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古老的非遺文物跨越時空與現實來一次“貼臉殺”,將會是什么樣?
非遺文化是古代工匠智慧的結晶,如今,有了科技力量的加持,可不正是如虎添翼!當古代匠人的奇妙構思與現代科技相遇,那效果簡直如同彗星碰撞般震撼,于是,許多大家想都不敢想的發明被創造出來,當它們出現在你的眼前,你絕對忍不住贊嘆它們的設計之精、構思之巧,簡直令人流連忘返,一眼萬年。
福船與“雪龍2”號
2023 年7 月12 日, 從上海出發的中國第13 次北冰洋科學考察隊引起了全世界矚目,因為隊員們搭乘的是全球首艘雙向破冰科考船——“雪龍2”號,它是我國自主建造的,能輕松穿越20米高的冰脊,破除1.5 米高的冰層、0.2 米厚的雪,世界上還沒有哪一艘極地科考船有這樣的本事。
能和極端環境的冰雪作戰,而且安全系數超高,到底是怎么做到的呢?這就不得不說在它身上加持的非遺技藝了。它源自我國歷史上赫赫有名的福船——光聽這名字,就知道它承載了多少人們對平安、幸福的寄望。
福船,是對福建沿海所造遠洋木帆船的統稱,在明代,鄭和下西洋的商船和戰船正是福船;早在明朝前,一艘艘福船就已揚帆于海上絲綢之路上,溝通著中國與世界。
為什么戰將們都對福船“情有獨鐘”?對于普通的船來說,船底漏了一個洞,那便是天大的事,一船貨物都得跟著受潮。但福船有個“獨門秘籍”——水密隔艙,船艙是彼此獨立的,即使某個艙位破了洞,也不影響其他艙位正常工作,是船只能夠搏擊風浪的關鍵。隔艙就像一個個大整理箱,將貨物分門別類地放在不同的船艙中,“雪龍2”號正是采用了這種制造技藝,一共隔了9 道水密的艙壁,形成10 個獨立隔艙,能讓它在南北兩極如一條真正的雪中之龍一般,暢通無阻。
“積木”樓閣與“積木”地鐵站
古代的樓閣,基本都是木質歇山頂。廊腰縵回,檐牙高啄,鉤心斗角……古典美在這里展現得淋漓盡致。工匠在建造樓閣時,先將榫卯結構的構件都制造出來,再按照一定的順序來搭建,像搭積木一樣流暢。當地震來臨,犬牙交錯的榫卯結構能很好地減壓。北京故宮就是榫卯結構建造的屋頂,論起穩當來,堪稱楷模——六七百年間經歷了200 多次地震,包括那場可怕的唐山大地震——那時的震中離故宮只有150 公里,北京市區也有受災報告,故宮卻始終穩如泰山。秘訣是什么,剛才已經說過了,全靠由拱形和方形的木塊像積木一樣交錯而成的斗拱,每層之間都留有可靈活松動的空間,微小的形變,加在一起抵消了巨大的動能。
榫卯這項非遺技藝已經如此完備,不充分利用實在太可惜了。別急,你日常上下學很可能就會見到它——全預制裝配式地鐵站,就是采用了這項非遺技藝,所有組件都已經在工廠生產完成了,為了確保精確性,出門前,還得做個全身體檢——工人還會借助三維掃描設備對模具進行全方位檢測,接下來只要拉到指定位置,就可以“拼積木”了。
建好的地鐵站里面長什么樣?它摒棄了傳統的“天、地、墻”常規設計理念,采用裸裝實現工程裝修的簡約化,就是很受大家歡迎的極簡風。預制構件上系統設置預埋槽道,實現了設備管線安裝、車站裝飾及其他設施全吊掛模式,工人們再也不用在現場揮汗如雨地打孔了。
繞指柔變成百煉鋼
我們都聽說過“百煉鋼化為繞指柔”,但是當非遺技藝和現代科技相遇,那么,信不信,繞指柔也能化成百煉鋼!
我國是最早養蠶繅絲的國家,孕育了輝煌的絲綢文明,是中國文化遠播全世界最好的名片。在現代,又輕又軟的蠶絲搖身一變,成為蠶絲骨釘,由“軟”變“硬”間,只需要一項非遺技術的應用。
為什么要用蠶絲來制造骨釘?蠶絲很早就被視為優良醫用材料,很多高級的創傷敷料都是由蠶絲蛋白制成的,因為它安全無毒,所以醫生就大膽地設想,如果它能制成骨釘,就不用人們再次手術拆除骨釘,也能少花一筆手術費,病人少遭一次罪。
在臨床上,如果一個人骨折了,就需要在骨折的位置打鋼釘固定,如此一來,雖然斷開的骨頭暫時合上了,但是鋼釘不是我們體內的骨頭,打鋼釘的位置反倒不易愈合,等到骨頭斷口處長好后,還要再做一次手術,把鋼釘取出來。但蠶絲骨釘就完美解決了上述問題,它就像一只聽話的寵物,快慢全憑你心意。在固定螺釘植入體內初期,需要骨釘保證斷骨固定,此時它的降解速度極為緩慢,當骨折處逐漸合好,不需要固定了,植入1 年后的蠶絲骨釘就會逐漸酶解,降解產物為氨基酸和多肽,能充分被人體吸收。
佳節將至,機器人舞獅忙
“假面胡人假獅子,刻木為頭絲作尾,金鍍眼睛銀貼齒,奮迅毛衣擺雙耳。”“咚咚鏘鏘”……當節奏分明的鼓聲傳來,一只只雄獅相繼登場,金鍍眼、銀貼齒,一躍而起登上舞臺,每個神態動作都盡顯功力。
舞獅又稱醒獅,每逢元宵佳節或集會慶典,民間都以獅舞前來助興。俗話說“臺上一分鐘,臺下十年功”,也許為了完成一個完美的上樁,舞獅人很可能得在高溫中練得滿身是汗。不過,如今,舞獅人“不是一個人在戰斗”了,有了機器人前來助陣。
你看,非遺展上,一只“醒獅機器人”在廣東醒獅省級代表性傳承人的操縱下,靈活地模仿各種舞獅動作,酣睡、奮起、發威、踩梅花樁……這是全球首款醒獅體感機器人,操縱者和醒獅之間實現了毫秒級的響應,人機動作完全一致。于是,你就能看見一個有趣的現象:操縱者在臺下手舞足蹈,機器人臺上聽話地做著一模一樣的動作。它還有許多有趣的小功能,比如底座左邊有按動電源開關,打開電源后,會進行自檢,當超聲波檢測到40 厘米前有障礙物或者人時,就會自動舞動,用語音和動作提醒人們閃避。如果這還不過癮,你還可以戴上醒獅VR 頭套,體驗一把“沉浸式舞獅”,或者借助3D 技術,打印一個屬于你的獅子頭。
國潮正當時,非遺煥新生。小到一顆骨釘,大到國之重器,剪紙、蠟染、打鐵花、叼羊賽……這些承載著獨具匠心的非遺文化“飛入尋常百姓家”,以實力證明了,非遺文化寶刀未老,只需要增加一點兒科技含量,完全能融入現代生活中煥發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