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除了前面幾位已經在網壇有所成績的網壇“體二代”之外,2024年初,我國跳水夢之隊曾經的“金童”田亮與“超女”葉一茜的女兒田雨橙也在網球賽場上初試啼聲。2013年,田雨橙隨父親參加爆款綜藝《爸爸去哪兒》后收獲了不少人的喜愛,節目中,尚十分年幼的她已經展現出超出同齡人的運動能力和意志力,被網友戲稱為“風一樣的女子”。
2020年1月,田亮曬出田雨橙向澳大利亞網球名宿、前世界第一人、大滿貫冠軍休伊特學習的照片。那次跨界指點,曾引發外界關于田雨橙是否想向職業網球選手發展的猜想。
時隔四年,田雨橙持外卡參加新加坡青少年職業賽,這項賽事是隸屬ITF旗下J30級別的比賽,雖說只是ITF青少年組別比賽中最低級別的比賽,卻是通往職業網球賽場的必經之路。目前中國18歲以下青少年女子球員中有世界排名的共30位,田雨橙就是其中之一。7月,田亮攜全家觀賽澳網時,田雨橙也在賽后“打卡”鄭欽文,與這位目前中國女子網球第一人合影。
雖然無法判斷田雨橙是否真的會走上職業道路,但不難看出,拿過多次跳水世界冠軍的田亮的確在為女兒的未來牽線搭橋、規劃鋪路。
事實上,除了網球賽道之外,高爾夫NRHNIDPdBdtuGr13mtUah1DzE+NsnRzSA46L6nW9ILc=賽道上也擠滿了“體二代”。而且有趣的是,高爾夫賽場上,充斥著乒乓球名將的后代:劉國梁的女兒劉宇婕,3歲開始打高爾夫,6歲就已經在國內參加各種大賽,還多次贏得過國際比賽青少年組的冠軍。肖戰和王皓的孩子也同樣在往這條道路發展。已經遠嫁韓國的乒乓球女將焦志敏,她的兒子安秉勛早已在高爾夫賽場打出名堂,24歲就贏得了歐洲男子職業高爾夫球錦標賽的一站寶馬PGA錦標賽,在韓國是排名靠前的高爾夫選手。
新竹高于舊竹枝,全憑老干為扶持。少年的成長和成績離不開父母的催生和滋養。運動員出身的父母,非常清楚職業體育不僅需要天賦,更需要日復一日的勤勉練習。“體二代”們得益于父母所賦予的優秀運動基因和言傳身教,已開始顯山露水,父母的指導也可以讓他們少走很多彎路。

不過,走上職業體育之路不僅需要出眾的身體條件,更需要科學的規劃與勤奮的練習。正如許多體育迷所說的那樣,“競技體育,菜是原罪”,“體二代”們想要在父母的光環下走出自己的一片天,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和熱愛,用自己的成績來說話。
隨著“體二代”們的紛紛亮相,人們發現,他們中的大多人都沒有選擇延續父母輩的賽道,而是改換到了其他在國內尚屬小眾,且在國際上職業化程度比較高的領域。除了網球和高爾夫之外,拳擊奧運冠軍鄒市明的兒子鄒明軒進入國家馬球隊,奧運冠軍李小鵬的女兒奧莉走上了花滑訓練場……
為什么會出現這樣的發展趨勢?
首先是此前提到過的體育教育資源問題。置身競技體育的前沿陣地,體育明星在該領域的視野和資源無疑更為開闊和豐富,可以為孩子提供更早期、更高質量的系統訓練和更為可靠的職業規劃。劉國梁便曾直白地表達過自己的想法:“因為我們都是運動員出身,她(劉國梁的女兒)搞運動,你能使上勁兒。”
其次,網球和高爾夫項目在全世界范圍內有著豐富的賽事體系,獎金也不低,自主選擇性很大,一旦打出名堂便是名利雙收。即便拋開其他商業代言的收益,僅談賽事獎金,以2024溫網為例,男子單打和女子單打冠軍將分別獲得270萬英鎊(折合人民幣約2485萬元);在2024高爾夫美國大師賽中,總獎金為2000萬美元,冠軍則可以獲得360萬美元的獎金(折合人民幣約2568萬元)。
近年來,職業賽事助推國內網球、高爾夫文化迅速升溫,嗅覺靈敏、能夠第一時間感知“水溫”的體育明星選擇這些職業化程度高、影響力大、商業化價值高、收入也相對更高的項目便在情理之中。
其三,選擇小眾項目是希望占一個“早”字的優勢,在競爭相對還不大的圈子里脫穎而出。比如鄒市明的兒子鄒明軒進入的馬球圈就是個好例子。據了解,這個項目雖然在英國、阿根廷和印度等國家實現了高度的職業化,但在國內了解的人并不多,且由于門檻高,馬術俱樂部一年會費高達20萬元人民幣,馬匹費用更是在10萬元人民幣以上,培養費用動輒以百萬計,受眾人群更少,對于經濟條件優渥的“體二代”來說算是一條捷徑。
最后,“體二代”的父母作為過來人,都深知在“荊棘叢生”的職業體育道路上,能夠攀上金字塔頂部的畢竟只是少數。這不僅需要持續的經濟支持,更需要超凡的天賦、超凡的努力,甚至還需要超凡的運氣。但是無論如何,即使在職業賽場打不出名堂,如今“體二代”熱衷的項目,對海外升學也有極大的助力。這大概是“體二代”和父母選擇不同賽道的主要原因——熬出來了自己就成了具有商業價值的體育明星,熬不出來至少也能弄個海外名校的敲門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