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學科作業是一種新型作業形式,它打破傳統學科界限,強調在作業設計中融合不同學科的知識和技能,讓學生產生全新的、跨學科的理解,提升學生解決真實問題的能力,發展學生的核心素養。
教育部印發的《義務教育課程方案和課程標準(2022年版)》明確規定,“設立跨學科主題學習活動,加強學科間相互關聯,帶動課程綜合化實施,強化實踐性要求”。小學英語如何通過實施跨學科作業設計落實跨學科主題學習,讓學生在學習知識和解決問題中發展核心素養?以下是筆者在教學實踐中的研究與思考。
跨學科作業的形式與存在問題
小學英語跨學科作業設計以英語課程內容為依托,利用非教學時間,以解決真實問題為作業載體,整合相關聯學科的學習內容、方法、思維方式,引導學生形成相對系統的認知和解決問題的方法和能力,促進學生核心素養的整體提升。其通常表現為將英語學科與其他學科,如數學、科學、藝術等進行有機融合,通過綜合性的任務促進學生跨學科思維的形成與實踐能力的提升。但作為一種新型作業形式,它也存在著一些問題和不足。
融合程度不夠深入。作業設計僅僅在內容上將英語與其他學科內容進行簡單拼接,缺乏真正的跨學科思維與方法的滲透,學生在完成作業的過程中,無法真正體驗到跨學科學習的樂趣與價值。
課堂內外聯通不夠。作業設計項目與學生真實生活結合不夠密切,片面追求跨學科作業的學科價值,忽視學生所學內容與真實生活的聯系。
作業層次性與差異性體現不足。不同學生的認知水平和興趣需求存在差異,但教師在跨學科作業設計時往往忽視了學生的這些特點,缺乏針對不同學生的差異化設計,這既不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也不利于培養學生的跨學科思維能力。
跨學科作業設計的理論研究
堅持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理念。新課標提倡以學生學習為中心,在設計小學英語跨學科作業時,要始終以學生的需求、興趣和認知特點為出發點,確保作業內容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并滿足他們在英語學習中的實際需求。以英語學科與體育學科融合為例,可以設計趣味性強的體育主題作業,讓學生用英語表達自己對某項運動的熱愛,如設計一個班級陽光體育活動文案、編寫一條運動標語口號、作為一名小記者報道一個比賽活動等。學生以主角身份融入,不僅可以提升語言能力,還可促進健康生活方式的形成。
堅持學科融合的設計理念。新課程方案提倡各學科開展跨學科主題學習,跨學科作業設計的核心在于打破學科壁壘,促進學科融合,實現知識的有機融合,這就要理清英語學科與數學、科學、藝術等學科之間的潛在聯系和融合點。比如,教師可以選擇一個能夠關聯不同學科的主題,如環境保護、節日文化、健康生活等,以此設計成問題或項目,要求學生綜合運用不同學科知識和技能來完成,學生在完成作業的過程中就培養了跨學科思維。
明確跨學科作業設計的原則和方法。注重作業的趣味性、實踐性、層次性和創新性,旨在引導學生積極參與跨學科學習,培養他們的綜合素質和跨學科思維能力。在方法上,采用項目式、主題式等多樣化的作業形式,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跨學科作業設計實踐研究
主題式跨學科作業。這類作業圍繞某一特定主題展開,引導學生通過查閱資料、觀察現象、分析數據等,綜合運用英語和其他學科知識完成相關任務。依據教材內容,我們確立了節日文化、環境保護、動物世界、健康生活、藝術欣賞、數學世界、歷史探索、地理發現、日常生活、文學閱讀十個主題。
以英語與數學學科為例,確立跨學科作業主題:生活中的數字與英語。學生通過英語學習基本的數學詞匯和表達方式,如數字、加減法等;學生尋找生活中與數學相關的場景,如購物、測量等,并用英語描述這些場景;學生用英語完成簡單的數學題目,并解釋計算過程。
