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動優美的敦煌壁畫,造型精美的景泰藍青花瓷,巧奪天工、能“石上繡花”的影雕,還有拼起來嚴絲合縫、易拆難裝的魯班鎖……它們都有一個共同的響亮名字——非物質文化遺產。
那說來說去,到底什么是“非物質文化遺產”?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是這樣定義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指被各群體、團體,有時為個人所視為其文化遺產的各種實踐、表演、表現形式、知識體系和技能及其有關的工具、實物、工藝品和文化場所。
想申請?下面三個條件一個也少不了——
按照我國通行的非遺認定標準:非遺項目需傳承3 代以上,具備至少100 年的歷史,有鮮明的地方特色,能展現中華民族的文化魅力。
別看標準超級嚴格,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歷經數千年的積淀、傳承,寶貝多著呢!昆曲、京劇、皮影戲、剪紙、珠算、中國書法、活字印刷術、二十四節氣……都是名錄上最閃耀的中國元素。截至2022 年12 月,中國茶申遺成功,我國共有43 個項目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名冊,居世界第一。
跨越千年的非遺技藝生生不息、薪火相傳,當它與現代生活碰撞,你猜會迸出怎樣的火花呢?我們再看看形形色色的非遺文化是如何把春節裝點得熱鬧非凡,我們更能看到它們是如何在科技力量的加持之下,沉淀舊時光精華,煥發新時代華彩。可以肯定的是,它們絕對不會被歷史長河湮沒,肯定會找到更多新的舞臺,耀眼于“國潮”時代。
唯無懼才能堅持,唯磨礪才能矚目。非遺是在歷史中磨洗的工匠精神,在一件件奇妙的非遺作品中,我們能看到一代代匠人的守望與傳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