會治理共同體話語的認同度與接納度,最終增強社會治理共同體話語在中國政治發展中的合法性。第三,社會治理共同體話語是國家變革與創新社會治理方式的重要標志,能夠引導更多智庫專家與研究學者集體關注整個國家社會治理方式的變化及轉向,在國家話語與學術話語之間搭建了溝通橋梁與轉換通道。無論是對社會治理共同體話語進行價值內涵的闡釋、實踐路徑的想象還是建構目標的展望,最終都豐富了國家治理的理論研究。
(三)社會治理共同體的研究視角與格局建構
學界對于社會治理共同體的討論不勝枚舉,但總體上的研究方向依然有跡可循。一是相關研究者從“結構-功能”與權力格局分化的視角,對社會治理共同體的治理機制及內部結構展開討論。社會治理體系現代化本身蘊含著多元組織體系的協同共治,政府、企業、社會組織、公眾等多元主體共同推進社會治理創新已然成為構建現代化社會治理結構的共識。(15)當傳統的治理理念從“一元治理”轉變為現在的“一核多元”,意味著權力主體的多元化、權力運作機制的結構性改變、權力格局的網絡化,權力支配形式面臨著向多中心分散的現實需求。“多元主體共治”的治理體系需要明確權力分配的邊界,保證權力配置的科學性與權力運作的高效性,才能形成與社會治理共同體有效契合的現代社會治理公共權力體系。二是從實際建構的角度出發,智庫專家與基層工作者重點關注社會治理共同體以何種路徑實現話語的落地。大部分相關研究者認為,社會治理共同體的建構要以城鄉基層社區為重點展開,不僅如此,各級各類企事業單位、機關和學校等組織機構也要根據實際情況,開展各具特色的共同體建設,以小帶大、以點帶面,最終推動整個社會治理共同體的形成。(16)三是在社會治理共同體話語實體化建設的過程中,部分研究者極為關注不同治理主體力量之間的博弈、合作與互動。有學者發現,黨和國家力量在主導社會治理時如果過于強勢,會消解其他參與主體的積極性。社會治理共同體話語在實踐建設過程中,必須明確各個治理主體的職責,明確黨和政府在社會治理中的主導作用。在認同黨的核心領導地位的同時,政府也要找準定位,補足公共治理問題與危機中的“缺位”,防止權力運行與滲透過程中的“越位”,要充分發揮社會組織、社群團體與個人在社會治理中的重要作用,保證其參與的積極性,避免多元主體間由于利益爭奪而產生多重博弈的負外部性。
(四)社會治理共同體的多重屬性與中國特色
社會治理共同體話語具有多重屬性,理解時需要用綜合性視角加以分析。一是“共同體”一詞本身具有綜合的復雜屬性,在建立共同體意識過程中,不僅需要涉及文化、歷史、民族、國家、制度、結構等多個面向,還需要建立起能夠支撐與整合這些多重面向的政治哲學理念支柱。與此相類似的社會治理共同體,同樣是一個綜合性的共同體,涉及國家、制度、結構、資源、文化等多個面向。我們在理解該話語時應該用包容性、歷時性、開放性的綜合視角去理解它,使用政治學、人類學、社會學、公共管理學等不同學科的綜合性知識去深度解讀它。二是社會治理共同體話語在實踐時需要結合不同區域的現實情況與公民需求。盡管社會治理共同體話語最終指向國家治理社會的目標,但是在實踐過程中理想的宏觀目標會被分解為多個層級的、可操作化的實際工作任務,這些被分解后的微觀治理工作需要通過多元主體的互動合作,最終系統性地配置資源、解決好一系列公共治理問題。三是社會治理共同體話語具有中國特色,使用時需要考慮其制度背景。社會治理共同體話語是中國從“強國家-弱社會”向“強國家-強社會”過渡階段的特殊產物,國際社會在借鑒和使用該話語時,應當考慮國家或區域自身的歷史文化、資源稟賦、群眾基礎與制度背景,因地制宜地將該話語落地到基層治理當中。
五、社會治理共同體研究的路徑
根據上述關于主題分布、知識圖譜分析與多維度討論,當前社會治理共同體的研究理路可歸納為四大路徑(參見圖7),即政策導向的制度性研究、理論導向的學術性研究、問題導向的對策性研究、實踐
圖 7 國內社會治理共同體研究路徑
導向的實證性研究。無論學者從哪一研究路徑具體分析社會治理共同體,本質上都是圍繞著“國家如何塑造社會”這一核心問題。社會治理共同體的相關研究都與其提出的背景、契機、目標、體系、要求和約束等要素緊密聯系,在論述其政策內涵、學理價值及實踐路徑等內容時必然會涉及多個要素的融合。具體而言,社會治理共同體提出的時代背景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其研究發展契機是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的召開,其指向的目標是實現治理現代化,其內部導向的結構體系是社會治理體系,其總體上的要求是共建共治共享,而制度上的約束是社會治理制度。
