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銀行普惠業務風險防控現狀
近年來,我國政府高度重視普惠金融業務,出臺了一系列政策文件,旨在推動普惠金融業務的普及和發展。中小銀行作為我國金融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普惠業務領域發揮著重要作用,然而,隨著普惠業務的高速發展,中小銀行面臨的風險防控形勢也日益嚴峻。
截至2023年末,我國共有中小銀行(主要為城市商業銀行、農合機構以及村鎮銀行)3921家,總資產110萬億元,占銀行業整體總資產的26%,這些銀行在支持小微企業、農村地區和貧困地區的發展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截至2023年末,中小銀行普惠型小微企業貸款余額約12.11萬億元,占銀行業整體規模的42%。
從行業角度看,大型銀行的傳統業務逐漸下沉至縣域、鄉鎮市場,對中小銀行的影響日益顯著。加之中小銀行內部治理能力偏弱,且數字化能力不足,其市場份額正不斷被大型銀行蠶食。中小銀行亟須加強內部治理,提升全流程風險管理能力,以適應新的業務發展需要,不斷增強市場競爭力。
中小銀行普惠業務風險防控存在的問題
對中小銀行開展小微企業融資業務所需的獲客、風控、運營等能力要求中,風控是當下制約普惠業務發展的重點。首先,中小銀行在風險管理制度方面存在不完善的情況,風險防控工作缺乏系統性和規范性。其次,中小銀行科技水平有限,難以及時發現和應對風險。最后,中小銀行數字化應用能力尚且不足,在采集、處理和整合數據方面的能力較弱,致使獲取信息的廣度、深度不足,難以通過內外部數據精準識別客戶并進行風險評估。
此外,再加上小微客戶存在管理不完善、缺乏有效評估等問題,導致其信用水平難以評估;同時,由于小微客戶自身經營能力有限、缺乏抵押擔保物,以及信用意識薄弱等,使得自身容易受外界環境影響,抗風險能力偏弱。以上都將導致中小銀行準確識別和評估普惠業務風險的難度進一步加大。
中小銀行普惠業務全流程風險防控的總體框架
在風險防控能力逐漸成為銀行競爭優勢的背景下,建立全流程風險防控體系可以幫助中小銀行有效應對普惠業務發展過程中的各種風險,提高業務的安全性、穩健性,為普惠業務可持續發展打下堅實基礎。中小銀行可從以下方面入手建立全流程風險防控體系:
一是建立標準化、體系化的全流程數字化作業系統,統一貸前申請調查流程,通過準入規則、預篩選預授信規則等把好風險防控的第一道關卡;二是建立小微客戶評級體系,采用“線上+線下”作業模式控制業務風險,同時加大外部數據的分析運用,從風險數據獲取、數據分析及數據應用等方面提高自主風控能力;三是建立數智化貸后管理體系,完善貸后統一管理系統,實現貸后工作數字化評價監督,以提升貸后管理效率和風險管控能力。
把好行業及客群準入關口。中小銀行應當通過市場分析、行業調研等方式制定業務營銷指引,明確重點支持行業、慎入行業及禁入行業,對于國家政策支持的行業及客群予以重點支持,并禁止高污染、高能耗、產能過剩等行業進入,從源頭開展風險管控。
開展風險預篩選與客戶資質評級。一是引入行內外大數據建設準入模型,在業務受理階段就將風險防控機制前置,以此實現針對客戶的風險準入預篩選,對觸碰禁入指標的客戶直接拒絕,對于異常指標數據進行預警提示;二是利用征信、行內信貸數據及外部數據建立客戶資質評級模型,通過多維度指標對客戶的信用資質進行評分,從而優化客戶分層管理,對于資質評級低的客戶進行預警提示,并將評級結果作為信用數據納入授信模型的使用范疇。
針對不同客群實行差異化盡調和授信策略。一是制定差異化盡調策略,針對四大客群(小微企業、小微企業主、個體工商戶和農戶)的特點,明確差異化盡調表單及風控指標,以標準化作業流程及差異化盡調策略提升第一道防線風控能力;二是形成“普調+盡調”模式,針對部分行業及特定場景類客群定制專屬調查表,明確調查要點、風險控制點、授信要點等,以場景類業務模板化作業提升風險控制能力,在完成普調后將行業數據部署至系統中,用于單戶客戶的風險評估;三是根據貸前客戶分層和資質評級結果,結合不同客群的現場盡調數據,并綜合考慮信用、資產、收入等維度的數據,實現差異化授信。
