欣賞雪景的美不僅是文人墨客的雅趣,也是畫家們愛不釋手的表現題材。這一期,就讓我們跟隨東西方畫家的目光,穿越去畫里,看一場場婉約的、豁達的、清麗的、浪漫的雪吧!
東方繪畫
東方繪畫偏向寫意,表現性強,抒情味濃,注重情與理的統一,詩與畫的結合。東方畫家重視構思,講求意在筆先和形象思維。毛筆、紙張、繪畫顏料獨樹一幟,生動地體現了中國傳統繪畫藝術之美。
《雪堂客話圖》
這幅《雪堂客話圖》是宋代畫家夏圭傳世的精品佳作,絹本,淡設色,縱28.3厘米,橫29.5厘米,現藏于北京故宮博物院。
此圖畫的是江南寒江雪后欲融未化時的景色,體現了冬季沉寂的大自然所蘊藏的勃勃生機。生長在巖隙之中的兩株老樹,前后掩映如雙龍對舞。水岸邊,有一水榭掩隱于雜樹叢中,軒窗洞開,清氣襲來。屋內兩人正在對坐弈棋,雖然只勾勒了臉和衣服的輪廓,但寥寥數筆卻將人物對弈時凝神注目的神情表現得淋漓盡致。由于九百年的氧化,絹已經黃變暗,使得點染的白雪歷久彌新、晶瑩璀璨。畫面右下角是細波蕩漾的湖面一隅,一葉小舟漂于湖面之上,打破了河面的平靜。畫面左上角的天空,杳渺無際,把我們的視線引入到深遠渺茫、意蘊悠長的境界。
《雪村訪友圖》
這是明代畫家周臣創作的一幅絹本設色畫,描繪了雪后山村的秀美景致和令人陶醉的隱逸生活。現收藏于北京故宮博物院。
畫中左上角山石峻秀聳立,直插云霄,氣勢雄壯。畫家采用高遠布局的方法構圖,近景和遠景造型堅實明晰,中景桃源處虛化朦朧。筆墨技法主要出自李唐,近景用墨濃重,皴染結合,山石用拖泥帶水法描繪,兼用小斧劈皴,表達出嶙峋堅實的骨感。古松虬曲和倒掛的形態,接近馬遠的松樹畫法。整幅作品用筆遒勁、雄渾,是畫家的代表作。
《黃山雪霽》
謝稚柳(1910-1997),原名稚,字稚柳,江蘇常州人。擅長書法及古書畫的鑒定。初與張珩(張蔥玉)齊名,世有“北張南謝”之說。
這是謝稚柳先生于1980年所繪的作品。觀賞此畫,最令人震撼的是落于紙面的濃烈色彩。“霽”,雨雪過后的初晴天色,陽光照射在覆蓋著皚皚白雪的群峰,由于陽光的折射與周遭景物的反射所表現出的景象如畫中描繪的那樣絢爛。石青石綠的溫潤,洋紅的濃烈,加上墨色的浸潤,落于畫面的大千世界的玄妙與不可思議,是畫家內心情感的流露與生發。云霧繚繞群峰,愈見壯闊;古松虬曲盤旋,更增靈秀。屏氣凝神,我們不僅僅能看見畫中山水間的絢爛,更能體悟畫家駕馭波瀾壯闊時的淡定與從容。
《魯弗申的雪》
阿爾弗萊德·西斯萊(AlfredSisley,1839-1899)出生于巴黎,他和莫奈一起,是純正印象派的代表。《魯弗申的雪》繪于1874年。
這幅作品的色彩與光影成功地激起人們在寒冷中的樂觀的情緒,不由得對覆蓋在房屋和大地之上的皚皚白雪產生了喜愛之情。畫家用崇高的白色來表現雪景,表達和諧與抒情,屋頂、道路、墻頭、樹叢、籬笆都覆蓋在白雪之下,在紫灰色調中,透出房屋、墻壁的明黃,這樣明亮的色塊,使寒冬的蕭索一下變得溫馨與喜悅。西斯萊曾說:“這種以一當十、小中見大的手段很像中國園林亭閣的布局。這幅畫的意境是高妙的,它所抒寫的那種詩意的靜給我們帶來了濃濃的暖意。”
《雪中獵人》
彼得·勃魯蓋爾(PieterBruegel,約1525-1569),是尼德蘭繪畫的重要人物,歐洲美術史上的第一位“農民畫家”。
《雪中獵人》描繪了農民質樸的生活場景,畫中體現的是紛繁復雜的冬日一瞥,冬日風景在畫家精確嚴謹的秩序中完美地融為一體。恰當的遠近透視處理,使布局和構圖具有深遠的空間感和流動的氣氛。山坡和地平線的交叉組合,濃重的樹木和白雪覆蓋的大地,在林間奔跑的獵人和敏捷的獵狗,形成了十分巧妙的動靜結合,而冰河上的身影和空中飛旋的小鳥,讓人們在肅穆寧靜中感受到了冬日里的勃勃生機。
《夕陽下路富其恩雪已融化的馬路》
莫奈(Monet,1840-1926)是印象派代表人物和創始人之一。
莫奈對于色彩的運用相當細膩,用許多相同主題的畫作來實驗色彩與光的完美表達。他依著花木自身的生長形態來表現畫面,不僅高低錯落,而且極其重視色彩的協調性,紅色、棕色、橘黃、藍色等色調的樹木也錯落其中,呈現出自然的視覺動感。他將雪景描繪得淋漓盡致,讓人在寒冷的冬日里,感受到了溫馨的暖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