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在我國越來越重視農業的背景下,探索欠發達地區農業產業化發展的路徑,是推動我國農村地區可持續發展的重要議題。為了實現農業產值增長,探索出一條具有特色的農業產業化發展之路,以福建省明溪縣為例,通過文獻分析、實地考察等方法,深入探討了其農業產業化的發展模式及建設成效,并分析存在的基地建設步伐較為遲緩、農業龍頭企業帶動性不強、服務不完善、資金短缺問題凸顯及發展意識不到位等問題,提出加強基地建設、加強龍頭企業培育、優化服務體系、加大資金投入力度及增強意識等相應對策。
關鍵詞 農業產業化;建設成效;路徑;福建省明溪縣
中圖分類號:F327 文獻標志碼:C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24.16.017
當前,推動現代農業快速發展、深化農業產業化經營、實現農業效益的提高和農民收入的增長,已成為我國農業農村工作的重要議題。為更好地了解工作情況,總結經驗,探索欠發達地區農業產業化發展之路,對福建省明溪縣農業產業化發展情況進行了深入的調查與探索。
1 現狀及主要做法
1.1 現狀
明溪縣位于福建省西部偏北、三明市中部,與三明市9個縣(市、區)交界,縣城距三明市區79 km,素有福建省核心革命老區之稱。縣域面積廣闊,達1 704 km2,下轄4個鎮和5個鄉,包括88個建制村及7個社區,全縣人口約為11.6萬人,是一個具有代表性的山區農業縣份。
近年來,該縣立足優勢資源和特色農產品,堅定把握市場導向,嚴格遵循農民意愿,將增加農民收入設定為核心目標,加速農村經濟結構的深度調整,傾力打造綠色食品、生物醫藥、畜牧業及林竹業四大主導產業板塊,農業生產已從單一的糧食生產,發展成糧食、果樹、茶葉、木薯、食用菌、畜牧、煙葉、蔬菜(明溪淮山)及藥材(紅豆杉)等產業并舉的格局,為當地農民帶來了可觀的經濟利益。
1.1.1 龍頭企業正在壯大
近年來,明溪縣確立了“特色鮮明化縣域經濟、產業集成化特色發展、規模化壯大產業鏈條”的發展方針,立足資源特點和產業基礎,培育了一批有前景、有特色的農業龍頭企業。通過整合眾多農戶資源,明溪縣實現了從生產、加工到銷售的全程一體化運作,構建了企業與農戶間的經濟利益聯合體,有力地促進了農業產業化發展。例如,在生物醫藥方面,明溪縣建成了福建南方制藥股份有限公司、福建紫杉園生物有限公司、明溪金草種業有限公司等具有一定規模的生物醫藥企業,年產值可達3.5億元。在農產品加工方面,當地培育三明百事達淀粉有限公司、三明森美食品公司、明溪縣綠海淮山專業合作社、福建省三明市盛隆食品有限公司等一批加工企業,其中百事達淀粉有限公司為福建省生產能力最強的變性淀粉企業。截至目前,全縣已培育組建了20家縣級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12家市級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三明百事達淀粉有限公司、福建南方制藥股份有限公司入圍第七輪省級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評選。同時,明溪縣已初步形成筍竹、蔬菜、肉牛、木薯、明溪淮山等特色農產品品牌,構建銷售、加工、種植等環節的農業產業化領軍企業集群。
1.1.2 特色產業初具規模
明溪縣圍繞現有的產業集群,建成一批農業產業化特色基地。全縣已形成1 000萬株臺灣金線蓮、1 760 hm2煙葉、666.67 hm2高優木薯規模種植基地,建設藥材原料林基地6 500 hm2,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農產品產業帶。同時,明溪縣充分依托各村豐富的優勢資源和特色農產品,圍繞“一村一品”的建設方案,結合新農村建設產業發展規劃和當地農產品優勢,因地制宜、因村施策,培育了一批標準化、專業化、規模化的特色農產品優質基地。例如,蓋洋鎮村頭村從三明市和諧園林苗木有限公司引進珍稀苗木進行種植,通過自建基地及實施“公司聯動農戶與基地”的策略,已建成綠化苗木種植基地533.33 hm2,參與苗木種植的農戶有620戶,使當地成為集觀賞、旅游、科研于一體的綠化苗木和珍稀藥用植物基地。這一舉措不僅提升了企業的經濟收益,而且增加了農民的收入。此外,楓溪鄉的雪蓮果和魔芋、沙溪鄉梓口坊村的果蔗、小眉溪村的花生、胡坊鎮的厚樸及夏坊鄉的錐栗等地方特色農產品,均逐漸形成規模化、標準化種植;李沂村的水面養殖產業也形成了較好的產業化發展基礎。
