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 新型城鎮化戰略和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將促進農業現代化的進程,推動農業生產方式、經營模式、市場機制等方面的改革和創新,可為實現農村全面建設現代化、農業可持續發展提供重要的政策支持和戰略保障。為實現農業農村的高質量發展,基于中國學術期刊網絡出版總庫的中文核心期刊和中文社會科學引文索引(Chinese Social Sciences Citation Index,CSSCI)來源期刊,利用SATI可視化軟件,對2018—2022年我國新型城鎮化和鄉村振興協同發展相關文獻進行關鍵詞共現分析、文獻共引分析。結果顯示,目前學界對于新型城鎮化與鄉村振興關系的熱潮已經形成,主要表現為發文數量整體呈上升趨勢;新型城鎮化、鄉村振興、城鄉融合、城鄉融合發展、鄉村振興戰略、城鄉關系、耦合協調度以及特色小鎮等為該領域的高頻關鍵詞,并對未來城鄉協同發展的進行展望。
關鍵詞 新型城鎮化;鄉村振興;協同發展
中圖分類號:F323 文獻標志碼:A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24.16.020
我國以往長期實行的“城市偏向型政策”和農村要素的單向流動,使得城鄉的發展都存在一些困境,因此現階段我國大力倡導合理布局,推動小城鎮和中小城市發展,減小城市壓力,實現城鄉協調發展[1]。我國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推動了農業農村的發展,與傳統的城鎮化相比,新型城鎮化不再追求大規模向城市擴展,而是致力解決在傳統城鎮化過程中對資源環境破壞、城市承載能力不足等問題,我國已進入全面提高城鎮化質量的轉型發展階段[2]。隨著經濟的發展和城鎮化的擴張,二、三產業逐漸崛起,對勞動力的需求量持續增加,為農村的剩余勞動力提供了就業機會。對于農村勞動力來說,進入城市工作不僅可以獲得比從事農業更高的收入,還可以享受到城市的現代化生活;而對于企業來說,農村勞動力成本偏低,其更愿意招聘農村勞動力。
鄉村的美好建設,城鎮化的普及,鄉村居民幸福感的提高,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基石[3]。新型城鎮化與鄉村振興是當前我國“三農”工作的兩大重點,兩者之間相互關聯,互相促進,共同促進國家的經濟社會發展[4]。城鎮化為鄉村振興提供了市場、技術、資金等條件,同時鄉村振興為城鎮化提供了勞動力、資源、生態環境等條件,新型城鎮化與鄉村振興之間關系研究的實質是對城市與鄉村、縣城與大城市關系的探討,為解決“三農”問題提供理論指引。
現階段,新型城鎮化和鄉村振興協同發展的實證研究主要集中在評價城鄉耦合協調發展水平時空格局的演變特征及其影響因素。例如,蔡紹洪等、徐雪等運用熵權法計算系統發展的綜合得分,運用耦合協調度模型測算城鄉耦合協調發展水平[5-6]。徐維祥等、陳景帥等運用冷熱點分析、空間自相關、馬爾科夫轉移等方法,探索城鄉協同發展的空間集聚性、空間動態分規律等內容[7-8]。雷娜等、陳國生等運用地理加權回歸模型、面板模型等方法,對各地區城鄉耦合協調發展影響因素進行研究[9-10]。新型城鎮化和鄉村振興協同發展的理論研究主要集中在論述推動兩大戰略協調發展的實現路徑、必要性和現實困境。許多學者提出應該因地制宜制定相關政策,處理好政府和市場的關系,提高城鄉融合水平,打破城鄉二元體制壁壘[11-14]。
1 研究方法
SATI是一個專門用于信息計量學領域的統計與分析可視化研究的工具,最初于2012年由劉啟元和葉鷹提出,它集成了多種統計方法和可視化技術,旨在幫助研究人員對文獻、專利、網絡數據等進行深入分析和挖掘[15-16]。SATI在學術研究、情報分析、科技管理等領域具有廣泛的應用價值,其可以幫助研究人員快速把握研究領域的發展趨勢、識別關鍵主題和學者、評估研究影響力等,為決策提供科學依據。
2 數據來源