(一)政策導向的制度性研究: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之路
近代以來的社會治理是圍繞著制度的創設而展開的(17),國家對社會的塑造與培育同樣也是在普適性的制度框架下進行的,國家借助制度化力量規約社會空間中可能出現的權力秩序突變及不確定性,以確保社會成長于國家力量的約束之下。社會治理共同體同樣是以制度性政策文本為載體、以官方政治話語宣傳為渠道深入到群眾的日常生活當中,這種高度政治化、制度化、權威化的話語表達形式,使其宣傳、研究及運用的全過程都伴隨著嚴格的制度規制與人民監督。作為政府最高文件所提出的官方話語之一,社會治理共同體的制度性研究必然與黨的二十大報告及國內最新社會治理政策要求緊密相關,由此也延伸出一條以政策為導向的制度性研究路徑。構建社會治理共同體的政策內涵在于試圖以一種全新的、有機的、豐富的社會團結機制塑造出能夠實現國家治理現代化與社會治理現代化的社會形態與空間,凸顯我國在黨的領導下走出一條區別于西方發達國家的現代化之路。社會治理共同體在運作與發展的過程中,內部的主體關系構成是復雜的,會根據面向的具體問題形成不同的關系格局和運行機制,這種關系互動既有社會內部自身的互動、也有政府、市場與社會三者之間的互動。但在總體上而言,社會治理共同體的形態與運作機制需要遵循國家規定的社會治理制度,以形成功能穩定、運作有序的社會治理空間。(18)
(二)理論導向的學術性研究:賦予現代內涵的共同體新概念
以理論為導向的社會治理共同體學術性研究路徑,主要集中于共同體理論、社會治理理論、風險社會理論、公共性理論、現代性理論等多個方面的討論。從現代化的視角來看,當代的社會治理共同體明顯有別于傳統同質同構的組織形態,當代的社會治理共同體不再通過穩定的共有觀念、相同的生活環境、共享的利益價值來維系,取而代之的是異質化的個人需求、高速流動的生存空間、參差不齊的生產水平。“現在的社會不是堅實的結晶體,而是一個能夠變化而且經常處于變化過程中的有機體。”(19)在這種流變的現代社會結構中,貝克將“社會-個人”關系的命題轉變為“結構-價值”關系的命題,即把過去的二元論過渡到一種個體自反性的闡釋,這種闡釋不僅將現代人的私人生活、公共生活的制度化與跨國化、道德普遍性與世界秩序等重要因素相互聯結,而且表達出個體依靠道德共識重塑個體時代的公共精神與現代社會碎片化后再建構人類社會“想象共同體”的思想。(20)國家試圖以實體化的社會治理共同體形式來承載我們對共同體的想象與向往,通過建構社會治理共同體,從而將社會塑造成基于多元主體合理分工、治理要素有機互動、組織功能有效協同的復合體系。這種復雜體系的塑造涉及公共性的培育、公共空間的擴展以及集體行動的形成,其根本目標在于以人民需求為導向、化解人民內部矛盾,調動不同治理主體參與公共議題,提升社會的治理彈性、抗風險能力及自身韌性。
(三)問題導向的對策性研究:完善與創新中國社會治理體系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意味著國家發展進入新的歷史方位,當下我國社會主要矛盾也發生了轉變。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與不平衡不充分發展帶來的結構性矛盾給中國的社會發展造成了亟需解決的現實性問題:中國正在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傳統的社會結構、科層組織體系如何在千變萬化的世界格局中進行優化,如何發展出能夠協調人民內部矛盾的社會治理結構?如何順應歷史發展趨勢對社會治理體系進行完善與創新?時代的拷問、歷史的推動、發展的需求、人民的期待等因素都在引導從政者及相關學者根據當前的發展問題對社會治理共同體展開對策性研究,這種對策性研究旨在回答社會治理共同體從理論走向實踐過程中所引發的一系列問題。