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是一個攝影師,偏愛街頭攝影。在我們這個行當,街頭攝影也叫作“掃街”,我這一“掃”,就是30年。
每每翻看過去自己拍攝的這些影像,雖然大部分不值一提。但是,在敝帚自珍的“垃圾”堆中翻翻撿撿,有時候竟也有一種如獲至寶的感慨。那些被有意無意記錄下,甚至被自己忽略和遺忘的場景細節,重新穿越時空隧道,于陌生中浮現,漸漸顯露出另一種熟悉感。仿佛是多年以前,在暗房的紅燈下,相紙上毫無規律地由淡到濃出現的明暗痕跡,慢慢幻化成一幅完整照片,再現你快門按下時取景框里看到的一幕。神奇的是,它們明明是你創作出來的,生命卻不屬于你。
在今天手機也能拍照的年代,影像已經變得唾手可得。但毫無疑問,人們對影像需求的本質沒有改變——用來記錄自己認為美好有意義的瞬間,保存自己認為有價值的信息,見證分享自己看待世界的好奇心。這足以證明,攝影這種媒介天生的“記錄”本質,以及和真實世界形成微妙的對應關系,是無法阻擋人們對它形成的情感依賴的。一張影像,時間越久,越深入我們的歷史、文化和成長,越無法挽回和抵達,就會變得越來越忠實我們的情感。并且,隨著時間的發酵,那些能夠沉淀下來的影像會像老酒一樣,越來越值得回味。

翻開世界攝影史,為什么這么多人喜歡街頭攝影?街頭攝影的樂趣,在于門檻低,器材簡單,不需長槍短炮,一只標準鏡頭足矣;不管春夏秋冬、刮風下雨、陰天、出太陽,隨時隨地出門;無需準備謀劃,上班出差、買菜遛彎,十分鐘也能過把癮。
街頭攝影之樂,還在于充滿了無窮變化。你永遠不知道下一秒,會在拐角處撞見什么場景。自從開始街拍,你會發現,生活遠比電影更加充滿變化和想象力,原本普通的日常生活,可能注意了各種光影的變化、色彩的變幻和細節的微妙,再加上不同的心境,會產生化學反應般的奇跡和情緒。也因此,很多攝影初學者,一開始把街拍當做一種視覺訓練,漸漸變得注重和瑣碎世界中的各種人與事物的對話,人與人之間的溫情,人與事之間的相互對照,從而產生新的認知。


街頭攝影之樂,還在于記錄了時代和社會的變遷。在這些客觀記錄下的圖像中,建筑、公共空間、人群、穿著、發型、交通工具、廣告……它們的興起、變遷和衰亡,無不保存了某一個時代背景下的各種地域特征、文化習慣、社會關系、消費時尚和日常情感,這些日復一日在街頭攫取的影像,也因此成為共同記憶的標簽,不經意間喚起人們的唏噓。



街頭攝影,最終讓你成為更好的自己。從做壞事般的“偷拍”,到沉迷其中難以自拔,最后要游刃自如,每一個街頭攝影師都必然經過一個從羞澀到自信的過程。只要當你在街頭,可以由衷地從內到外展示出你的親和力,你才會真正變得良善、強大和自信,獲得準確的判斷力,擁有解決麻煩事物的能力。街頭攝影,也因此讓我們變得更加完美。所以說,到了最后,攝影就是自己,你的照片,也即是你本人物化的視覺延伸。正因為此,攝影史上很多大師都是從街頭走出,最后形成自己獨特的視覺形式、語言風格和人格魅力。我30余年街頭攝影的經驗,無不受益于前輩們經典作品的滋養。一路行來,雖然也拍出來幾張不錯的照片,但是我同時深知,中國太大了,自改革開放以來的40多年,這片土地變化太大了,我一個人的視野太狹窄了,一張張照片,只是一朵朵浪花,一旦匯集,就能匯集成時代的浪潮。


2016年,抱著“獨樂樂不如眾樂樂”的想法,我創立了“街拍中國”這一街頭攝影品牌,鼓勵更多人拿起相機,以靜態影像的方式來觀照中國當下的各種人文景觀。每一天,都有來自全國各地5000多名的街頭愛好者們,通過“街拍中國”這個平臺,一起記錄這片神奇大地上每天發生的故事。
如果從影像藝術的角度來說,他們更多是沿襲一些成熟的視覺語言,遠遠談不上藝術上的成就。但是,與其急功近利地趕時髦形成所謂的風格,不如暫時忠實于自己內心,跟隨自己的興趣,結合當地地域文化,去找尋日常熟悉事物中的陌生感。水滴石穿、積沙成塔,總有一天,時代背景下的這些平凡事物,會因為我們的真誠而具有溫暖的穿透力。我們也能在這些來自街頭的光影之中,看見大時代的小細節,看見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