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受監測預警機制不健全、過度依賴化學農藥、病蟲害識別能力不足及養護措施執行不到位等問題影響,山東省濟南市園林病蟲害發生嚴重。為有效控制病蟲害發生,保障園林植物健康生長和生態平衡,提出健全病蟲害監測體系、優化防治策略、加強病蟲害識別培訓及落實預防性養護措施等對策。
關鍵詞 景區園林;病蟲害防治;智慧養護;山東省濟南市
中圖分類號:S76 文獻標志碼:C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24.16.049
山東省濟南市作為歷史文化名城,其豐富的園林景觀不僅是城市風貌的重要體現,也是生態平衡的關鍵組成部分。然而,濟南市園林景觀常遭遇病蟲害的侵擾,嚴重影響植物的健康生長與景觀效果。病蟲害的防治是園林養護管理中的核心技術問題,既關乎城市生態環境的保護,也影響著景區的觀賞性和可持續性。筆者旨在分析濟南市園林的常見病蟲害種類及特征,探討當前防治工作中存在的問題,并提出改進策略,以期構建科學、環保的病蟲害防控體系,保障園林景觀的生態效益。
1 濟南市園林常見病蟲害種類及特征分析
濟南市園林中的病蟲害種類繁多,如蚜蟲、紅蜘蛛、天牛、白粉病等,對園林植物構成了嚴重威脅。蚜蟲以其特有的刺吸式口器吸取植物汁液,導致植株生長勢衰弱,同時會傳播病毒病;紅蜘蛛體型微小、繁殖能力強,可造成葉片褪色、凋落,嚴重影響景觀質量;天牛通過蛀蝕樹干和植株根部,破壞植物的輸導組織,可能導致植株死亡;白粉病多在溫暖濕潤的環境發生,影響植物光合作用,降低植物的生理活性。這些病蟲害的特征各異,且具有較強的適應性和抗藥性,使濟南市病蟲害防治工作頗具挑戰性[1]。因此,深入理解病蟲害生物學特性和生態習性,是制訂有效防治策略的基礎。
2 存在的問題
2.1 監測預警機制不健全
濟南市園林病蟲害監測預警機制存在一些不足,影響病蟲害防治工作的開展。1)對常見害蟲如蚜蟲和紅蜘蛛等,多數景區并未實行定點連續監測,無法掌握害蟲種群動態和早期預警時機。這導致許多景區在病蟲害侵擾初期未能及時預警,延誤了防治進度,后期出現了病蟲害大面積暴發的情況。2)對隱蔽性害蟲如天牛等,多數景區沒有部署特定的圖像識別監測點,無法實現早期預警。這導致一些古樹名木區段內的老喬木長期受到蛀害,而監測手段的不足使蛀害程度被低估,景區未能及時采取有效措施。3)對病害如白粉病的環境監測和預警也比較薄弱,無法精確預測病害發生風險,常導致防治失效。可見,濟南市園林病蟲害防治工作中,監測手段單一、監測范圍有限、監測連續性不足等問題導致病蟲害監測預警機制不健全,嚴重制約后續防治效果的提升。
2.2 過度依賴化學防治
過度依賴化學農藥進行防治,是濟南市園林病蟲害防治工作中存在的顯著問題。許多景區在面臨蚜蟲、紅蜘蛛等害蟲大面積發生時,仍傾向于使用大量高毒藥劑進行防治。這不僅導致害蟲抗藥性的增強,也破壞了生態系統的穩定。例如,濟南植物園針對蚜蟲,多年來過度使用同類殺蟲劑進行防治,導致蚜蟲對該品種藥劑產生抗性[2]。該藥劑殺傷面廣,也導致蚜蟲的天敵種群數量減少。許多景區在防治白粉病等真菌性病害時,也過度依賴化學防治。長期過量使用同類化學藥劑,不僅可能無法達到防治病蟲害的目的,而且殘留的藥劑可能導致耐藥性的產生。可以看出,過度依賴化學防治,不僅影響病蟲害防治效果,也會對生態環境造成潛在危害。這需要養護人員轉變觀念,采取更加環保和可持續的防治策略。
2.3 病蟲害識別能力不足
