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76年部隊精簡整編,我所在的120炮連從大衢島黃水崗坑道搬遷到培陰崗營房里。整個營房為南北長方形布局,營房最北邊是東西走向的飯堂和炊事班,南邊是一塊操場即籃球場,操場南邊是家屬區,南北中間是兩排南北走向的豎式營房,西面營房是連部,連部營房中間是一條南北過道,過道東側由北向南分別是文書室、連干部宿舍、槍械倉庫、衛生員室,通道西側由南向北分別是連隊學習室、連部會議室、通信員宿舍。會議室擺放著一個乒乓球桌,既當連部會議桌,周日又可開放打球。東面營房由南向北是指揮排、一二三排。在兩棟營房中間有一塊土坡,土坡南北長30多米,東西寬20多米。土坡南低北高,落差一米六左右,是一塊標準的斜坡。斜坡為沙石地面,稍有風起,沙石便刮打到營房兩側的窗戶玻璃上。每逢刮風下雨天,就聽到飛沙細石刮打玻璃“叭叭”響聲的。
1976年初夏的一個星期天,海島上又刮起了臺風,營房中間斜坡上的沙石,又肆無忌憚地飛舞起來。沙石撞擊玻璃的聲音,把戰友們聽得心煩意躁,更擔心窗玻璃被沙石打破。大家目光透過窗戶,眼睛直盯著那塊飛沙走石的斜坡。連長李榮友看著這些沙石,再也容忍不住,他走到指導員宿舍,說出了改造斜坡的想法。連長與指導員包義結的想法不謀而合。連長、指導員又與副連長、副指導員商量,兩個連副當即支持。說辦就辦,連長叫通信員把4個排長和司務長叫到連部開會,提出了改造斜坡的建議,得到一致同意。會議決定,利用星期天改造斜坡。具體方案是,將斜坡挖平,底平面與南邊操場相平,地面上或鋪石塊,或填泥土栽種樹木,東西兩側和北側砌上石壩墻,每側石壩墻上方鋪設一條走道。
按照分工,指揮排和一排負責開挖斜坡,戰友們揮鍬揚鎬,把挖開的黃土抬出去,填到連隊東邊的一條山溝里。二排三排和后勤人員負責抬石塊,準備壘砌石壩墻。為了解決石壩墻的石塊,連長、指導員特意到當地的培陰村登門求助,請求村里支持石塊。村干部當即表示支持,專門在石材場放炮開石,炸出了石塊。
巨石炸開,先要清理出場,然后把石塊抬回去。為了加快運石的速度,連長發出“抬石頭比賽”的號召,兩個人一組,每組抬回的石塊放到磅秤上稱重,看誰抬的石頭多,比誰抬的石頭大。連隊有很多來自山區的戰士,他們抬石頭駕輕就熟,十分麻利。我和通信員丁伯海也加入到抬石頭的行列。丁伯海是安徽人,出生于山區,別看他個頭不高,抬石頭很有一套經驗。他先選好石塊,然后用纜繩打成套扣,套扣扣牢石塊兩頭,再扎好纜繩的抬扣,把木杠伸進去。抬石塊時,丁伯海叫我在前面,他在后面,他說,后面抬石頭的人很重要,行進中好似掌舵人,特別是下坡時,后面的人必須要抓住纜繩把穩石塊,不能讓石塊前后左右晃來晃去。丁伯海喊上一二三,我倆把石塊抬起來。石塊離地面20多厘米高,繩扣離我三分之二,離丁伯海三分之一,丁伯海右肩抬著木杠,左手撐住腰,右手緊緊抓住纜繩的中間,我倆抬著石塊,有條不紊地穩步前進。
石材場距離連隊約有二三里路,一個下午可以抬好幾趟。經過稱重,我和丁伯海抬石頭總重量超過1000斤。晚上連隊點名,連長表揚了我倆,說文書和通信員兩個小個子,抬回了大石塊,一塊大石頭超過了他們兩個人的體重,體現了咱們連隊的硬骨頭精神。
經過兩個星期天的開挖,斜坡挖掉了,接著是在東西兩側和北側壘砌石壩墻,東西兩側的石壩墻矮一點,北側朝南的石壩墻高一些。壘石砌墻的任務交給了山區來的戰友們,這正是他們大顯身手、展示技能的好機會。聞江明、孫根勝、曹偉堂、魯國田、陳正生等來自山區戰友,主動擔負起壘砌石壩墻的光榮任務。他們把各不規則、本無平面的石塊巧妙拼接,壘穩筑牢,墻面砌得平坦整齊,體面又好看。
全連利用不到兩個月的星期天,斜坡挖平了,石墻砌好了,走道上鋪設了平面石塊和卵石,一塊斜坡變成了平整的場地。刮風下雨時,飛沙走石的惡劣場景再也沒有了。連隊早晨出操時,有的班排就在這里進行隊列訓練。
1977年初,遵照部隊退老換新的規律,連隊將有18名1973年入伍的老戰士退出現役。這些老兵個個是骨干,為連隊建設盡心盡力,其中正副班長14名,黨員16名。在即將離開連隊的日子里,他們一直想為連隊再做點什么,留下點什么。最終共同商定,在平整的場地上栽種18棵梨樹,既表示多年在連隊奮戰的惜別,又可對后來戰友進行優良作風的傳承。
老戰友們從黃水崗苗圃里精心挑選了18棵梨樹苗,每人一棵,他們給樹苗挖坑、加肥、栽種、培土、澆水。18棵梨樹分為南北兩行,每行9株,整整齊齊,一派梨園景象。上海籍的三班長王加勤原是鼠浪湖守備連的文書,為了傳承梨園意境,他在北側朝南的石壩墻上,用水泥粉刷了一塊板面,代表18名退役戰友,在板面上用紅漆賦詩一首:
守島建島愛海島,
留下傳統果樹苗。
待到梨花爛漫時,
戰友四方傳捷報。
18名戰友離隊前,他們為梨樹澆了最后一次水,懷著依依不舍之情告別了連隊。自此,18棵梨樹成為每年對新戰士傳統教育的素材。后來,全連戰士對18棵梨樹愛護有加,精心培育。在我1981年離開連隊調到營部時,每棵梨樹高已一米有余,枝繁葉茂。
40多年過去了,隨著部隊的變化,聽說連隊營房和18棵梨樹已不復存在,但回到地方的18位老戰士,始終保持著部隊的優良傳統,大都業有所成。當年詩句的執筆者王加勤,退役后刻苦學習和鉆研醫藥專業知識,成為一家藥企負責人;四班長鐘乃煥,歷任紹興市公安局科長,刑偵支隊副隊長、大隊長,刑事科研所長,警校校長。七班長鮑志興,先打工,后創業,成功發展為上海市一家新型建材有限公司的掌門人。還有孫正環、唐之江、魯國田、潘仁林等一些老戰士,均成為當地鄉村或企業發展的帶頭人。他們猶如盛開的梨花,在祖國四面八方的梨園里,結出了累累碩果。
(責任編輯徐良文)