一是強調我國的制度優勢。社會治理共同體的公共價值倫理導向不能照搬西方制度,而是要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基礎上建構社會體系,將價值目標規范為實現廣泛公民參與、社會公平正義、多元協作治理與公共利益最大化的模式。(21)二是堅持社會治理理論創新。社會治理共同體的提出,不僅有效推動了治理現代化的制度創新與理論創新、推進了國內政治學、社會學等相關學科話語體系的建構,也為全球治理話語轉型和治理思維革新提供了動力,在世界范圍內具有現代化意義。(22)三是積極應對當前社會治理共同體所面臨的機遇和挑戰。社會治理共同體作為新的治理概念之一,學者們會由于自身價值體系與研究視角的不同對其形成認知偏差,不同治理主體在治理實踐中也會因為利益博弈而引發意外后果。如何將社會治理共同體打造成多元主體能夠形成集體行動的社會治理場域,是當前學者試圖突破社會治理共同體研究的重要出口。
(四)實踐導向的實證性研究:國家對社會的理想化塑造形態
社會治理是政黨組織、社會組織、群眾團體等主體在互動、協商的基礎上共同參與以解決社會問題、回應治理需求的過程。(23)社會治理共同體是國家治理現代化的社會基礎,是國家試圖通過制度預設與理論創新所創設出的政治話語,這種政治話語不能僅僅停留于制度文本與學理性研究的層面,必然要通過具體實踐嘗試走向實體化,實體化過程也引導大量學者對社會治理共同體開展了以實踐為導向的實證性研究。建設社會治理共同體不是一項短期的工作,而是一項系統化的長期工程,其本質上是國家對社會的理想化塑造,國家試圖對持續轉變的、具有流動性的社會結構進行自主性的培育、規范和引導,激活社會自身的內在潛力與活力,使之服務于國家治理現代化的最終目標。社會治理共同體建設的內在要義不僅是要改變以往的思維模式,從“主客體”二分的管控思路轉變為具有復雜“主體間性”(24)意涵的合作治理模式,在這樣的轉變中還要遵循黨政力量的引導與多元協同的平衡。(25)社會治理共同體從制度文本走向實踐經驗的過程中,不僅需要堅守“制度賦權”的原則,還需要妥善處理好放權與收權、結構與功能、規范與創新、激勵與約束等多組關系(26),通過強化“黨建引領”的制度優勢、“技術賦能”帶來的效能提升以及“民主協商”所形成的集體行動,保障社會治理共同體能在制度規范與權力約束的總體性框架下形成與運作。
六、研究結論與展望
通過對篩選出的主題文獻進行分析與梳理,能夠發現學者在研究社會治理共同體時往往融合多個路徑,多層次地討論社會治理共同體的制度要求、理論內涵和建構理路,并且根據實踐經驗的探索提出相關對策建議。在肯定當下既有研究成果的同時,也要深度反思與審視現有研究的不足,包括研究主題的重復性較高、理論性研究缺乏深度、實證案例研究缺乏創新性等。尤其是在理論導向的學術性研究方面缺乏具有系統性、整體性和獨特性的學理性文章,大部分學者都熱衷于結合官方政策文件對社會治理共同體進行制度層面的解釋與剖析,極易造成社會治理共同體研究議題的“內卷化”。鑒于此,我們需要進一步深化對社會治理共同體在理論層面上的研究,吸收關于國家治理理論、社會治理理論、共同體理論的已有成果,探索出中國在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環境中社會治理的獨特路徑,更加深入地分析與闡釋社會治理共同體的理論內涵。
綜上所述,社會治理共同體的提出確實為國家如何塑造社會提供了新的思路,其相關的經驗研究不僅豐富了社會治理理論的內容,也為國家拓展社會自主性、激活社會活力提供了啟發性思路。社會治理共同體是國家“生產”出來的政治話語,并非自然形成或來自于傳統文化中的概念衍生,而是結合了我國新的時代背景與現代國家治理需求的新產物。社會治理共同體在本質上是國家塑造社會的理想化共同體想象,以話語載體形式塑造出新的治理概念與治理場域,是國家治理社會的政治性概念與理論工具。社會治理共同體理論對我國治理現代化的話語體系重構與知識體系完善而言具有重要意義,不僅增強了我國社會治理理論的創新能力,也提升了我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四個自信”。
注釋:
