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農歷正月的結束,熱鬧的春節氣氛逐漸歸于平淡。“二月二”的到來,似乎銜接了一點兒“年味”的余韻。現代人看來,它并不是一個專門的節日,但不少地方卻保留著特定的民俗,并且常常與“龍”相關,為這一天增加了特殊的儀式感。為何說起二月二,總是與“龍抬頭”相關呢?
中和節里半春天
“二月二”作為傳統節日,可以追溯到唐代。在魏晉南北朝時期,正月的最后一天叫作“晦節”,又名“晦日”,隆重程度不亞于大年初一。人們在水邊舉辦宴樂,泛舟吟詩,祈求平安無災。晦節還有“送窮日”的別稱,各家掃除垃圾扔掉,意為趕走窮神。
到了唐德宗貞元五年,朝廷下旨取消“晦日”慶典,將慶祝挪到次日的二月初一,取名為“中和節”。此時正值春意漸濃,農民開始耕作,節日也洋溢著濃厚的助農色彩。百官向朝廷進獻農書,皇帝則賞賜給大臣精美的鏤雕象牙尺、木畫紫檀尺,勉勵他們秉公執法。民間各家各戶互相贈送裝有百谷瓜果種子的青囊,村社共同釀造宜春酒,祭祀春神勾芒。
中和節次日的二月初二,人們外出踏青、采摘野菜。白居易在詩里寫道:“二月二日新雨晴,草芽菜甲一時生。輕衫細馬春年少,十字津頭一字行。”這一天在唐代又名“迎富”,正和“送窮”對應,各家將在野外采集的蓬葉供在門前,以此迎接財神。宋代仍然流行在二月初二春游踏青,將這一天叫作“挑菜節”。
觀星共祝龍抬頭
到了元代,“二月二,龍抬頭”的說法終于普及開來。這條抬頭之龍在哪里?其實,它藏身于浩瀚天宇之中。早在先秦時期,古人已經觀測到了它的活動規律。
今天通用的天文學術語源自古希臘時期,將星空里恒星的組合稱為“星座”。中國古人則有不同的劃分方式,叫作“星官”,臨近的星官組合成“星宿”。太陽和月亮所經天區的恒星共分為二十八宿,其中角宿、亢宿、氐宿、房宿、心宿、尾宿、箕宿合稱為東方蒼龍七宿,組成一條昂然飛騰的巨龍。在北半球的冬季,蒼龍七宿隱于地平線下,當春分節氣來臨,它們自角宿開始在夜空中升起,也就是俗稱的“龍抬頭”。
怎么確定蒼龍即將抬頭?觀測北斗七星即可一目了然。春季來臨時,北斗七星的斗柄東指,正指向蒼龍七宿中象征龍角的角宿。陸游有詩句“我欲挽住北斗杓,常指蒼龍無動搖”,以此祝愿永遠四季長春。蒼龍七宿的升起,標志著地氣和暖,春雨普降,大地生機盎然,也正符合古人心目中對龍行云布雨的想象。民間有諺語:“二月二,龍抬頭,大倉滿,小倉流。”因此,對“二月二”的慶祝,折射出農耕社會對風調雨順的向往。古時北方農村還有“引龍”習俗,從家門外向河沿撒一條灰做的龍形,頭朝河水,意為送走“懶龍”,再用谷糠撒一條方向相反的龍形通到家中,希望引來保佑莊稼豐收的“金龍”。
美食迎龍驅百蟲
古人認為,“龍是鱗蟲之長”,龍出則百蟲伏藏。在二月二要用燃燒的火把熏烤房子墻壁,叫作“二月二,照房梁,蝎子蜈蚣無處藏”。相關食俗也和震懾害蟲有關,北方常在二月二吃炒豆,將黃豆泡過后下鍋爆炒,加點兒白糖調味,熟透的豆子在熱鍋中“噼啪”爆響,他們認為這聲音可以驚走害蟲。也有的地方在二月二吃油炸糕,叫“熏蟲兒”。
不過,人們最熟悉的二月二節令食物往往直接和龍相關。用春餅層層卷起各種肉和菜,形如鱗片,叫“龍鱗餅”,油煎涼粉塊也叫“龍鱗”,細長的面條叫“龍須”,餃子叫“龍耳”,餛飩叫“龍眼”,油炸馓子叫“龍骨”,鹵豬頭肉直接成了“龍頭”。這些以龍命名的美食寓意“喚龍”,把龍叫醒,為大地帶來春雨。
西南地區苗族、土家族、侗族等少數民族過二月二時,因為日期和立春后的第五個戊日較為接近——古時叫“春社”,是祭祀土地神的節日,將慶祝二月二與過社日基本合二為一,享用節令美食“社飯”。將野生的蒿菜、胡蔥洗凈切碎,和臘肉一同炒香,與煮到半熟的糯米攪拌均勻再燜熟——一鍋飯里既有野蒿、胡蔥的天然清香,也有臘肉的煙熏香味,有時還會加入豆干、炸花生、炒黃豆來提升口感。浙江溫州在二月二用芥菜和大米一起煮飯,認為吃了可以一年不生疥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