筆者以中國學術期刊網絡出版總庫的中文核心期刊和中文社會科學引文索引(Chinese Social Sciences Citation Index,CSSCI)期刊為數據源,通過多次搜索對比,最終確定將“新型城鎮化+鄉村振興”作為關鍵詞進行搜索,搜索的時間范圍為2018—2022年,高頻字段顯示個數為50,矩陣大小設置為50。經過篩選,剔除包括會議通知、專利、征稿人啟事、通知與公告、無署真名作者、與檢索文獻主題范圍完全或不太一致的無效檢索論文樣本,最終獲得到213條相關有效的樣本,作為相關研究工作的基礎數據。
3 結果與分析
3.1 文獻動態分析
圖1顯示了2018—2022年我國新型城鎮化與鄉村振興研究發文量動態,發現其總體呈上升趨勢。2017年10月,黨的十九大首次提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2018年有關鄉村振興和新型城鎮化的研究開始出現,在之后的4年中,學界對這方面關注更加密切,2019—2022年發文量快速上升,2022年新型城鎮化與鄉村振興融合發展的發文量達到峰值,預計該領域的出版物數量將保持長期穩定。從2018—2022年的發文數量來看,學界對農村的關注是有目共睹的,對農村未來發展寄予厚望。
通過深入梳理文獻內容,發現鄉村振興和新型城鎮化是我國推進現代化建設、解決當前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的重要途徑。兩大戰略的實施為農業現代化提供全方位的支持和保障,推動農業生產方式、管理模式、市場機制等方面的全面升級,實現農村經濟的高質量發展[17]。兩大戰略雖然是在不同的時期提出,但鄉村振興是新型城鎮化的基礎和根本,新型城鎮化是鄉村振興的延伸和發展,兩者之間存在著密切的聯系,通過有機結合,促進經濟社會的全面發展,實現城鄉共同繁榮[18]。
3.2 文獻作者、發文機構分析
主要作者網絡反映了作者在某一領域的影響力,而主要作者附屬網絡則提供了作者的研究興趣和在該領域的相關聯系信息。在作者合作關系圖譜中,一共有406位作者,有連線的作者之間存在一定規模的合作關系。由圖2可知,徐雪、王永瑜、田鵬、張東玲、孔祥志以及方創琳等學者是新型城鎮化和鄉村振興領域的核心作者。此外,從作者連線的實際情況來看,各作者之間的連線較少,說明目前在從事該領域中大多數的作者基本上都是在做獨立研究,需要加強作者之間的交流和合作。只有更多的學者們參與其中,對彼此的看法進行更深入的探討,對不同的觀點進行可執行化的質疑,才可以使決策制訂更加科學,方案更加完善,加快推進新城鎮化進程。
中國知網收錄的2018—2022年關于新型城鎮化和鄉村振興的核心機構圖譜如圖3所示,圖中線條的突出表示各機構之間合作關系的強弱。由圖3可知,中國科學院地理學與資源研究所是對新型城鎮化和鄉村振興融合發展領域最多的機構,也是形成線條延伸最廣的機構,成為合作的中心機構。
3.3 研究文獻關鍵詞分析
通過對高頻關鍵詞的共線性進行分析,可以快速解釋總結出某個領域的各相關學科研究熱點。由圖4可知,新型城鎮化、鄉村振興、城鄉融合、城鄉融合發展、鄉村振興戰略、城鄉關系、耦合協調度及特色小鎮等是新型城鎮化和鄉村振興領域研究的熱點。其中,新型城鎮化的頻數居于首位,是該領域研究熱點的中心。隨著我國經濟逐漸進入新常態,黨和國家都關注到城鄉發展仍然存在著明顯的不平衡,城鄉之間的差距依然存在,一些地方在城鎮化進程中存在著規劃不合理,城市建設質量低下等現象,帶來資源浪費環境污染等問題,所以強調鄉村振興和新興城鎮化融合發展迫在眉睫[19]。2018年,城鄉一體化已成為一個研究中心,解決“三農”問題是促進農業農村現代化的有效途徑。
4 結論與展望
筆者運用SATI對中國知網收錄的新型城鎮化和鄉村振興的文獻進行了說明和分析,結果表明,雖然我國對鄉村振興和新型城鎮化關系的研究起步晚、時間較短,但在城鎮化和鄉村振興等學術研究上迅速取得較多成果,而且研究的廣度與深度正在不斷拓展,學界與學者對這一領域有著極大的關注;研究人員和機構較為分散,總體的影響力有限;在城鄉融合、城城鄉融合發展、鄉村振興戰略、城鄉關系、耦合協調度等研究領域取得較多成果,說明該研究符合當下時代發展的潮流和趨勢。但是,關于新型城鎮化和鄉村振興的研究存在以下問題。1)理論研究成果較多,實證研究相對較少,未來應該持續優化數據使實證研究的數據指標更加豐富。2)應加強各學術機構和研究人員之間的合作交流,同時促進多學科之間的交流,利用不同學科的研究方法來拓展研究思路。