明確貸中標準化審查審批流程。一是探索并堅定“線上+線下”的作業模式,以“線上模型輔助審批+線下人工調查審批為準”的審查審批流程,進一步提升審查審批效率;二是統一普惠小微業務審查審批流程,在審貸分離的基礎上確立差異化的審批流程,從產品種類、金額規模、是否新增貸款或者續貸等角度出發,區分常規審查審批流程、快速審查審批流程、智能審批核驗流程。
制定貸后智能管理機制。一是建立常態化普惠業務風險監測及產品后評價機制,重點監控貸款合規性,嚴禁脫實向虛;二是落地使用線上風險預警模型、智能催收機器人等,實現系統化的智能風控,即通過定期開展自動化數據分析,了解客戶經營及信用動態,及時進行風險預警,以便有效提升貸后管理效率。
建立全流程配套機制。一是建立銀行普惠小微產品體系,通過普適性產品、場景化產品、方案類產品實現對小微企業、個體工商戶、小微企業主、農戶等客群的全覆蓋;二是建設小微數字化作業系統,讓智能進件、風險預篩選、遠程征信授權、智能審批、線上簽約、智能貸后等功能落地,可以有效提升業務作業效率、風險控制能力;三是根據各地市經濟發展情況及分行風險管控能力,制定適合的普惠小微業務差異化授權體系,例如,風險管控能力強的分行可授予較高的信用貸款審批權限,風險管控能力弱的分行或新開業的分行則不授予信用貸款權限等;四是對接當地政信平臺及引入第三方數據,打造特色場景類小微產品,即通過引入政務、房產、流水等外部數據輔助審批,有助于解決小微企業信息不對稱的難題,從而進一步提升風控能力。
中小銀行完善普惠業務全流程風險防控體系的實施策略
持續迭代數字化小微信貸作業系統。中小銀行應持續建設及迭代數字化小微信貸作業系統,提升普惠小微業務線上化辦理程度,這樣有助于客戶經理提高作業效率。同時,還要完善智能貸后管理及智能續貸功能,提升客戶管理效率及服務水平。
不斷完善客戶評級及風險準入體系。建立多維度客戶評級及風險評估體系,而后再擴大數據采集范疇,在整合各類信源的基礎上,全方位地收集客戶信息,同時,運用人工智能技術對數據進行整合分析,對客戶進行多維度畫像,并通過提升大數據引入及應用能力,提高模型評估準確性。持續迭代業務準入模型、額度評級模型、智能續貸模型等,中小銀行可以精準提升系統風險識別及反欺詐能力。通過系統把好第一道業務準入關,精細化并統一準入尺度,就能從源頭上控制業務風險。
建立差異化客戶管理體系。中小銀行可以對客戶進行信用評級,而后根據風險等級采取差異化的作業流程及風險控制措施。針對新客戶及系統評級較低的客群,要采用常規的審查審批流程,以把控業務風險;針對辦理續貸業務及系統評分較高的客戶,應用快速審查審批流程,提高辦結效率;針對特定場景客群,在積累足夠樣本建立定制化模型的前提下,可以通過系統授信,并輔以人工現場核實,以此大幅提升辦貸效率及客戶體驗度。
持續完善風險審批體系。一是明確普惠小微業務審查審批指引及要點,統一普惠小微業務審批尺度;二是建立差異化風險審批機制,完善質效并重的審批體系,考慮行業、產品、區域等不同維度的具體情況,以及首貸和續貸、大額和小額、信用和抵質押等不同情景,制定對應的授信標準及流程,實現差異化風險管理。三是綜合運用數據技術和場景元素,應用數理模型優化人工操作,提升智能信貸審批比例,開創自主化風控審批的新局面。
建立智能貸后管理體系。中小銀行搭建普惠小微業務智能貸后管理體系,要根據不同業務特性及風險情況制定差異化貸后及續貸要求,以便與前端業務流程形成閉環管理。此外,還可以根據貸后表現建立客戶行為的評分卡,及時發現和化解重大風險。通過對客群多維度數據的智能分析,構建催收評分模型,并制定分類催收策略,可以提升催收效果。
提升內部隊伍能力。在對風控人才隊伍的培養上,加強風險管理人才隊伍建設,重點對具有風險管理意識、掌握量化風險管理技能、具備客觀分析能力的風險管理人才進行培養,不斷提升員工風險管理水平。在對客戶經理隊伍的培養上,一是要加強管理,制定完善的客戶經理評級體系,根據客戶經理的級別不同,賦予其不同的調查權限;二是要加強對普惠信貸業務相關人員的培訓和考核,使其熟練掌握客戶營銷篩選、作業流程、風險識別和控制方法,增強專業素質和風險意識。
完善內部風險控制機制。中小銀行可建立職責清晰、反應迅速、措施有效、獎懲分明的合規體系,將內控合規流程滲透至經營轉型的全流程;建立完善的監督檢查機制,確保普惠小微貸款業務的合規性和風險可控性;加強內部審計和監督檢查,及時發現和糾正違規行為,防止風險隱患出現;建立風險管控機制,利用大數據技術,搭建大數據風控系統,為前臺經營提供精細化、智能化、可視化的智能風控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