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有演藝企業改革背景
2003年6月,中央召開文化體制改革試點工作會議,全國國有文藝院團體制改革試點工作正式啟動。2009年7月,中宣部、文化部下發《關于深化國有文藝演出院團體制改革的若干意見》,明確“路線圖”和“時間表”,改革逐步向縱深拓展。2011年5月,中宣部、文化部再次聯合下發《關于加快國有文藝院團體制改革的通知》,要求各地在2012年上半年之前,完成國有文藝院團體制改革任務。
通過不斷推進改革,歌舞劇院、話劇院、雜技藝術劇院以及交響樂團等國有文藝院團逐步完成了體制機制的轉變,相繼成立國有演藝企業,逐步形成以市場化企業為主體,以事業型單位為補充的新格局。
國有演藝企業改革過程中存在的問題
國有演藝企業成立后以演藝為主業,同時發展藝術教育培訓和文旅產業,在重大主題宣傳創作、重大文化活動支持等方面取得了一定成績。但目前部分國有演藝企業改制時間較短,內部制度及資源配置等方面還存在問題,阻礙了改制院團的運行及推廣。
演藝場地閑置率高,資源未有效整合。部分劇院品牌建設效果不顯著,致使演藝設施閑置、演出供給不足,高雅藝術面向基層群眾的“最后一公里”沒有打通。例如,G省共有大劇院、音樂廳等演出場所119個,其中1400座以上的大型劇場10個,800座至1400座的劇場33個,800座以下的劇場76個。但多數由于管理不善、經營不活,導致使用率不足50%,劇院資產嚴重閑置;文藝院團及表演團體200余個,其中國有文藝院團88個,大部分院團面臨“有戲排、無處演”的困境,省內演藝資源未有效整合。目前,僅有Y市國際文化藝術中心由省演藝集團成功托管運營,于2023年4月投入使用,已完成演出項目24個、演出36場,獲取托管凈利潤205萬元。
演藝人才青黃不接,藝術創作能力不足。受藝術生產規律、演出市場等多重因素影響,目前,各地演藝集團藝術人才隊伍現狀不容樂觀,部分院團中青年藝術領軍人才青黃不接,未建立有利于文藝創作的發展格局。各院團編劇、導演、舞美設計等專業人才嚴重缺乏,在排演大型劇目時常需外請、外借部分專業人員,導致劇目生產成本增加、進度受限。
偏離文化企業功能定位,新業態投入不足。國有演藝企業發展過程中,未保持輕資產運營,導致資本規模無序擴張、實體企業脫實向虛等,又或者是未及時剝離與主業關聯度低、不具備競爭優勢的非主營業務,導致閑置浪費和重大虧損。2020年9月14日,《文化和旅游部關于深化“放管服”改革,促進演出市場繁榮發展的通知》(文旅市場發〔2020〕62號)中明確界定“演出新業態”的概念,即在傳統業態盈利能力下降的實際情況下,部分省屬演藝企業新業態投入不足,未有效抓住發展機遇,助力演藝多元持續發展。
國有演藝企業改革問題產生的原因
隨著數字化進程的不斷推進,演藝行業消費者喜好瞬息萬變,演出場所、舞臺載體不斷創新,演藝科技與創意藝術不斷深度融合,演繹形式、觀演關系也趨于多樣化,呈現出以“新型化、沉浸式、強互動、新體驗”為主要特征的演藝新業態和新模式。
國有演藝企業是一類公益性特色明顯,但又必須強化市場手段應用,以求能夠實現自我造血、自我發展、自我壯大的企業。部分國有演藝企業未能跟上潮流,及時調整自身發展戰略以適應市場變化,致使演藝內容創新融合不夠、硬件設備陳舊、產業模式落后,導致用戶的留存率和轉化率持續降低。
加快國有演藝企業改革的策略
聚焦企業主責主業,推動體制機制深化改革。國有演藝企業應加強對集團各業務板塊的研究分析,及時對非主業或低效無效業務進行整合或清退,優化業務布局,以充分發揮聚合優勢,持續深化文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聚焦演藝主業做強、做優、做大;有效發揮藝委會職責,加強劇目生產選題論證評估,力爭創作出思想精深、藝術精湛、制作精良的舞臺藝術佳作;整合劇場和劇目資源,合理規劃產業布局;貫徹落實“十四五”規劃關于推進旅游演藝等創新發展的要求,探索改革新路徑,創新融合發展體制機制,做好文旅融合、文教結合、文化企業內部聯合,推進文化創新和科技賦能,令文化建設與經濟建設同頻共振;堅持“一團一策”,持續推進國有文藝院團改革,強化創作生產能力、市場適應能力和發展活力,并建立健全多渠道營收機制。
強化內部運行機制,建設富有文化特色的現代企業制度。國有演藝企業應完善內部運行機制,充分研究發展政策與市場狀況,精準把握新發展階段人民群眾的文化新需求,不斷創新舞臺劇目創作模式、營銷推廣方式和人才培養模式,建立健全促進劇目生產表演的有效機制、鼓勵演職員創作演出的激勵機制。在探索創新劇目股份制、項目制改革的過程中,同步防范廉政風險。
開展省市聯盟式托管運營,降本增效促進產業發展。市縣劇院可積極探索專業化托管模式,建立劇院評估機制,并加快老舊劇院升級改造,借此機會實現國有資產保值增值,推動高質量發展;培育全省演出市場,盤活省內優秀文藝院團,推廣精品演出,帶動舞臺文藝創作共同發展,推動培養建立全省劇院經營管理人才隊伍。通過專業的劇場管理團隊和機制,優化和改進省內各劇院工作,向全國院線、聯盟、演出團體集中采購優秀劇目,實現演出資源、營銷渠道等優勢資源共享,降低運營成本,降低采購單價,引進更多優質劇目,提高全省劇院演出供給數量和質量。以劇院的托管運營為依托,實現劇目引進高端化、人才技術專業化、劇院建設標準化、高雅藝術惠民化,令文化建設與經濟建設同頻共振。
規范與社會資本的合作,確保國有資產保值、增值。國有演藝企業應規范與社會資本合作的合作機制,確保國有控股地位,同時明晰產權歸屬,提升國有資產運營效率,防止國有資產流失。針對文化產業輕資產特性,加強無形資產保護與管理。
國有演藝企業在面對新業態、新挑戰時,應堅持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深化文化創新、機制創新和技術創新,不斷提升自身競爭力和市場適應能力。希望通過聚焦主業、強化內部運行機制、開展省市聯盟式托管運營、規范與社會資本的合作等措施的實施,能推動國有演藝企業實現高質量發展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