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 為給甘肅省華池縣土地資源保護和合理開發利用提供科學參考,以2013年和2020年甘肅省華池縣土地變更數據為基礎,分析土地利用類型的變化狀況。結果表明,2013—2020年,華池縣耕地、林地、工礦倉儲用地、建制鎮、住宅用地及特殊用地和其他土地的面積減少,草地、園地、水域及水利設施用地面積增加,土地資源利用程度加強,土地質量等級提高。
關鍵詞 土地利用類型;土地調查;甘肅省華池縣
中圖分類號:F301.2 文獻標志碼:A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24.16.008
土地變更調查是逐地塊實地調查土地地類和面積的一種方式,是掌握區域內土地變化的有效手段,也是查實摸清土地資源年度變化的重要方法。土地利用是人們根據土地的自然特點,按一定的經濟、社會目的,采取一系列生物、技術手段,對土地進行長期性或周期性的一些經營活動。土地利用類型是土地利用方式相同的土地資源單元,是反映土地用途、性質及其分布規律的基本地域單位[1-3]。研究2013—2020年甘肅省華池縣土地利用類型的變化,不僅有助于了解華池縣相關土地政策的實施成效,還有助于了解華池縣土地資源利用狀況,對華池縣土地質量提升、國土空間規劃和城鄉建設具有重要參考價值。
1 調查方法
1.1 研究區概況
華池縣地處甘肅省東部、慶陽市東北部,位于東經107°29′~108°33′、北緯36°08′~36°52′,東北與陜西省志丹縣、吳起縣、定邊縣接壤,西南與慶陽市環縣、慶城縣、合水縣為鄰,總面積3 791 km2。截至2023年末,華池縣常住人口11.76萬人。華池縣轄6鎮9鄉,下轄9個國有林場,2個良種場。當地主要資源有森林、石油和農副土畜產品三大類,但農業生產結構以種植業為主、畜牧業次之,森林覆蓋率為32.38%。華池縣屬黃土高原丘陵溝壑區,境內地勢北高南低,地形以山地為主,山、川、塬兼有,殘塬占總面積的0.91%,川地占總面的4.84%,丘陵山區占總面積的94.25%,高質量土地資源稀缺。華池縣有3種地貌類型,東部為子午嶺天然次生林區,植被好,南部為殘塬溝壑區,北部為梁峁丘陵區,植被均較稀少,水土流失嚴重。華池縣屬中緯度地帶,深居內陸黃土高原,地形復雜,氣候具有顯著的大陸性季風氣候特征,日照充足,氣溫適中,但光、熱、水資源年內分配不均,南北差異明顯,降水年際變化大,年平均降水量510 mm。
1.2 數據來源
研究數據來源于華池縣自然資源局2013和2020年土地變更調查數據,包括矢量數據、統計數據及其他相關調查資料。
1.3 數據分析
利用ArcGIS 10.2和Excel對調查數據進行分析。
2 結果與分析
根據實際調查情況和華池縣土地資源現狀,將華池縣土地利用類型分為10大類20小類(見表1)。
2.1 耕地
華池縣耕地類型主要包括水田、水澆地和旱地。如表2所示,2013—2020年,華池縣耕地面積減少1 320.92 hm2,減少了1.61%。其中,旱地面積減少了1 415.04 hm2,水田和水澆地面積分別增加了1.79 hm2和92.33 hm2,分別增加了24.42%和13.52%;耕地面積基本保持穩定。耕地基礎設施得到改善,耕地等級提高,高標準農田建設和土地綜合整治項目等在華池縣的實施取得了一定效果。
2.2 園地
華池縣園地類型只有果園。2013—2020年,園地面積從96.72 hm2增加到98.23 hm2,調查圖斑個數從157個增加到159個。受自然環境因素影響,華池縣果園面積基本保持穩定,變化微小。
2.3 林地
華池縣林地類型分為有林地、灌木林地和其他林地。2013—2020年,華池縣有林地和灌木林地面積略微增加,其他林地面積減少2 216.16 hm2,林地面積共減少1 658.21 hm2,減少1.1%。
2.4 草地
華池縣草地類型有人工牧草地和其他草地。2013—2020年,草地面積從129 393.63 hm2增加到132 708.69 hm2,增加了3%;從類型看,人工牧草地和其他草地面積均增加。其中,人工牧草地增加了35.41 hm2,其他草地增加了3 279.65 hm2。2013—2020年,華池縣草地面積增加是由于畜牧養殖業的發展需要,以及調查方式的變化,2020年土地變更調查,根據土地實際經營狀況,將坡度較大、無耕種的土地劃入草地。草地面積的變化也反映出華池縣農業產業結構的調整及草地的經營方式和利用方式的改變。
2.5 工礦倉儲用地
華池縣工礦倉儲用地利用類型只有采礦用地。2013—2020年,采礦用地面積減少,從810.92 hm2減少到706.34 hm2,減少了12.9%;調查圖斑數從1 680個減少至1 477個,表明華池縣對采礦用地管理加強,采礦、采石、采砂(沙)和瓦磚窯等生產用地面積減少,環境整治水平和礦產利用率提高。
2.6 建制鎮
