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時代勞動教育的歷史基礎
這里所指的歷史基礎側重于時間順序,即新時代以前的歷史時期所形成的基礎均屬歷史基礎之列。新時代勞動教育的歷史基礎主要體現在:馬克思主義勞動觀、中國傳統勞動文化、重視勞動教育優良傳統等方面。
第一,馬克思主義勞動觀是新時代勞動教育的重要理論根基。馬克思主義勞動觀的核心在于強調勞動是人之為人的根本,勞動是實現人的全面發展的重要途徑,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則是社會主義教育的根本原則。
第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國傳統勞動文化的文化淵源。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源遠流長,是孕育勞動精神的巨大思想寶庫。古人不僅通過詩詞、筆記、戲劇等方式記錄勞動場景、傳承勞動理念,而且通過家庭教育、社會教化等方式來傳播勞動技藝、賡續勞動傳統。
第三,中國共產黨重視勞動教育的優良傳統是新時代勞動教育的歷史源流。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一直是我們黨教育方針的重要內容,黨的歷代領導人繼承發展和弘揚創新了黨的勞動教育思想與理念。新時代以來,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勞動教育的重要論述,從事關治國理政、事關立德樹人的高度,將勞動教育重新確立為教育的目標之一,并將其納入黨的新時代教育方針。
新時代勞動教育的時代價值
新時代勞動教育的時代價值需要站在國家發展、社會進步等更高維度進行定位,唯有如此,時代價值方能彰顯。具體來說,新時代勞動教育的時代價值具體表現在:
第一,勞動教育為中國式現代化夯實人才基礎。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基礎性、戰略性支撐,全面加強新時代勞動教育,是為中國式現代化提供有力人才支撐的重要路徑。加快推進中國式現代化,需要切實提高人們在勞動實踐中建設世界、塑造自己的能力,需要將勞動教育有機納入專業教育、創新創業教育。
第二,勞動教育為加快建設教育強國貢獻力量。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勞動教育的重要論述,為新時代發展勞動教育明確了奮斗目標和努力方向,為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強國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動指南。勞動教育可幫助學生根據自身興趣、特長和社會需求,選擇適合自己的職業方向和發展道路,培養終身學習的意識和能力,樹立“科技創新、強國有我”的志向,為建設教育強國貢獻力量。
第三,勞動教育為人民追求美好生活插上雙翼。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開展以勞動創造幸福為主題的宣傳教育,把勞動教育納入人才培養全過程,貫通大中小學各學段和家庭、學校、社會各方面”。這一重要論述,體現了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要求我們在教育實踐中堅持以人民為中心,關注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和需求,尊重人民的主體地位和主動選擇,激發人民的內在動力和創造潛能,促進人民全面而有個性地發展。
新時代勞動教育的實踐機制
所謂勞動教育的實踐機制,是指在堅持五育并舉基礎上的實踐機制。正如無產階級導師馬克思所說“未來教育對所有已滿一定年齡的兒童來說,就是生產勞動同智育和體育相結合,它不僅是提高社會生產的一種方法,而且是造就全面發展的人的唯一方法”,是定位高遠的實踐,而非狹隘的“勞動與技術教育被納入到綜合實踐活動課程”這種教學方式概念之下的理解基礎。
實踐的主體、客體和中介是實踐活動的三個基本要素,三者的有機統一是實踐的基本結構。實踐的基本結構是變化發展的,主要表現為主體客體化與客體主體化的雙向運動。在新時代勞動教育實踐中,應以弘揚勞動精神為實踐遵循,著力構建勞動教育課程體系,全面推進勞動教育的中國式現代化進程。
具體來說,創建新時代勞動教育實踐機制要做到: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落實全國教育大會精神,堅持立德樹人,堅持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把勞動教育納入人才培養全過程,貫通大中小學各學段,貫穿家庭、學校、社會各方面,與德育、智育、體育、美育相融合,緊密結合經濟社會發展變化和學生生活實際,積極探索具有中國特色的勞動教育模式,創新體制機制,注重教育實效,實現知行合一,促進學生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