1.1.3 品牌效應逐步顯現
明溪縣通過品牌升級、名牌爭創,推動產品品質提升,努力實現省、市級品牌的新突破。“明溪肉脯干”“明溪淮山”榮獲國家地理標志保護產品殊榮;淮山、柑橘、葡萄等5個農產品獲得綠色食品認證;木薯、雪蓮果、紐荷爾臍橙等52種農產品通過無公害食品認證。以此為契機,明溪縣積極推動一批特色農產品進行品牌建設,有效帶動了當地農業企業的發展。例如,福建省明溪榮興副食品有限公司積極借助“榮興肉脯干”這一中華老字號,加大對品牌的宣傳、推介力度,逐漸發展成為擁有員工百余人、年銷售收入可達1 000萬元的較大規模企業,對農民增收和企業增效起到很好的帶動作用。
1.1.4 合作經濟不斷發展
明溪縣積極培育農村經紀人隊伍,大力發展特色明顯、經營規模大、帶動能力強的各類農民專業合作社。目前,明溪縣農民專業合作社已達88家,共帶動農戶2 950戶,聯結基地面積1 266.67 hm2,農產品直銷和代理銷售產值高達1 800萬元。
1.2 主要做法
1.2.1 加強組織領導及政策扶持
明溪縣建立專門負責縣級農業產業化工作的領導小組,明確全縣農業產業化重點項目的領導責任,按照“一個產業、一套班子、一個龍頭、一個規劃、一套政策”的要求,定期召開會議,致力于深入研究和解決發展過程中遇到的各種問題。在稅收優惠政策方面,明溪縣認真執行《國務院關于支持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發展的意見》,貫徹實施對農業產業化經營領軍企業及其稅收的優惠扶持政策。
1.2.2 加強金融信貸服務
明溪縣鼓勵當地商業銀行將支持農業產業化經營納入信貸支農的核心范疇,在信貸資源配置上予以優先考慮。對于那些資本雄厚、信譽優良、經濟效益良好的領軍型企業,金融部門通過嚴謹地執行統一授信管理程序,根據企業的實際運營周期和資金需求特性,合理設定貸款期限,并在利率政策上予以適度優惠[1]。同時,明溪縣積極推動各鄉鎮扎實開展“信用村”與“信用戶”建設工作,并督促農村信用合作社持續加強對農村、農業和農戶的信貸支持,尤其要在林權抵押貸款和土地承包經營權抵押貸款試點項目上加大支持力度,以完善的金融服務體系全方位支持農業產業化發展。
1.2.3 強化科技支撐
1)注重對接前沿科技。明溪縣依托國家級南山農業現代示范園區,與福建農林大學、福建省農業科學院等若干具備強勁研發能力的科研機構建立起技術合作關系。明溪縣金草種業有限公司采用與福建省農科院共同擁有的珍稀藥用植物組培苗快繁技術(含插扦技術)和藥效成分分析專利技術,篩選優良種質材料進行金線蓮的選優育種。此項技術突破了金線蓮由組培到大田生態化規模化種植這技術難題,并掌握了現有氣候條件下不同季節的栽培技術,成為福建省最大的金線蓮組培種植基地,年可培育金線蓮3 000萬株,產值5 560萬元。同時,明溪縣舉辦各類農業實用技術培訓班共75期,培訓2 914人次。
2)實施農業“五新”推廣。明溪縣引進農作物新品種45個,示范推廣種植超級稻4 000 hm2、再生稻1 333.33 hm2,建立多個百畝示范片。同時,補貼推廣農業新機具948臺,爭取到第一批中央農機購置補貼資金245萬元,完成機耕作業面積3 466.67 hm2、機插作業面積766.67 hm2,維修農機具375臺(套)。
1.2.4 促進土地流轉
明溪縣頒布《明溪縣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管理意見》《明溪縣關于加強拋荒耕地管理和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的意見》《明溪縣農村集體資產股份合作制改革指導意見》等一系列政策措施,促進土地經營權的流轉。截至目前,全縣土地流轉面積達3 400 hm2,涉及農戶6 000多戶。通過加快土地流轉,明溪縣土地經營權逐步向社會投資者、龍頭企業、種田大戶、種田能手轉移,有力地促進了特色農業向集約化和規模化的方向轉型,為農業產業化穩健發展構筑了穩固的基礎。