2013—2020年,華池縣建制鎮用地面積由528.17 hm2減少至445.12 hm2,減少了15.72%。調查圖斑數由63個減少至8個,減少了55個,表明華池縣對城市土地管理加強,城區土地利用率提高,城鎮建設集約化程度提高。
2.7 住宅用地
華池縣住宅用地的主要類型是農村宅基地。2013—2020年,華池縣農村宅基地面積從38 35.1 hm2減少至3 706.07 hm2,減少了129.03 hm2,圖斑數減少了414個。近年來,華池縣積極落實有關國家政策,實施新農村建設和鄉村振興戰略,促進了農村宅基地集中連片建設,農民居住條件得到改善。
2.8 特殊用地
華池縣特殊用地類型為風景名勝及特殊用地。2013—2020年,特殊用地面積減少了0.05 hm2,圖斑數減少了1個。風景名勝及特殊用地的形成受歷史文化影響較為深刻,面積變化較為穩定,表明華池縣特殊用地土地利用類型穩定,保護措施持續落實。
2.9 水域及水利設施用地
水域及水利設施用地主要指陸地水域、灘涂、溝渠、沼澤、水工建筑物等用地,是組成和完善城鎮設施建設的重要內容。華池縣水域及水利設施用地主要由河流水面、水庫水面、坑塘水面、內陸灘涂和水工建筑用地構成。2013—2020年,華池縣河流水面、水庫水面和坑塘水面面積保持穩定,但內陸灘涂面積增加了2.89 hm2,水工建筑用地面積減少了0.96 hm2,水域及水利設施用地增加了1.93 hm2。2013—2020年,華池縣自然環境得到改善,河流水域面積增加,河流流域得到擴展。
2.10 其他用地
華池縣其他用地包括裸地和設施農用地。2013—2020年,華池縣裸地和設施農用地面積都有所減少,其中設施農用地面積減少了22.66 hm2,減少16.2%;裸地變化微小,全縣可利用土地面積基本穩定。設施農用地面積減少與農民農業生產方式緊密相關。隨著社會的全面發展,農業生產機械化、集約化不斷提高,農作物的收割、晾曬等環節大大縮減,對谷場、倉儲等設施農用的依賴減少。此外,從事單純農業生產的專職農民減少,進一步導致設施農用地面積減少。
3 小結
2013—2020年,華池縣土地利用類型中耕地、林地、工礦倉儲用地、建制鎮、農村宅基地、特殊用地和其他土地的面積減少,草地、園地和水域及水利設施用地的面積增加。但從土地利用類型內部構成來看,華池縣土地資源利用加強,土地質量等級提高,農業基礎設施大幅改善,森林資源質量得到提升,土地管理制度日趨完善,主要表現在以下6方面:1)水田和水澆地面積共增加94.12 hm2;2)人工牧草地和其他草地面積增加了3 315.06 hm2;3)水域及水利設施用地增加了1.93 hm2;4)設施農用地面積減少22.66 hm2;5)有林地和灌木林地面積增加,其他林地類型面積減少;6)采礦用地和水工建筑用地面積均減少[4-5]。
2013—2020年華池縣土地利用類型發生變化的原因主要有4點。1)近年來,華池縣積極響應市政府關于苗林產業建設的號召,鼓勵農民自主種植林木,擴大林地面積。同時,華池縣采用“以獎代補”的形式補助苗林資金,極大地調動了全員參與植樹造林的積極性。按照“誰地、誰栽、誰管、誰受益”的原則,華池縣建立多個苗林專業合作社,租賃流轉整合優化土地資源,盤活并提高了土地利用率。2)近年來,華池縣按照“點上突破、面上擴張、整體推進”的思路,通過實施退耕還林、“三北”防護林工程等項目,集中連片、整流域推進,逐步由川臺地培育向宜林荒山造林綠化過渡,宜林荒山得到了極大治理和改善。一系列重點建設項目和基礎設施項目的深入推進,帶動了華池縣鄉村交通、水利設施等條件的持續改善,進而促進了當地農業產業不斷發展。3)近年來,華池縣全面貫徹落實國家各項耕地保護政策,全力保障縣域糧食安全。①落實最嚴格的耕地保護政策。②實施耕地開發復墾整理項目,強化耕地占補平衡管理。③推進耕地節約集約利用,減少耕地占用。④推進土地流轉,遏制耕地撂荒。⑤加大耕地保護宣傳力度,營造耕地保護良好的社會氛圍。
近年來,華池縣持續加強耕地深度開發,致力于提高土地利用程度和土地質量、加強改善農業生產基礎設施條件、配套農田設施、建設和保護基本農田,穩步實施土地綜合整治,加快高標準農田建設進程,取得了一定成效。土地資源是社會發展的基礎,社會經濟的發展對土地資源的開發和利用具有很大的推動作用,華池縣在土地利用結構、耕地潛力挖掘、耕地質量等級提升和農業生產力等方面仍有很大的提升空間。
參考文獻:
[1] 張健.黑龍江省寶泉嶺墾區土地利用空間格局研究[D].黑龍江:東北農業大學,2013.
[2] 邢世和.土地資源與利用規劃[M].廈門:廈門大學出版社,2000.
[3] 劉平輝,郝晉珉.土地利用分類與城鄉發展規劃[M].北京:中國大地出版社,2005.
[4] 朱文翅.土地管理與發展方式轉變[J].資源與人居環境,2010(13):36-37.
[5] 張勇.六安市國土資源利用與保護研究[D].合肥:安徽農業大學,2009.
(責任編輯:張春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