在濟南市園林養護管理過程中,養護人員病蟲害識別能力不足也是一個顯著的問題。例如,養護人員可能難以區分當地常見的蚜蟲種類,如桃蚜和棉蚜,導致防治策略采取不當。紅蜘蛛的微小體型和多樣的生命周期階段也增加了識別難度,如果養護人員未及時識別,可能延誤防治時期[3]。另外,對于如天牛這樣的蛀干害蟲,其隱蔽的生活習性使非專業人員難以識別其為害跡象,如樹干上的蟲孔和排泄物,從而影響防治及時性。在植物病害方面,如混淆白粉病與葉斑病,可能導致防治措施實施不當。因此,提升養護人員對濟南市園林特有病蟲害的識別能力,對于實施有效、針對性強的防治策略至關重要。
2.4 養護預防措施執行不到位
濟南市許多園林在實施養護預防措施時,存在執行不到位的問題。例如,在防治蚜蟲方面,雖有要求定期進行植株檢查,但實際操作中查殺不到位,導致蚜蟲在隱蔽處大量滋生;在防治紅蜘蛛方面,雖有在高峰期噴灑農藥的措施,但未長期執行,無法有效控制害蟲種群數量;在防治天牛等蛀干性害蟲方面,一些古樹區雖有修剪檢查的要求,但樹冠高大導致人工檢查困難,天牛得以在樹干內部大量繁殖。部分景觀帶存在通風透光條件差、植株生長過密等問題,應采取調整種植密度、適當間伐等調控措施,但實際未執行到位,導致病蟲害發生[4]。可以看出,養護預防措施執行不到位,增加了后續防治的難度和強度,這需要管理者從制度和監管等方面入手,確保養護預防措施落實到位。
3 對策
3.1 健全病蟲害監測體系
針對濟南市園林病蟲害防治中的監測預警機制不健全問題,健全病蟲害監測體系至關重要。1)可以部署物聯網傳感器網絡,通過安裝在植物上的微型傳感器實時監測植物生理指標,如葉溫、濕度等,以早期發現病害跡象。例如,通過監測植株葉面濕度的變化,提前預警病害的發生。2)結合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AI)和機器學習技術,開發智能識別算法,通過分析無人機或地面相機收集的圖像數據,自動識別并定位病蟲害,如蚜蟲和紅蜘蛛的群體分布。3)構建生態閾值模型,根據天牛等害蟲生物學特性,設定預警閾值,一旦超過閾值,及時發布預警信息,便于養護人員采取防治措施。
為確保監測數據的準確性和完整性,景區可與濟南市氣象局合作,集成氣候數據,根據外界環境變化預測病蟲害的發生,如預測蚜蟲在溫暖濕潤季節的暴發[5]。同時,建立病蟲害信息平臺,將監測數據、預警信息及防治建議實時推送給養護人員,加快響應速度。此外,通過全球定位系統(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GPS)跟蹤設備追蹤害蟲天敵,如瓢蟲和鳥類的活動,輔助生物防治策略的實施。在技術實施過程中,應注重本土化和可操作性,如選擇適應濟南市氣候的傳感器類型,優化無人機航線設計以覆蓋主要園林。同時,開展定期的技術培訓,提升養護人員對新技術的掌握和應用能力,確保健全的病蟲害監測體系在濟南市景區園林景觀養護管理中得到有效應用。
3.2 優化防治策略
根據濟南市園林實際情況,優化防治策略,減少化學農藥的使用。1)可以采用生物農藥替代部分化學農藥。例如,使用含有蘇云金桿菌(Bacillus thur-ingiensis,Bt)蛋白的生物殺蟲劑防治蚜蟲和紅蜘蛛,利用Bt蛋白的選擇性作用殺死害蟲,對人畜安全。2)可以發揮害蟲天敵的生物防治功能。在園林周邊種植寄主植物,吸引瓢蟲等捕食性天敵;定期釋放特定種類的寄生蜂,抑制害蟲種群數量的增長。3)采取物理防治措施。例如,對于具有趨黃性的蚜蟲,可以設立黃色板狀誘捕裝置;針對紅蜘蛛,在其活動高峰時段施用成分安全的殺螨劑。4)構建病蟲害生物模型,模擬不同防治措施對目標種群動態的影響,輔助決策制定。在實踐中,應采取漸進式的防治策略,逐步減少化學農藥的使用量,避免影響生態系統。
為保證技術實施效果,可建立病蟲害防治基地,選育抗性種質,培育捕食性天敵,為后續防治工作提供支撐。同時,利用數字化平臺收集病蟲害治理前后的監測數據,評估不同措施的防效,不斷優化防治策略。此外,加強養護人員環保防治理念和技能的培訓,確保防治措施正確落實。總體而言,構建生防為主、物防為輔、化防為補的防治技術體系,不僅可有效控制病蟲害,還將大幅度降低環境污染風險,實現園林植物健康生長和生態平衡。