1.2.5 深化對外交流合作
明溪縣積極推進“引進來、走出去”的戰略布局,構建并優化招商項目庫,制定更具吸引力的外資農業投資優惠政策,加速涉外服務體系的完善,以優化農業投資環境。加大農業項目的宣傳力度,通過投洽會、推介會等多種招商形式,重點推介具有潛力的農業招商項目,廣泛開展招商引資活動,引導資金投向能夠推動區域農業和農村經濟快速發展的關鍵產業和項目,從而帶動整體經濟的增長。利用客商的資金、技術和市場,實現農業產業化經營[2]。同時,充分發揮明溪縣新興內陸僑鄉的優勢,大力實施“回歸工程”,鼓勵引導明溪籍旅外華僑、華人回鄉投資創辦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通過實施“回歸工程”,有相當一部分事業有成的人員帶著新信息、新技術回家鄉創業,吸引了24家企業入住,其中農業企業4家,總投資達1.5億元。
2 主要問題
2.1 基地建設步伐較為遲緩
受家庭式生產經營模式的長期影響,明溪縣農業產業相對分散且規模偏小,難以形成大規模的種植和養殖,在客觀上限制了產業化的發展,并阻礙了規模化和基地化的形成。此外,各鄉鎮在產業化基地建設方面的發展不均衡,部分鄉鎮尚未建成具有自身特色的產業基地,導致規模效益一直未能充分展現。
2.2 農業龍頭企業帶動性不強
農業龍頭企業是發展農業產業化的中心環節。真正意義上的農產品“龍頭”企業應該是基礎雄厚、輻射面廣、帶動力強的農產品生產、加工、銷售企業和企業集團;而從目前明溪縣農業龍頭企業的狀況來看,雖有一定的數量,但實力弱、輻射面狹窄、帶動能力不強,需要繼續扶持和培育。
2.3 服務不完善
目前,明溪縣農產品供求信息傳播渠道不夠暢通,科學技術推廣應用的程度相對較低,技術咨詢業不發達,技術服務與農業生產之間未能有效銜接,涉農部門軟件和硬件設施都比較落后,無法及時為農戶提供有效的技術、市場信息、生產資料供應等服務,不同程度地制約了農業產業化的快速推進。金融部門在貸款政策、發放額度、貸款利率上條件較高,導致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貸款困難。
2.4 資金短缺問題凸顯
明溪縣財政基礎相對薄弱,導致對產業化發展的投入嚴重不足,進而影響了產業的啟動速度和整體發展進程。民間資金沒有得到真正利用,尚未建立匯聚和整合社會閑散資金的有效機制。
2.5 發展意識不到位
明溪縣具有豐富農業資源,一些干部對于農業的認識仍局限于傳統的種植養殖模式,缺乏對現代農業產業化、集約化、品牌化、科技化發展趨勢的理解,沒有充分認識到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和升級的重要性。同時,部分農戶對農業產業化帶來的規模效應和經濟效益認識不清,對參與合作社、家庭農場或農業企業的積極性不高;對新技術、新品種、新模式接納度低,不愿意承擔風險嘗試新的種植養殖技術和經營模式;缺乏品牌意識和質量安全意識,不重視農產品的質量安全和品牌打造,導致當地特色農產品無法在市場上獲得更高的價值認同。
3 對策建議
3.1 加強基地建設,提升規模效益
明溪縣要推動產業集中化發展,深入調研當地資源、市場需求和產業發展現狀,明確主導產業和特色產業,進行科學合理的產業空間布局[3]。加強當地農業部門、科研機構、農業生產企業、農戶之間的合作,協同制訂適應當地實際情況的產業發展策略,并注重整合技術、土地和資金等關鍵資源,建設一批現代農業園區。這些園區將成為產業集中化發展的核心區域,會吸引龍頭企業進駐,盡快形成產業集聚效應。在建設過程中,注重園區的基礎設施建設、科技研發、人才培養等方面的工作,確保園區能夠充分發揮其引領和帶動作用。
同時,建立鄉鎮之間的農業產業化協作機制。這包括建立定期溝通機制、信息共享機制、合作發展機制等,加強鄉鎮之間的信息溝通、資源共享和合作交流。通過建立協作機制,能更好地協調各方資源,形成發展合力,推動農業產業均衡發展。同時,在鄉鎮之間推廣成功經驗。每個鄉鎮都有其獨特的資源優勢和產業特色,可通過互相學習、借鑒成功經驗,更快地找到適合當地實際農業產業的發展路徑。可通過舉辦交流會、組織實地學習等鄉鎮之間的交流活動,分享發展經驗、有效技術和管理模式,共同推動農業產業的進步。
3.2 加強龍頭企業培育,提升整體實力
