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院長辦公室四周的書柜里,珍藏著主人常用的古醫書原本和臨床驗方手抄本。寬大的書桌,亦被兼具文物與文獻價值的醫書圍合而成一圈尺把高的“堆壘”所占據。
張倧山翻開一本家傳秘方的手抄本,指著“屢驗”“立驗”等字樣,介紹其在歷史案例和當代臨床實踐中的統計意義。
他對隨同《中國商人》雜志到訪的工商界友人說:“‘屢驗’是指處方屢次用皆有效,‘立驗’是說以該處方對證治療“立竿見影”。我們在臨床中也反復驗證了這些中醫古方,數千年來,中醫正是依靠確切療效得以延續其生命力。”
張倧山現任北京大衛中醫院院長、北京威福達醫藥有限公司董事長、中國民族衛生協會常務理事。大衛中醫院始創于2002年,因在青光眼、肺癌、食道癌等諸多疑難雜癥和慢性病方面的中醫診治與醫藥研發成果,先后成為中國中醫科學院培訓中心臨床教學醫院、中國民族衛生協會試點醫院、中國民族衛生協會防癌抗癌試點醫院,并被評定為國家二級乙等中醫醫院、北京市基本醫療定點醫院。此外,該院還被北京市中醫藥管理局主持的“北京中醫藥傳統技能傳承工作室試點建設項目”認定為“張占宗中醫藥傳統技能傳承工作室”。
目前,北京大衛中醫院已形成中醫治療癌癥、疑難雜癥為主,兼顧各類常見病和多發病,集醫療、科研、保健、預防、體檢等服務為一體的健康管理新生態。院內基礎設施完善,設有門診樓、病房樓等,并配有200余張開放病床。
建設博物館式中醫院
張倧山辦公室的大量中醫典籍,只是其私人收藏的冰山一角。在大衛中醫院的“藏經樓”二層,還有更多歷代中醫名家的傳世之作,以及宮廷藥碾、脈枕、同比例針灸人偶等古中醫藥加工、教學與臨床所用的器械。
據中國中醫科學院中國醫史文獻研究所古籍數字化研究室專家10年前現場考查,位于北京市昌平區的大衛中醫院當時收藏的古籍已達三千八九百種,約有五萬余冊(套)。
這批古籍多為石印本,也有少量木刻本,其版本又以清末和民國早期的為多,也有少量清代乃至明代以前的版本。其中,較珍貴的版本包括《幾希良方合璧》《沙脹玉衡全書》《千金方衍義》《石室秘錄》《醫成法律師》《詳定外科正宗》《馮氏錦囊秘錄》《本草求真》等。
考察中還發現了《萬國藥方》等清末民初中西醫交流與合作的“活化石”,其中記錄了中西方藥名、病名的對照內容,堪稱“西醫剛進入中國時醫療狀況的一個例證。
又如,今已鮮為人知、失傳已久的《續祠》一書,則系統介紹了夫妻同房的時間、天氣、飲食等諸多與自身及環境相關的注意事項,堪稱古人在“優生優育”研究領域的代表作,至今仍有重要的現實指導意義。
這批被中國中醫科院研究人員認為兼具“文物和文獻雙重價值”的中醫典籍,不僅是大衛中醫院臨床醫生攻克各種疑難雜癥、進行新一代成品中醫藥研發的經方驗方資源庫和數據庫,更是張倧山本人繼承其祖父中醫教學理想,弘揚傳統中醫文化的歷史文獻資源。
據了解,張倧山字“占宗”、號“倧子”,系清宮御醫張福海嫡孫。張福海(1864年—1960年),祖籍河北保定,系光緒年間秀才,號蓮池居士,曾在光緒年間為隆裕皇后及慈禧太后診療開方,由于醫術高超而享有“小神醫”之稱。
張福海一度擔任清宮御醫,1941年辭官還鄉,在保定開辦“中醫講習所”,并著有《中醫脈象新解》《福海妙方實見》《張氏祖傳秘方》《中藥炮制與配伍》《中藥處治》等。
張倧山在大衛中醫院的藏書,主要源自其祖父張福海在保定開辦講習所期間購置和留存的大量中醫古籍與講義,亦有其本人行醫數十年來收藏的中醫古籍。如今,該院的館藏古籍數量已遠超10年前的規模。
有業界同行表示,大衛中醫院是國內罕見的博物館式中醫院,其豐富的館藏圖書與中醫器械為該院中醫骨干的培養以及臨床教學、診療工作發揮了系統指導作用。
然而,張倧山認為,作為一座博物館式的中醫院——大衛中醫院在國內中醫院校臨床教學培訓、以中醫藥驗方為依據的中成藥開發,以及中醫典籍的點校、出版及發行等多個維度上的重大價值,仍有待于社會各界合力挖掘和利用,以共同推動我國中醫藥事業的傳承與發展。
三位一體的整體療法
“大愛衛民,懸壺濟世。”這是謝覺哉夫人——百歲老紅軍王定國為大衛中醫院題寫的寄語,也蘊含了張倧山傳承祖父遺志、弘揚中醫文化的初心。
由于自幼隨祖父行醫深得其真傳,張倧山30歲出頭時,其醫術就在京津一帶小有名氣。當他決心創辦一家中醫院時,卻特意選址于偏遠的昌平遠郊區建立基業。
即便在北京地鐵等快速公交系統四通八達的今天,從其他城區出發,前往大衛中醫院仍需要2個多小時。
前往大衛中醫院雖然車馬勞頓、“道阻且長”,但這并不影響各界社會名流紛紛前來求診。
“如果我在市里建立醫院,就會受制于房租成本而不得不考慮生存問題,在遠郊區就少了這些后顧之憂。”張倧山說:“大衛中醫院建院20多年來,我對醫護人員只有一個要求:把幫助患者盡快康復放在首位。”
正是在一切以患者為本的救死扶傷精神引領下,大衛中醫院醫師團隊潛心于臨床實踐與研究,在包括再生障礙性貧血、過敏性貧血、白血病等在內的各類“血癥”,青光眼、肺癌、食道癌等諸多疑難雜癥和慢性病的診治方面,以及野生中醫藥萃取和炮制技術等領域均形成了自身特色。
例如,張倧山較早發現了體溫對于血癥及肺癌、食道癌等患者在康復過程中的臨床治療意義,并用相關藥物將患者體溫提升至高于正常體溫(36—37攝氏度),從而激活患者體內的自愈功能。
又如,張倧山為首的醫療團隊,還形成了集藥療、食療和心理(情)療法為一體的三維整體療法來幫助患者全面康復。
“中醫中藥是老祖宗留下來的瑰寶,無論經濟情況如何變化,都要把救死扶傷放在第一位。其次應該提高醫療服務質量,讓所有患者都滿意。這樣,醫院的口碑才能好,自然會帶來經濟效益。”談到大衛中醫院未來的發展愿景時,張倧山表示,讓患者以最低成本得到確切的療效,仍是他本人和醫療團隊始終堅守的初心。
在此基礎上,張倧山表示將繼續構建以中醫人才培養、中醫藥研發和應用,以及包括中醫古籍出版在內的中醫文化“三傳”體系,把大衛中醫院及其關聯實體發展成為復興中醫文化、造福人類健康的精神高地和數字化、智能化實訓平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