該案例將英語學習與數學應用結合,讓學生在實際生活中運用英語知識,既培養了他們的跨學科思維,又鍛煉了他們的實踐能力。又如,以“環境保護”為主題,讓學生結合英語和科學學科知識,撰寫一篇關于環保知識的英文報告,或制作一份環保主題的英文海報。這樣的作業設計不僅有助于提升學生的英語應用能力,還能培養他們的社會責任感。
項目式跨學科作業。這類作業以實際項目為載體,讓學生在完成項目的過程中,運用英語和其他學科知識解決實際問題。
比如英語與藝術的跨學科作業設計,確定了藝術欣賞項目:創意繪畫與英語表達。學生通過英語學習關于顏色、形狀等繪畫基礎詞匯;學生根據確定的主題創作繪畫作品,并用英語描述自己的作品內容和創作過程;學生在課堂上展示自己的作品,用英語向同學介紹自己的創作靈感和心得。
該案例將英語學習與藝術創作結合,讓學生通過繪畫表達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同時提高他們的英語表達能力和審美能力。
應用型跨學科作業。這類作業突出真實學習生活情境,如學生平時關注的人和事、日常校園發生的事件、社會中的熱點話題等,喚醒學生已有經歷,引導學生整合不同學科所學。如:如何解決校園內數量眾多的自行車亂停亂放問題?學校為什么提倡節約用水?此類作業貼近學生生活,屬于需要解決的現實問題,學生可以調動數學、科學、道德與法治課程所學,放在英語學科作業中,進行英語表達,促進核心素養形成。
此外,還有案例式、體驗式、探究式作業等,都可以結合學生所學和學生的興趣點,設計出高質量的跨學科作業。在進行作業設計時,要注重作業的趣味性和實踐性,設計一些對學生有吸引力的趣味性作業,如英語歌曲創作、英語故事表演等,讓學生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學習英語,提升他們的語言表達能力和文化素養。同時,也要鼓勵學生參與社會實踐活動,如參觀博物館、參加研學旅行等,讓他們在實踐中學習跨學科知識,培養他們的實踐能力和社會責任感。
構建英語跨學科作業體系
圍繞小學英語跨學科作業設計,我們構建了包括作業設計、作業布置、作業實施和作業評價四個環節的跨學科作業體系。
在作業設計環節,強調學科課程標準中的關聯點和融合點,加強英語學科與其他學科的深度融合。通過深入分析英語學科與數學、科學、藝術等學科之間的關聯,設計了一系列具有跨學科特性的作業任務,引導學生運用多學科知識進行實踐探究,培養他們的跨學科思維能力。
在作業布置環節,注重作業的層次性和個性化。根據學生的認知特點和興趣需求,為不同學生群體設計了不同難度的作業任務。同時,鼓勵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和特長,自主選擇適合自己的作業形式和內容。
在作業實施環節,強調學生的主體性和實踐性,鼓勵學生自主完成跨學科作業任務,并在實踐中積極探索、嘗試和創新。
在作業評價環節,注重評價的多元化和綜合性。采用多種評價方式,包括學生展示自評、互評、教師評價等,對學生在跨學科作業中的表現進行全面、客觀的評價。同時,注重評價結果的反饋和應用,幫助學生認清自己的優點和不足,促進他們全面發展。
系統的跨學科作業體系,為學生提供了一個更加開放、多元、創新的學習環境,讓他們在完成跨學科作業的過程中,不僅能夠鞏固所學知識,還能夠拓展視野、提高綜合素質。
綜上所述,小學英語跨學科作業設計是一個系統工程,需要教師深度研讀新課程方案和標準,精準把握學科聯系,系統分析作業設計的切入點和呈現方式,高質量設計作業,引導學生經歷跨學科學習過程,在跨學科作業中建構知識、提升英語核心素養。
(作者單位:山東省新泰市向陽實驗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