3.3 加強病蟲害識別培訓
為提高濟南市園林養護人員的病蟲害識別能力,可以構建線上線下相結合的培訓體系。線上培訓方面,依托5G和虛擬現實(Virtual Reality,VR)/增強現實(Augmented Reality,AR)技術,開發病蟲害虛擬識別系統。該系統收錄區域內常見病蟲害的圖像數據,配以解剖結構和生物學特征的三維模擬展示,養護人員可通過VR設備進行沉浸式交互學習。同時,系統集成AI診斷模塊,輸入病蟲害圖片后可自動匹配識別結果,用戶還可針對誤診樣本進行反饋糾正,持續優化識別算法。線下培訓方面,在景區內設立病蟲害標本室,收集蚜蟲、紅蜘蛛等典型樣品,組織養護人員進行定期辨識考核。考核中發現的識別偏差,標注入系統數據庫,作為線上培訓的素材。此外,可以利用無人機和便攜式數字設備,在景區內構建病蟲害數字檔案,記錄病蟲害不同發生階段圖像,豐富線上線下培訓素材。
在培訓過程中,重點強化養護人員對關鍵病蟲害特征的學習,如蚜蟲排出的蜜露、天牛蛀害形態等,培養養護人員初步識別病蟲害的能力。此外,加強對病蟲害跡象的辨識培訓,避免混淆病蟲害。注重培養養護人員利用數據庫和專家系統自主解決病蟲害識別難題的能力。為評估培訓效果,可建立病蟲害識別競賽機制,根據識別準確率設立積分獎勵,激發養護人員主動學習的內在動力。定期組織養護人員對景區病蟲害進行調查評估,考核其識別水平,并據此持續優化培訓內容。
3.4 落實預防性養護措施
為確保濟南市園林預防性養護措施的有效落實,可以構建智慧化的養護管理系統。該系統以物聯網和移動互聯技術為基礎,通過植物傳感器網絡持續監測植物的生長狀況,如溫度、濕度、光照等參數,判斷植株健康度,預測病蟲害發生風險。一旦監測數據異常,系統將會向養護人員的移動終端實時推送預警信息,養護人員接到預警即刻前往對應地點進行檢查治理。
在日常養護中,系統定期下發標準化工作計劃,規劃時間和路線,輔助組織養護人員對植物進行全面檢查并采取相應措施。無人機隨行錄制工作視頻,上傳云端進行數據化分析,判斷工作規范性,統一生成檢查報告。報告中對存在問題的植株或區域進行標注,督促養護人員進行重點治理,如補充施肥、修剪枯枝等,避免病蟲害發生。此外,系統后臺集成病蟲害知識庫和專家咨詢模塊,養護人員遇到疑難問題可拍照提問或搜索知識庫,獲得診斷建議,指導后續防治。該系統實時監控養護工作過程,確保預防性養護措施無死角落實。通過智慧化手段解決養護管理弊端,可有效減少病蟲害發生率,保證園林植物健康和景觀效果的持續優化。
4 結語
濟南市作為歷史文化名城,園林植物的健康維護與生態和諧尤為重要。病蟲害防治技術的改進與創新,將有效保障園林資源的可持續利用。未來,濟南市還需持續監測害蟲種群動態變化,評估防治效果,并積極探索更加安全環保的防治手段,實現園林生態系統的動態平衡,為創建國家園林城市提供堅實技術保障。
參考文獻:
[1] 夏甜甜,吳青萱,趙文清.濟南中山公園古樹群主要病蟲害調查及防治方法[J].現代園藝,2022,45(7):90-92.
[2] 孫瑞紅,姜莉莉,于婷娟,等.濟南南部山區核桃病蟲害發生特點與綠色防控方案[J].特種經濟動植物,2020,23(4):49-52.
[3] 崔雨暾,邱恒,劉羽.園林綠化植物日常管護修剪及其病蟲害防治研究[J].園藝與種苗,2024,44(1):77-78.
[4] 金鳳,焦智輝,劉雁麗,等.校區園林植物病蟲害的發生與防治建議[J].金陵科技學院學報,2023,39(3):84-92.
[5] 賈月建.山東地區農作物科學種植與病蟲害防治技術研究[J].種子科技,2023,41(11):41-43.
(責任編輯:張春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