通過梳理2018—2022年的研究成果,筆者對未來的研究方向提出以下展望。1)結合中國“千村示范、萬村整治”工程和鄉村全面振興的經驗,建議在未來的城鎮化規劃中更加注重農業環境保護,平衡經濟發展與環境可持續性。2)進一步考慮地區特性和農業產業的多樣性,通過科技創新和制度改革促進環境友好型的城鎮化,提高資源配置效率,統籌生態保護和城鄉協同發展力量。例如,農村要借助鄉村振興,大力完善基礎設施,打造生態旅游體系,促進三產融合,形成鄉村振興發展的良性循環。3)政府應加強對農村人才培養和引進的政策支持,推動城鄉人才的流動,促進城鄉經濟融合發展。在培養農業現代化人才的過程中,政府、高校、企業等應共同參與,建立健全人才培養體系和機制,出臺相關政策和方案,加強教育培訓、實踐實習等環節,不斷提升農業現代化人才的整體素質和水平。4)推動縣城與大城市的協調發展,制訂跨區域的協調發展規劃,明確縣城與大城市的發展定位和相互關系,合理規劃土地利用、基礎設施建設、產業布局等,促進城鄉間資源要素流動和優勢互補。
參考文獻:
[1] 吳亞斌,李芳威.新時代鄉村振興和新型城鎮化協同發展研究[J].中國產經,2023(21):152-154.
[2] 呂萍,余思琪.我國新型城鎮化與鄉村振興協調發展趨勢研究[J].經濟縱橫,2021(11):76-82.
[3] 祝志川,劉磊,孫叢婷.新型城鎮化、鄉村振興與生態環境協同發展測度分析:以東北三省34市為例[J].哈爾濱商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2(6):116-128.
[4] 謝天成,張研,王洌瑄,等.鄉村振興與新型城鎮化協同發展:基于省級尺度時空演化分析[J].經濟問題,2022(9):91-98.
[5] 蔡紹洪,谷城,張再杰.西部新型城鎮化與鄉村振興協調的時空特征及影響機制[J].中國農業資源與區劃,2022,43(12):202-213.
[6] 徐雪,王永瑜.甘肅省新型城鎮化與鄉村振興協調水平及其影響因素[J].中國沙漠,2022,42(5):1-13.
[7] 徐維祥,李露,周建平,等.鄉村振興與新型城鎮化耦合協調的動態演進及其驅動機制[J].自然資源學報,2020,35(9):2044-2062.
[8] 陳景帥,張東玲.城鄉融合中的耦合協調:新型城鎮化與鄉村振興[J].中國農業資源與區劃,2022,43(10):209-219.
[9] 雷娜,鄭傳芳.鄉村振興與新型城鎮化關系的實證分析[J].統計與決策,2020,36(11):67-72.
[10] 陳國生,丁翠翠,郭慶然.基于熵值賦權法的新型工業化、新型城鎮化與鄉村振興水平關系實證研究[J].湖南社會科學,2018(6):114-124.
[11] 程明,方青.鄉村振興與新型城鎮化戰略耦合機理研究:基于城鄉要素流動的視角[J].華東經濟管理,2023,37(5):1-8.
[12] 孔祥智,何欣瑋.鄉村振興背景下縣域新型城鎮化的戰略指向與路徑選擇[J].新疆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2,43(6):72-83.
[13] 劉雙雙,段進軍.協調推進鄉村振興與新型城鎮化:內在機理、驅動機制和實踐路徑[J].南京社會科學,2021(11):47-55.
[14] 周文.新型城鎮化和鄉村振興背景下的城鄉融合發展研究[J].政治經濟學評論,2022,13(3):87-101.
[15] 劉啟元,葉鷹.文獻題錄信息挖掘技術方法及其軟件SATI的實現:以中外圖書情報學為例[J].信息資源管理學報,2012,2(1):50-58.
[16] 佚名.中國知網簡介[J].經濟視角,2011(12):2.
[17] 程衛東.我國數字化圖書館現狀的思索及對策[J].高校圖書館工作,2007(2):65-68.
[18] 劉依杭.新時代鄉村振興和新型城鎮化協同發展研究[J].區域經濟評論,2021(3):58-65.
[19] 祝志川,劉博,和軍.中國鄉村振興、新型城鎮化與生態環境協同發展測度分析[J].經濟問題探索,2022(7):13-28.
(責任編輯:劉寧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