(1)(12) 《中共中央關于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 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人民日報》2019年11月6日。
(2) 習近平:《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旗幟 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團結奮斗——在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人民出版社2022年版,第54頁。
(3) 邱軍平編著:《文獻計量學》,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1988年版,第67—69頁。
(4) 李杰、陳超美:《CiteSpace:科技文本挖掘及可視化》,首都經濟貿易大學出版社2016年版,第1頁。
(5) 韓瑞波、葉娟麗:《國內全球治理的研究現狀解讀——基于CNKI的文獻計量分析》,《理論與改革》2017年第3期。
(6) 《習近平在中央政法工作會議上強調 全面深入做好新時代政法各項工作 促進社會公平正義保障人民安居樂業》,《人民日報》2019年1月17日。
(7) 公維友、劉云:《當代中國政府主導下的社會治理共同體建構理路探析》,《山東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4年第3期。
(8)(23) 郁建興:《社會治理共同體及其建設路徑》,《公共管理評論》2019年第3期。
(9)(26) 黃建洪、高云天:《構筑“中國之治”的社會之基:新時代社會治理共同體建設》,《新疆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0年第3期。
(10) 張磊:《社會治理共同體的重大意義、基本內涵及其構建可行性研究》,《重慶社會科學》2019年第8期。
(11) 韓瑞波:《改革開放以來中國政治體制改革研究的熱點聚焦與發展理路——基于CNKI論文的文獻計量分析》,《理論導刊》2018年第7期。
(13) 李友梅:《新時代社會治理共同體建設的重要意義》,《社會治理》2020年第1期。
(14) 張國磊、馬麗:《新時代構建社會治理共同體的內涵、目標與取向——基于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決定〉的解讀》,《寧夏社會科學》2020年第1期。
(15)(21) 徐頑強:《社會治理共同體的系統審視與構建路徑》,《求索》2020年第1期。
(16) 龔維斌:《以共建共治共享拓展社會發展新局面》,新華網2020年9月5日。
(17) 王亞婷、孔繁斌:《用共同體理論重構社會治理話語體系》,《河南社會科學》2019年第3期。
(18) 李友梅:《新時代社會治理共同體建設的重要意義》,《社會治理》2020年第1期。
(19) 《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12頁。
(20) 楊君:《個體化的社會想象:烏爾里希·貝克思想中的生活、政治與道德》,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20年版,序言。
(22) 李友梅、相鳳:《我國社會治理共同體建設的實踐意義與理論思考》,《江蘇行政學院學報》2020年第3期。
(24) 周曉紅:《中國研究的可能立場與范式重構》,《社會學研究》2010年第2期。
(25) 郭道久:《協作治理是適合中國現實需求的治理模式》,《政治學研究》2016年第1期。
作者簡介:翁俊芳,華中科技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講師,湖北武漢,430074;武漢大學地方政治研究中心研究人員,湖北武漢,430072。
(責任編輯 陳 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