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我們做了十場校園宣講,我們跟孩子們圍在一起,以家鄉為主題,用辯論賽的形式,探討那些歷史榮光應該如何對待,那些在城市發展過程中丟失的記憶是否應該努力留住。
大到現行經濟形勢下的外資引進模式,小到一個城市內的公園是否應該拆掉圍墻。
我們和孩子們都以這個城市的主人身份,來細細思量它的發展,它的未來。
只是,長春的冬日,教室里總有昏昏欲睡的暖意。
間歇時分,窗外一陣嘰嘰喳喳的麻雀叫聲,好一樹雀躍的熱鬧。
一位年輕的老師,輕輕推開了窗,想讓孩子們更接近這份熱鬧。
可是這輕微的推窗聲,被小麻雀們聽見,它們立刻噤了聲,一動不動觀望,好像再有一聲就會四散飛去。停頓了幾秒鐘,不知道哪一只麻雀,叫響了第一聲,之后,它們又開始追逐著繞著冬日的樹盤旋。
有一只麻雀踩在細細的樹干上,樹干上下晃動,它像是得到了什么了不起的玩具,站在那里蕩來蕩去。
它們似乎喚醒了教室里的我們。
一位研學導師帶孩子們即興在班級里做了一場口頭作文的表演賽,孩子們的爭先恐后的樣子,像極了窗外快樂的小麻雀。
大自然總能喚醒人——用冬日穿過枯枝的陽光,用春初萬物萌芽的土地,用夏日林木茂密的山川,用載起巨輪的海浪,用積雪,用溪水,用二十四番花信風,用永遠流逝在石器、屋脊、榫卯上面的風雨痕跡。
我一直堅信,推開門,才看得見自然界生動的生命,才看得見人文歷史在時間洪流里的搖晃,才會被生活賦予無數未知的激情與悲愴,也才有機會被叫做“夢想”的詞匯擊中,繼而自主探尋成長的可能。
我一直覺得,高質量研學是一件非常有意義的事情。
而我們的雜志,就做一個平凡、專注、執著的擺渡人就好。
我們也希望,尋找志同道合的伙伴。
因為,你改變的,是他們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