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時候,總是盼著過年,盼著紅窗花貼上家家戶戶的窗戶,盼著新衣新帽還有長輩的壓歲錢,盼著追著熱熱鬧鬧的秧歌隊走街串巷……記憶中的年味兒是那么直接而熱烈。
隨著我們物質生活的極大豐富,新衣服、壓歲錢和豐盛的年夜飯似乎仍缺少些年味兒。但是春節在每個中國人的心中分量從未減輕過。在這個一年之中最隆重的節日里,那些傳承而來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也綻放著不一樣的煙火,有年味兒的它們讓南南北北的年味兒更濃、更炫———
地標:河南鄭州
鄭州打鐵花,越打越發
夜幕降臨新年夜,一場打鐵花表演讓鄭州的街頭熱情如火。
表演者備好焦炭和生鐵,待坩堝內溫度升高至1600℃,生鐵變成鐵水,便手持兩個柳木棒準備“開打”。上棒一端側面挖有指頭肚大小的圓坑,圓坑內盛裝鐵水,以木棒迅速擊打“出花”。還未看清動作細節,滾熱的鐵水已在天空中形成又高又散的“鐵屑花”。打鐵花源自春秋戰國豫晉地區鑄造器皿時的祭祀活動,后來演變成民間煙花技藝。表演者說,強大的擊打力是打鐵花的關鍵,鐵屑打得越高、越細,形成的鐵花越精妙,下落時越能迅速冷卻不易傷人。有了科技助力,今天人們還能借助機器打出螺旋狀鐵花,看起來更賞心悅目。
地標:江蘇揚州
揚州剪紙,剪出好愿景
年來到,揚州剪紙爬上窗戶,安康富裕的好愿景盡在其中。
與在我國各地廣為流行的剪紙風俗類似,揚州剪紙亦是從古人“剪紙報春”的習俗中演化而來的。江南揚州地阜物豐,山清水秀,剪紙題材便涵蓋了活潑有趣的花鳥蟲草、別具風情的水鄉建筑、溫婉靈氣的人物形象……揚州剪紙一般以素色為主,組成物象的線條本身卻包含粗細及弧度的變化,使得整幅作品格調素雅簡潔又不失動感。這種剪法神似中國畫里的白描手法,對手上功夫要求極高。而剪紙藝人深知“觀察”是“動手”的前提,常對著自然界的一片樹葉、一個花苞開剪,左一下,右一下,直把細小的紋理都處理得生動傳神。
地標:陜北高原
陜北大秧歌,舞動新風尚
陜北高原過年,大秧歌必不可少。
陜西榆林、延安等地,剛過初一,秧歌隊就去給每家每戶拜年。傘頭(秧歌隊的指揮者)見景編詞,把眼前情境與歷史事件、地理典故等巧妙相連,秧歌起舞,傳達詼諧且真誠的祝福。而宅院主人早將院落打掃干凈,備好瓜果與小菜回禮。與此同時,秧歌賽事如約開啟,各支秧歌隊有時在廣場演“大場”,規模恢宏熱烈;有時隨機演“小場”,“高蹺”“霸王鞭”等更以精辟見長。陜北秧歌可能源于宋時人們迎接春天、驅瘟酬神的歌舞祭祀,后來結合當地勞作過程中的踏步、奔走等動作,逐漸形成獨具特色的秧歌舞。耍一耍,扭一扭,友好的村寨關系、鄰里關系更上一層。
地標:廣東佛山
佛山醒獅,新年更醒目
“咚咚鏘,咚咚鏘……”廣東佛山的春節,少不得醒獅齊上陣。
鑼鼓擂響,舞獅人先打一陣南拳“開樁”,然后倆人組成一頭“獅子”耍舞,另一位手執葵扇的笑面“大頭佛”引獅登場。獅子陸續表演采青、飲水、吐球、踩梅花樁等節目,每個環節都頗有難度。寓意吉利的采青花樣繁多:有時需要舞獅人搭成人梯登高摘“青”,人梯搭得越高越考驗技藝;有時需要在條凳上盛有水的盆內放“青”,舞獅者跳上條凳,站上盆沿,用手穿過獅嘴撈“青”。佛山醒獅由唐代宮廷獅子舞發展而來,隨中原移民南遷漸入嶺南地區,當地“獅客”將獅子形象制成了長有獅角的“南獅”。醒獅表演融舞蹈、武術、文化于一體,也象征著國人高雅不屈的民族情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