1)明溪縣政府應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優化對農業龍頭企業的財政、稅收和金融政策,推行貸款利息補貼政策及專項資金扶持措施,以鼓勵參與項目。同時,關注國家農業產業化發展政策動態,把握發展機遇,幫助當地企業發展。2)龍頭企業要致力于擴大生產規模和提升技術研發能力,轉型升級,引入先進的科技手段與管理實踐,實施技術改造和設備更新,提高產品品質及市場競爭優勢[4]。3)擴大輻射面與延伸產業鏈,構建全產業鏈發展模式。龍頭企業要向產前的種苗供應、產中的技術服務和產后的加工銷售等環節延伸,形成從源頭到終端的完整產業鏈條。4)強化區域合作聯動。龍頭企業可采用“公司聯合合作社與農戶”等模式,與周邊鄉鎮乃至縣域外的相關產業進行深度合作,拓寬原料來源和產品銷售渠道。5)強化利益共享機制構建,締造緊密的合作紐帶關系。確保農民在與龍頭企業的合作中獲得穩定收益,如通過預售合同農業、股權合作、利潤分享等運營方式,提升農民參與積極性。
3.3 優化服務體系
1)建立健全信息傳播與交流平臺,構建覆蓋全縣的農產品供求信息服務平臺,通過線上線下的方式,及時、準確地發布市場動態、價格行情、技術指導等信息,實現農戶與市場的有效對接。2)強化科技推廣應用與技術服務,引導和支持農業科研機構研發適應當地實際的農業新技術、新品種,提高科技成果在農業實踐中的應用效率。3)加大對農業、水利及交通等相關領域基礎設施的投入力度,更新老舊設施設備,提升服務效能。4)鼓勵金融機構設立專門服務“三農”的信貸產品,放寬貸款條件,適當調整貸款政策、額度及利率設置,解決農業企業及農戶融資難問題。同時,推動金融支農創新,探索發展農業保險、擔保、眾籌等多種形式的金融服務,拓寬農業產業融資渠道。5)構建政府、金融機構與企業間的三方互動協作機制,共同研究制定有利于農業產業化發展的金融支持政策。
3.4 加大資金投入力度
1)加大政府財政資金支持力度,設立農業產業化專項基金,用以助推農業基礎設施改良、技術創新推廣和品牌塑造等多個方面的發展[5]。2)探索建立靈活多樣的融資機制,鼓勵金融機構推出創新型金融產品,適度調低貸款準入標準和成本負擔,以有效引導民間資本積極參與農業產業化項目的投資建設。3)探索建立社會閑散資金聚集機制,通過發行農業產業債券、設立農業產業投資基金等方式,吸引更多社會資金投入農業產業化發展。
3.5 增強意識
1)針對不同層級和職能的干部開展具有針對性的培訓課程。針對縣級領導干部,可以組織專題研討班或研修班,邀請農業產業化領域的專家學者進行授課,深入解讀現代農業發展的理論、政策和實踐經驗。對鄉鎮一級的基層干部,可以開展實地考察和交流活動,讓其親身感受到農業產業化示范項目的運作模式和效益。
2)加強對農戶的宣傳。通過公眾號、短視頻等現代化的宣傳手段,宣傳產業結構調整的益處;通過線上授課、實地示范等方式,推廣新技術、新模式,以提高農產品品質,增加產品附加值;還可以宣傳其他地區的成功案例,激發農戶的積極性。
3)支持農業產業化示范項目建設,通過資金扶持、技術支持等方式,幫助示范項目進行規劃設計、選址建設、生產經營等,確保項目能夠順利啟動和運營。成立由農業專家、經濟學者、市場營銷專家等組成的農業產業化示范項目專家指導組,為示范項目提供全方位的技術指導和管理支持,幫助示范項目解決實際問題。建立示范項目成果分享機制,定期組織交流座談會、經驗交流會等活動,分享和推廣示范項目的成果和經驗,帶動更多農業生產主體積極參與產業化發展。
參考文獻:
[1] 沈育娥.孝義市農業產業化聯合體發展的實踐與探索[J].山西農經,2024(3):50-52.
[2] 潘鏡平,厲建飛,張韜.浦東新區農業產業化聯合體發展的實踐與探索[J].上海農村經濟,2023(6):25-26.
[3] 張虎勝.新形勢下農業產業化發展問題探索[J].產業與科技論壇,2021,20(4):15-16.
[4] 竇祥銘.安徽省培育發展農業產業化聯合體的探索與實踐[J].農技服務,2020,37(9):117-119.
[5] 張伶,黃冬梅,任曉麗.發展特色農業推動鄉村振興:關于如皋黑塌菜特色農業產業化發展的探索[J].農業科技通訊,2020(3):40-42.
(責任編輯:張春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